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冯老在2018年第九届全国经方论坛上的报告

 chi_ping 2020-04-24

讲述:冯世纶教授

整理:马家驹

刚工作第一次听说胡希恕,第一次跟诊抄方,却见到了疗效,不但辨证无误,而且立方遣药,寥寥无奇,却疗效非凡。一个哮喘患者,为何治喘不用麻黄。因为没有麻黄证,什么是麻黄证?

胡希恕举起来了七面大旗。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一语横空出世。处听震撼,越来越感到学术价值。最突出的科研成果,里程碑式的。学习经方引领经方发展的第一面大旗。坚定跟着走,才能真正认识经方学懂伤寒论。

六经来自八纲,也是在第一次听课的时候讲到。第一个仲景书和内经无关,第二个仲景原本和内经无关,但王叔和注解后让人以为有关。引用杨绍伊的考证,说明序言不是一人手笔,说明张仲景不是根据内经撰写的伤寒论。始终理会,提出其实六经即是八纲。经络名称本可废,不过本著是通过仲景书的阐明,为便于读者的对照研究,因并存之。

中医界怪事,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问道伤寒论,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未必都认真的读过和读懂伤寒论,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胡希恕师承于王祥徴,主张八纲阐释伤寒论原文,反复读内经,参阅浅显及近代业内人士的考证研究资料,目睹一千年来以内经阐释伤寒的弊端。

其学术来源于个人的努力,更主要来自于传承。学术成就,师承于王祥徴,始终理会伤寒论,集历代研究成果之大成。

王叔和、成无己造成的误读传统,影响深远,经过几代人多方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迷雾,探明其实质,前贤有很多研究论证。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加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岳美中说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和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是胡希恕先生,集众贤注家研究成果,振聋发聩。

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的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三个病位有六种病情。

辨证根据症状反应,经方发展史说明,经方认证、治病根据症状反应。两大医学体系辨证论治概念有明显不同,举例桂枝汤方证。医经根据病因,辛温散风寒,经方根据症状反应,发汗解表,医经针对病因发散风寒。

阳气指的是津液。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六经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制定施治的准则,不过临床的实际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桂枝汤麻黄汤虽然属于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方证,用的其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伤寒论主要内容是讲方证。强调辨方证的重要性,但治病有效与否,关键在辨方证的正确,即做到方证相应,方证对应即属中医的辨证施治。做到方证对应,才能治愈疾病,不仅经方,时方也是如此。

胡希恕先生阐明辨证施治的实质。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不论什么病,在患病人体的反应,病位则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

如前所述,太阳病并非是一种个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众所周知,一方常治疗多种病,一个病常用多方治疗。唯物辨证,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主要原因,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又有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天热则多汗,冬时天冷则多小便,人体自有以抗御之。

中医所谓正邪相争,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所谓表证,人体欲借助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的反应。半表半里,人体欲借助诸脏器的功能协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应。里证,人体欲借助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道除外。

有个错误观点必须纠正。不是张仲景发明了辨证论治,我们的祖先早在神农时代就用八纲进行辨证论治。什么叫辨证论治?简单说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胡希恕先生阐明经方脉诊。认为仲景书脉诊是经方特有概念,主要是六经八纲理论,而无经络脏腑概念,和王叔和的脉经、频湖脉学不同。经方辨脉主要在八纲。寸口指的桡骨动脉。平脉与病脉。

始终理会读懂伤寒论,条文间联系对照,做学问不能满足现状。

我们一步步走进胡希恕,擎起了七面大旗,胡希恕先生病重昏迷的时候,反复讲,你看,出现问题了吧。什么意思?脑子里想的都是经方,最后听胡老的话,我这一辈子读书是成功的,社会关系是失败的。专注经方一生,就是胡希恕的写照。让我们继承胡老遗志,做一代经方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