分享

“五斗先生”王绩:他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一位堪比陶渊明的隐士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4-24

公元405年11月。

陶渊明终于不堪忍受官场的阿谀奉承,他在扔下一句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名句后,辞官了: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语出《宋书·陶潜传》,陶渊明,名潜,字渊明。)

解印辞官的陶渊明,如愿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田园隐士的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每天忙完农事后,陶渊明便这样端着一壶小酒,独自倚靠在窗前自饮自斟,他喝着小酒的同时,还在心中品位着这份人生的闲适安逸。

兴致来了,他还会拄着拐杖,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走走,累了便坐下歇息,看看天空中的白云飞鸟。

这日子,当真是美如画。

陶渊明的成功,为后世那些向往闲适生活,不愿意入仕为官的读书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一时间,“田园”生活也成为了读书人所追求的一股潮流,被称为“五斗先生”的王绩,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田园隐士陶渊明】

一、“五斗先生”王绩: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奉旨做官只为三升美酒

王绩出身儒学世家山西王氏,他的兄长是被《三字经》列为诸子百家五子之一的“文中子”王通。

王绩得到家学的熏陶,自幼饱读诗书,他十来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家乡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只不过,如王绩这般的少年天才,心气都比较骄傲,他从小就不喜欢儒家的繁文缛节,乡里人嫁娶、冠礼等等大事情,他也不去参加,显得尤为特立独行。

王绩15岁那年,他去游历长安时,得到了越国公杨素的赏识,杨素认为他聪敏又富有远见卓识,真是“神仙童子”。

此后,王绩被地方政府以“孝悌廉洁科”为由举荐进京为官,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常人求而不得的殊荣,对于王绩来说形如负担,在他看来: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王绩《醉后》)

不爱当官的王绩,工作态度可想而知,他每天的生活便是找各种理由请假旷班,“不乐在朝,辞疾”,然后外出寻访美酒。

很快,王绩便被人以喝酒误政为由给弹劾了,王绩却很高兴,他索性借机辞官归隐田园了:“人世间一切的变化都由上天的意志决定,我且顺从天意(“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不过,作为富二代的王绩即便失去这份工作后,他也衣食无忧:在他的家乡,他有良田十六顷、奴仆数人。

《新唐书·王绩列传》: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

【王绩喜饮酒】

回到家中的王绩,彻底放飞了自我,他听闻自己家附近有一名性格孤僻率真的隐士,王绩便将自己的家搬到了他旁边去。

这名隐士仲长子光身患哑疾,无法开口言语,他远离人群独自生活了三十年,一直以来都只吃自己种的东西。王绩的突然造访,却没有让他反感,因为仲长子光看出来王绩也是那种率真孤傲的人,他和自己性格上有颇多共同之处,两人便这样成为了朋友。

仲长子光和王绩之间的来往,没有言语,两位隐士以酒当歌,用这种无声的方式传达着彼此淡泊名利、喜好自然的人生追求。

王绩在家乡的这段日子,受到了不少人的邀请,有人是欣赏他的才华,有人是渴望通过他的举荐入朝为官……

王绩这个人吧,他虽然不喜欢繁文缛节,但对于有酒德的人却格外宽容:“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王绩著《五斗先生传》)

【古代隐士】

王绩好饮酒,他除了“五斗先生”这个名号外,还有个“斗酒学士”的称号,这个称号的由来更加让人啼笑皆非。

隋朝灭亡后,高祖武德初年,李渊征召流落在民间的隋朝官员出来做官,其中便有王绩。

多次拒绝出世为官的王绩,这下子却答应入朝为官了,知道他为人的朋友们便觉得很诧异:今天太阳打西边升起来了吗?

王绩的弟弟王静便问他:“待诏可乐否?“

王绩回答说:“别提了,待诏的俸禄少得可怜,日子过得很萧瑟,不过朝廷定期给的那三升美酒,当真让人怀念。”

“……”

宰相陈叔达听到王绩当官的理由是为了那三升美酒后,也不知作何感想,他立马特许给王绩将美酒的配给额度从“三升”调整到了“一斗”。

说来有趣,兴许是喝过的美酒太多了,王绩再一次辞官归去后,写了诸多与酒有关的作品,诸如《酒经》、《酒谱》、《酒乡记》等等。

李淳风对他十分倾佩:“君,酒家南、董也。(您真是酒中的史学专家)”

【古人饮酒】

二、隐士王绩:五言律诗的奠基人,”长歌怀采薇“一扫六朝诗词轻薄艳俗的文风

孤傲洒脱的性格使得王绩选择远离喧闹,去过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同时,这种性格也令王绩的文学作品中带着淡泊名利、歌咏山水田园风光的风格,这在艳俗的宫体诗盛行的年代里,显得是那般清新脱俗: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王绩,字无功)

王绩传世的诗文并不算多,他所著的《王无功文集》中总共只有百余首诗作,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五言律诗,其中以第二卷中的《野望》一诗最广为人知,意义也最为重大。

《野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换言之,五言诗这种诗歌体裁虽然早在汉、魏时期便已经出现,但是五言诗和五言律诗相比在韵律、字数、句数、平仄方面的经验还不够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王绩吸取前人的经验,完善了五言律诗的格体,奠定了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

不过,他除了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外,他的田园诗还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流”。

隋朝和初唐的文坛上,依然流行着南北朝时期淫靡浮艳的宫体诗,甚至连唐太宗所宠爱的虞世南、上官仪这两位诗人,所擅长的也是奉和、应诏、侍宴这类齐梁宫体诗。例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二首》,便随处可见浮华腐化的颓靡之风: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 戏蝶流莺聚窗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君王的鼓励之下,整个社会又弥漫起齐梁诗风。闻一多先生对于这样的时代颇为失望: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野望】

看过了宫体诗,再翻开王绩的《野望》,扑面而来的田园小清新气息立马就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的时候,刚吃过晚饭的诗人决心外出散步。他漫无目的地走在东皋的街道上,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内心始终徘徊不定不知该前往何方。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大地上,将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远方的重重山峦也被披上了一层霞衣。

眼看天色渐暗,牧人正驱赶着牛群往家去,猎人正骑着猎马将今天捉到的禽鸟带回家,好给老婆孩子一个惊喜。

诗人和他们四目相顾,大家却彼此不相识。对于诗人而言,这一刻,他格外孤独,仿佛人世间所有的热闹都与他无关似的。

此刻他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放声高歌的心情,他要在精神世界中与古代的伯夷、叔齐做朋友,继续自己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处处暗含玄机,东皋是诗人隐居的地方,也是陶渊明隐居时喜欢做的事情“登东皋以舒啸”(到东边的山坡上,放声长啸)。

“欲何依”,出自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在暗示自己内心迷茫,不知将归往何方。

开篇处,作者描写自己隐居以来内心有一丝孤独、迷茫之感,但在他看过落日余晖、秋日山林、牧人、猎人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后,那种种忧虑瞬间消失不见,他还可以和古代的隐士做朋友,感悟他们的心情!

这一刹那,诗人心境的变化让人体会到一种破开云雾见青天,内心郁闷消散一空的感觉。

仿佛此时就该:放声高歌。

【野望】

此情此景此意,在这一瞬间完美结合到了一起,直让读者眼前一亮,也难怪闻一多先生在批判过宫体诗之后,会对王绩之诗推崇备至了:“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三、看淡生死,不为俗事所累,临终前为自己写墓志铭,并嘱托家人丧事从简

王绩这一生,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他不堪礼教的束缚,最终还是选择了隐逸山林做一名悠然的隐士。王绩的心境极为复杂,他一方面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日子活得率真,诗也写得舒畅,但另一方面他又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在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中提到:

“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或许,正如他在《醉乡记》中虚构出了一个“理想国”的目的一样:

如他这般的隐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世外桃源,他们一方面渴望构建出国民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隋唐朝代更替带来的混乱又让他对现实不满,他只好通过这种隐逸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复杂心情。

参考资料:

【1】《王无功文集》

【2】《全唐诗》

【3】《新唐书·王绩列传》

【4】《唐才子传·王绩传》

【5】《文学史·隋及隋唐诗歌》

【6】王绩散文《自撰墓志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