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如何实现从“三中心”课堂向信息化高效学堂的转型?

 张福涛lu70kpm9 2020-04-24

做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


就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微视频】学习篇研修模式解读

本期问题-话题-课题:

当前开学复课面临的三大难题如何破解?

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的开学复课,各级各类学校面临多种挑战和难题,当前最突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难题:其一、学校如何打好开学期间疫情防控的攻坚战?其二、复课后如何超越原来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支持的创新中提高教学实效?其三、以上两项工作如何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教育步入健康轨道?下面我们分别就以上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展开话题交流,并梳理出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两大系统携手创建

大健康教育新体系

难题之一:中小学校园、课堂是高度密集的公共空间,再加上每天接送上下学孩子的路途、车辆空间,在瘟疫余威和病毒隐身、复活、扩散的可怕现实风险面前,如何应对?现在各地都在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复工复产的经验,提出了教育系统开学的要求、程序,能否将应急措施与常态教育更好地结合?

对策:教育与卫健两大系统携手创建大健康教育新体系。

具体落实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和政府疫情防控部门携手创建师生健康数据库。依托全国以“健康码”为标志的智能化健康数据库,增加教育健康防御的特殊要求、结构、功能,创建以学校为基础的师生动态数据库和“绿色健康卡”,在开放、动态的使用中不断提高数据的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实现个体标识、快速检索功能,筑起数据防御网,提高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灵敏度、超前性和师生健康保健的常态化。将此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解燃眉之急,成为抗击疫情中教育系统坚强的防火墙、超前预警系统(不是等学生开学时到了校门口再来检测体温,而是在家门口就已经确认了其安全系数,变被动为主动),有效降低疫情扩散风险,节约大量成本,并成为常态下教育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与此同时,与卫健系统联合创建以疫情防控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和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一“软肋”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凸显出来,并转化为机遇。健康教育绝不能局限于一门孤立的课程,课程开设的方式也不是按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健康知识,而必须在师生参与的各项防控工作中展开,在活动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良好健康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自主管理),家长对孩子的健康负责,特别要开展团队研究性学习,在网络上组建4-6人的家庭团队、班级学生团队(寄宿制学校可以宿舍为单位创建健康学习生活团队),互相了解、关心、监督,这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健康生活和健康课程建设的主人,与教师分担责任,参与动态健康数据的更新。这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人格和诚信教育的融合。在这种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推动学习方式创新,并渗透到中小学各门课程和课外活动之中,成为各科教师共同参与建设的常态任务。

对话杜庆锋院长 来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13:52

杜庆锋院长(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海医院院长):以上思路不仅具有战略性、超前性,而且具有可行性。针对您提出的问题,我谈三点战略思考:1、卫健和教育系统开展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立共同目标和价值导向。你谈了教育系统应该把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医疗系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医院和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根本的使命是保证和维护全民健康,中国医疗系统正在把重心转移到健康上,这是全民的福音;2、掌握时机、让全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开学当然有风险,但是不开学,整个社会大系统风险更大,从战略全局看问题,正常的社会运转才是最健康的;3、用常态的思维对待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挑战,这个观点提得非常好。抗击新冠病毒是持久战,各种防控措施既要到位,也不能过度,这需要有战略定力和智慧,具体落实要卫健-教育两大系统携手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

我们可以马上开展三方面课题合作研究:课题1、教育系统绿色健康数据库建设;课题2、学校开学复课中疫情防控系统工程动态研究;课题3、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包括中医教育的普及)。这些工作刻不容缓,我立刻在“医共体”建设大课题中,立一个子课题,支持这三方面课题研究,再共同争取更多支持。

桑新民教授:杜院长提出的三个观念非常深刻、精辟!三项课题研究抓住了关键问题,而且马上就落实课题立项、研究,这正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高效、快速反应能力!关键还要扎根基层,创建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科研单位“五位一体”的实践基地。

相关链接

关于复课!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同框”发声

杜庆锋:探索“全科医学 ”新型医共体模式

二、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攻坚战

难题之二:抗击疫情期间大规模实施网络支持的“停课不停学”,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名师网络授课的水平和风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普通教师的压力,这些都使师生难以再退回老路。复课后我们的课堂如果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会错失改革良机,而且会增加学生的不满和厌学情绪。这是当前学校和教师普遍的担忧与困惑。

对策:三学并举、五育融合,突破“三中心”桎梏,探索健康高效教学新模式。

三学是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二十多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在学习方式创新中的前沿探索,三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突破工业文明造就的“三中心”讲堂,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高效学堂转型的攻坚战。开学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只有紧紧抓住学习方式创新这一关键性战略环节,才能扣一发而动全身,避免退回老路,在课程教学信息化探索中实现因材施教,破解学生两极分化的难题;同时充分利用“停课不停学”期间网络上大量高水平、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快速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创新水平和能力,并指导学生在自主、团队、研究性学习中参与课程资源的筛选、建设,在师生团队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这才是信息时代健康、高效的教育新轨道、新常态。

要实现这一突破,必须从开学第一周起步,并提前发动全体教师展开研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作出规划和实施方案,而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创新和课堂学习模式创新,这才能脚踏实地(参见下图)。


课堂学习方式创新离不开学习科学理论指导。在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团队通过对教育变革诸要素及其整体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把复杂的学习方式变革抽象为学习环境、学习主体、学习资源三大要素,在深入探究三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学习论”(简称“整体生成学习论”)。其中最关键的是揭示了新一代学习主体(包括新一代学生、新一代教师、新一代师生关系和新一代教育决策管理者)生成发展的规律(参见下图)。

我们认为教育的变革往往是从学习环境的变革开始的;首先接触、进入并逐步适应新学习环境的师生个体和群体,往往成为新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和教育变革的倡导、支持者,并形成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与互动生成;而要能巩固与发展这些学习文化生长、创新的成果,则必须及时总结、提炼,并在交流、传播中将其转化为可重用、可再生的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和教育改革资源,新的学习资源又转化为新的学习环境,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正是在这种超循环、自组织中,学习模式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初级走向高级,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长的过程。这样就能使教育系统进入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环”和自组织系统,这不仅需要具有创造性实践设计能力的教育研究者参与其中,而且需要得到不同层次教育改革决策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

三、开学第一周的教育

创新思路与实践探索

难题之三:前两个难题,实际上是开学复课过程中两项不同的工作。第一项工作对学校、教师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此压力山大,但普遍认为这是临时紧急任务,是额外负担,因此缺少内在动力;第二项工作对学校、教师来说有一整套完整、熟悉的工作模式、经验、惯性,难以突破。由此导致这两项工作目标导向难以整合,步调不同,最后难免退回原有学校工作、教学模式的旧轨道,错失步入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新轨道的良机。

对策:抓住开学第一周的教育创新机遇,两条腿同步走向健康教育新常态。

以上两大难题之对策如何融为一体?实现两条腿步调协同一致?希望各地区、各类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创造多元化的成功经验与个案,并借助互联网及时交流、分享,使教育系统更快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常态。在此提出我们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方法论,作为抛砖引玉。

把开学第一周这两项中心工作转化为两项课题、两门课,并找到两者之间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导向,以此作为沟通、协调二者的纽带和桥梁。两项工作共同的目标是确保师生的健康成长,这里的健康是指广义的身心健康。因此,第一门课程的目标不能太窄必须把师生在抗击疫情中的自觉、自愿,内在动力的激发放在重要位置,这才有可能把工作真正做好、落到实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各门学科课程是教师的本职、主业,但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根本育人目标,致使大量师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厌学,教师在大量低水平重复教学中陷入职业倦怠,这如同可怕的瘟疫在教育中流行。只有冲破工业文明造就的“三中心”桎梏,师生才能步入健康发展身心状态。这样理解两门课程的深层目标和价值导向,自然就将二者统一起来了,而且,二者都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五育融合。

开学第一周,可以健康教育为主题、内容,三学并举、特别是读、写、算的创新为形式、方法、能力培养,将语、数、科技、人文与道德等学科内容融入健康教育课程中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两者就不再是两个分离的课程,而是步调一致的课程。关键是健康身心的培养,道德、人格、诚信、社会公德的培育,核心是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具体实施需要从学习环境、资源、和学习主体三方面创造条件:

  • 学习环境如何创新?(包括学习平台应用与整合的技术培训) 

  • 优质学习资源从何而来?

  • 师生创新团队如何建立?

这些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破解。为此,我们需要用三周时间进行深入探索和交流,尤其是开始课题组织和基地建设。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从读者转换为作者,共同创建属于我们的窗口、舞台和稳定的基地。

研修内容

1、 前两期专栏研修反思:你学后的主要收获?问题和困惑?创意与建议?(更多有关学习的研究,请观看下方微视频)



2、研修实践课题:开学第一周你们团队如何“两条腿同步走向基础教育的健康之路”?(设计、经验、案例)希望参加什么课题?(提出简要课题设计、基地建设的情况、期望、建议)

3、预习内容与要求:请参与者提前研读以下资料(见下图二维码)

①《信息时代阅读、写作、计算方式历史变革?》

②《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

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三个问题:你的主要收获?问题和困惑?创意与建议?希望在线上、线下自组织的团队中交流,并在下周三之前,以团队的形式发布在专栏讨论区中。

这就是我们“太极学堂”的教师研修模式。

栏目主持人:桑新民

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导

作者:桑新民(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