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闲草堂】第125期 胡立民魏碑书法

 李忠信htp6t3eq 2020-04-24

胡立民魏碑书法

作者:王建民(顽伯)

胡立民简介

1、

(1)唐诗原文

终南别业 

唐 ·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3)诗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2书法作品

1、3书法感言

(1)作品取法《元倪墓志》和《元瑛墓志》,以此为根创作;

(2)此类字形大小随意;

(3)属于温文尔雅、雅意一类作品。

2、

(1)诗原文

兰图

清· 郑板桥

知君本是素心人,

画得幽兰为写真。

他日江南投老去,

竹篱茅舍是芳邻。

(2)诗作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2书法作品

2、3书法感言

(1)仍旧以《元倪墓志》和《元瑛墓志》为根创作:

(2)字形加强对比,产生起伏变化,增加行气的节奏;

(3)在线条上,保持长线和曲线的同时,改起笔斜切为直切,多一些雄强和挺拔;

(4)属俊拔和雅秀一路。

3、

(1)诗原文

使至塞上 

唐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3、2书法作品

3、3书法感言

(1)以《张猛龙》碑为根进行创作;

(2)以方笔为主,字形中宫较紧,倚侧灵动,突出雄强;

(3)线形缺少粗细变化,也无墨色变化,没有《李璧墓志》的节奏强烈。

4、

(1)诗原文

望天门山 

唐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诗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4、2书法作品

4、3书法感言

(1)此作品以《李璧墓志》为基调,粗看与《张猛龙》碑相似;

(2)但在字形的开合、大小、对比有所不同,行气上更具有节奏感;

(3)强调方圆笔的融合,强调道法自然;

(4)尽量使墨色有点变化;

(5)属豪迈一路风格。

5、

(1)诗原文

白云溪 

唐 · 吴巩

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

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

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

回看玉樽夕,归路赏前忘。

(2)诗作者

歙州新安人。吴少微子。中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开元十三年为中书舍人,十八年为集贤院直学士。能诗。

(3)译文

5、2书法作品

5、3书法感言

(1)此作品以北魏《姚伯多照像记》,也称《姚文迁造像碑》为基调;

(2)以碑为主,以隶为辅,属平正一路;

(3)奇形多姿,天然而质朴。

6、

(1)诗原文

汉江临泛 

唐 ·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6、2书法作品

6、3书法感言

(1)以北魏《姚伯多照像记》为基调;

(2)体现隶书化楷书特有的韵味;

(3)体现笔画方圆的结合,线条粗细的对比,字形更加灵动、豪放,开合有度;

(4)表现悠闲、散淡的风格。

7、

(1)诗原文

九日登玉山 

唐 · 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2)诗作者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

7、2书法作品

7、3书法感言

(1)以北魏《元定墓志》为基调;

(2)在字形和章法上,打破了平时的文字审美的习惯,如均匀、方正等,形成竖划和斜划的交叉,不断创造矛盾并解决矛盾;

(3)表面看很平静和完整,实际是波澜起伏;

(4)这是属于奇崛一路的风格。

8、

(1)诗原文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 ·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2)译文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3)诗作者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8、2书法作品

8、3书法感言

(1)写魏碑要轻松、灵活、富有生机;

(2)此作品采用有行无列的形式,字体大小村落,方正平和,墨色富有变化;

(3)要避免板滞。

9、

(1)诗原文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唐 · 张九龄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

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2)诗作者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9、2书法作品

9、3书法感言

(1)追求北魏楷书神品《石门铭》风格;

(2)以圆笔为主,增加温润气息,使作品充满活力;

(3)以摇曳的流动增加起伏,追求飘逸,如行云的畅达。此作品属飘逸的风格。

10、

(1)诗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 ·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2)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3)诗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0、2书法作品

10、3书法感言

(1)以石门铭为基调;

(2)为显雄强,个别字增加了方笔;

(3)部分字用了枯笔,大小韵律多姿,抒情味较浓。

11、

(1)诗原文

雪晴晚望 

唐 ·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2)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3)诗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

11、2书法作品

11、3书法感言

(1)这幅作品以魏楷为基调,加上行草个行书;

(2)参考王羲之写手稿的方法,动静结合;

(3)显现雄强和灵动。

12、

(1)对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2)出自

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12、2书法作品

12、3书法感言

(1)这幅作品以魏碑为基,加上行草和大草;

(2)“宠辱”-魏碑,“不惊”-小草,“(闲)看庭”-小草,“前”-碑,“花开花”-大草……;

(3)这种方法称为碑帖结合,要融合使整幅字和谐,难度很大。

13、

(1)洪应明《菜根谭》节选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2)作者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13、2书法作品

13、3书法感言

(1)这是幅行草,追求东晋的东西。一幅作品,既要有传统的功利,又要有作者的想法;

(2)追求王羲之的用笔,主要是《圣教序》和一些手稿;

(3)北魏与东晋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4)长期书写魏碑,作品中应该有魏碑的痕迹。

14、

(1)诗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14、2书法作品

14、3书法感言

(1)此作品主要取自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是学习行书必须掌握的;

(2)《圣教序》的各种字形的变化,切金断玉,正如王羲之所说的“字如算字,上下平齐不是书”;

(3)本作品中放得开的字,如“入、江、溪、渝州”。

15、

(1)诗原文

和乐天南园试小乐 

唐 · 刘禹锡

闲步南园烟雨晴,

遥闻丝竹出墙声。

欲抛丹笔三川去,

先教清商一部成。

花木手栽偏有兴,

歌词自作别生情。

多才遇景皆能咏,

当日人传满凤城。

(2)诗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15、2书法作品

15、3书法感言

(1)这是一幅小草作品,风格祥和典雅,不激不励,节奏舒缓;

(2)书法不管什么形式要给人以每的享受。平时一边临帖,一边创作。

堂主

王建民(顽伯),化工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专家。

现为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诗画天地》优秀签约诗人,《旅游作家》专栏作家。近年来创作格律诗词、散文、楹联上千篇(副),著有诗词集《三闲野草》。

又,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上海静安区职工书协会员,上海黄埔区职工书画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