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兆域图,泄密了战国中山王的“烂尾工程”

 LE的私家图书馆 2020-04-24

今天是老鞠说非遗的

第 1066 天

这张画着五个块块的铜板,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没错,它就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规划设计图实物——中山王厝[cuò]墓出土的“兆域图”。

在介绍这张图更详细的信息之前,我先要对图主人的名字做一个说明。这张图的主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国王“厝”。他的名字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由于电脑上实在打不出来,因此本文中的中山王名字只好用这个“厝”字来代替。

这份“兆域图”呈长方形,没有铸接及铆、焊的痕迹,为一次模铸而成的大块铜板,上面用金银丝错出规划的图形。原来的铜板表面平光,后来因在墓中经过火烧和压砸而凸凹变形。

据研究人员测量,兆域图中间较为平整的部分,长96厘米,宽48厘米。整块铜版重32.1公斤。这样一张宏伟的规划图,规划的建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山王厝与两位王后、两位夫人共计5人的陵园。兆域图上的五个正方形,则是建在五个人墓葬上的“享堂”,也就是后人祭祀用的建筑。

五个享堂,最中间的那个自然属于国王。而两端的两个则属于两位“夫人”,相当于后代的“妃子”,也就是国王的妾。分居国王享堂左右的,是两位王后的享堂:一个是“哀后”,也就是已经去世的第一任王后;另外一个是“王后”,为现任王后。

国王享堂与两王后享堂的位置关系

观察图的局部,我们可以发现,图的上面还隐约可见铸造的字迹。

兆域图细部

研究者们将图上的战国古文字转写成了现代汉字,发现上面写的文字,有一大部分是在说明各个建筑的用途、建筑的尺寸和各个建筑之间的距离,比如“王堂方二百尺”“哀后堂方二百尺”“两堂间八十尺”一类的说明。

兆域图摹本

(图中的字已经转写为现代汉字,图自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

那么如何判断这份规划图上的记载是否真实准确呢?兆域图所在的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M1,出土了许多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特别重要的有3件:一件方壶、一件圆壶和一个铜身铁足的鼎,合称“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

这三件器物的铭文,内容大同小异,都记载了中山王厝十四年,中山国攻打燕国胜利的故事。铭文中记载了中山国的世系,歌颂了中山国国君的伟大领导,并告诫臣子们一定要跟随中山国君前进。

(壶身四面都有铭文,此为其中一面)

铭文字形修长,竖画下垂,十分飘逸柔美

从铭文内容上可以确定,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M1的主人就是中山王厝。而M1上刚好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也就是说,这份兆域图上画的国王享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

为了呈现中山王厝的陵园设想,经过研究人员的研究、测量和改绘,终于将兆域图改绘成了现代的工程图。

根据兆域图改绘的现代工程图

(图: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

有了改绘的现代工程图,富有探索精神的建筑史家们,又根据当时已经发掘的战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以及战国器物纹饰上反映的一些建筑图像,制作出了中山王厝陵园的建筑效果图。当五个享堂一字排开,周围是树木环抱、绿草如茵,那真叫一个气势宏伟!

兆域图规划陵园的竣工想象图

(图:傅熹年《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陵园规制的研究》)

为了保证工人们按自己的计划施工,厝还命人将自己的指示也写在兆域图上,翻译出来大意为:这张图体现的就是我的设想,我任命中山国的宰相为陵园工程的监督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图中的尺寸,那只能改大,不能改小。如果有消极怠工、偷偷逃跑的,那他的子孙后代将一并受罚。这张图,一份放在政府机构,一份随葬到我的墓里。那么,厝的宏伟规划究竟有没有变成现实呢?很不幸,没有。

根据M1出土的中山王厝圆壶铭文推断,中山王厝死于公元前308年。而公元前307年之后,中山国西境的强敌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下迅速崛起,他们要扫清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处在自己家门口的中山国。

赵国与中山国位置关系

经过数次战争,赵国终于在公元前296年吞并了中山国。从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96年,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不难想象,厝的继任者登上王位不久,就面临着赵国大兵压境的棘手情况,那他哪还有心思去管先王留下的“兆域图”的规划呢?

厝和哀后死得早,享堂自然可以在国力尚可支撑的情况下完工。而晚些时候亡故的王后和夫人们可能只能草草下葬,无法享受与厝和哀后同等的丧葬待遇。

本应容纳五个享堂的凸字形大平台,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被迫半途而废。中山王厝为自己和妻妾设计的宏大陵园,就这样因战国时期变化的政治军事局势而彻底变成了烂尾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