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道理思维与心理思维”

 王明鹏 2020-04-24


孩子有问题就治疗孩子是道理思维

外出遇到熟人,知道我懂点心理学,说孩子马上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很大,希望给孩子辅导下心理问题。

简单聊了几句,她说孩子高考预定目标很高,疫情影响下更加焦虑了,自己还认为孩子太内向,不爱说话,想找人说说,改变一下孩子,要不看着太难受了。

因为只是简单聊了几句,当然不会对孩子问题给出任何建议。但是,我也半开玩笑的说,“我看,该做心理咨询的人是你。”

之所以这样说,显然这是家长比孩子还要焦虑的表现。

此外,还因为心理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问题后面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区分心理和道理的不同。

孩子出了问题,从家长角度说,看似最佳方式就是“治疗孩子”。道理上说谁“病”了治疗谁,谁的“问题”处理谁。

比如,身体有病了,就去医院看医生,开药打针后,病自然就好了。

这种道理思维下,谁有病治疗谁,天经地义。

问题在于,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病”的治疗,可不是这样简单,不是如此直接,否则就没有心理学存在的必要。

治疗家长看似有理还是道理思维

心理问题的治疗不仅是当事人问题,还涉及亲密关系人,因为心理问题是社会互动中出现的。这里的亲密关系人主是指父母亲。

对此,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说的非常透彻,他在《心理治疗基础》这本经典著作中指出:

“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只能说是一个‘动物人’,经过人际相互作用,这才逐渐成为‘社会人’——真正的人。”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说,我才说需要咨询的是这孩子的父母家长,因为亲子关系才是导致孩子问题的根源。

“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亲的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也许,一切人际关系无不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这就是人类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亲子关系研究的缘故。”

如果仔细深入思考,上面我说孩子出了问题要治疗家长也是不妥的。

因为父母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之所以不能搞好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发展出不良人际关系,这是父母小时候没有被他(她)们的父母培养出好的亲子关系。

如此推理下去,我们似乎都有了推卸责任的依据,当然这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初衷和思路。

为此,当我们说孩子出了问题要治疗家长时候,也是变相在讲道理。

何况,父母也是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在付出,亲子关系其实还涉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比如我们小时候兄弟姊妹好几个,家长根本不在意孩子学习好坏,关注少,心理问题就少。

而独生子女家庭政策,由此导致出许多特殊的亲子关系问题,当然有社会环境影响。

为此我们还是要从心理上寻找改善关系的出路。

从改善关系入手是心理思维

回头看看许又新教授的论述,指出的是亲子关系影响其他人际关系,并没有首先指责父母的责任。

这就给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从改变关系入手。

也就是说,我们不责怪孩子,也不去责怪父母,我们关注如何让父母和孩子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心理思维,不是直接改变某人,而是洞察背后的运作机制,间接处理问题,拐个弯处理问题。

看似不过转折一下,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直接处理问题。

举个生活例子,去单位写字楼上班,坐电梯习惯了,有一天电梯出了故障,必须爬楼梯,会发现走楼梯就是不停地绕弯,绕来绕去竟然绕到了高层上,这就是心理思维的妙处。

不需直来直去,自有别样风景。

参考家庭关系治疗思路,如下:

“把个人看作家庭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关心个人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或相互作用,而较少注意某些几乎纯属个人的事。”

“和每一位成员进行个别晤谈,了解每一位成员的个人情况和他认为对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或最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根据所有成员所谈的情况,概括和推断出最可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最重要的家庭问题’和可能达到的目的。”

心理成长必然伴随着挫折

上述家庭关系治疗思维很好,可是还要继续讨论心理思维。

比如,我们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实中个体差异是必然的,还有激烈的社会竞争。每年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就是例证。尤其中考,几乎一半的孩子无法升入高中,这是要比高考还残酷的事情,孩子很努力了,亲子关系也很好,可就是考试不理想,如何办。

还有,孩子源自个性问题,不善言谈,不喜欢外出活动,有自卑心态,如何办。

以及,孩子断奶时候,必然导致分离焦虑,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有心理创伤,如何办。

由此,我们要承认有些问题不是依靠关系能解决的,更不是自己想解决就可以的,而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

这时候,时间就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我写过孩子小时候尿床故事,那时候家长火急火燎,唯恐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还有眨眼睛问题,也是担心不已。

后来还是耐心等待中,多关心,少关注,问题随着年龄自然解决。

社交恐惧症,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但是仔细留意的话,会发现有一个群体几乎不会出现社交恐惧,这就是老年人。

因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打磨,经风历雨,已经看到了恐惧真面目,放下欲望和需要,坦然接受自我,人就会“无欲则刚”。


小结

简单总结下,家庭中孩子出了问题有四种处理模式:治疗孩子,治疗家长,改善关系,耐心等待。

从思维角度来看,这些方式有道理思维和心理思维的区别。

道理思维是直接处理问题,具有线性因果思维特点,好似唐吉可德挑战风车,勇敢却没有谋略,心理思维则是间接处理问题,具有相关性思维特点,不固执于单一因素,好似迂回曲折爬山者,目标不变方法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