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VS阿里:从战略、组织到执行,究竟有何异同?

 伯马遇 2020-04-24
腾讯VS阿里,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永恒的话题。
双方都既不缺少“粉丝”,又不缺少“敌人”,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腾讯是”佛系文化“,阿里是”狼性文化“

阿里的“狼性文化”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开始:

新员工会给自己起一个“花名”,收到一本名为“百年阿里”的小册子,然后开始至少一个月的“精神洗礼”。

那些不能全面接受阿里文化的人,可能会视之为“洗脑”,甚至在这个阶段就坚持不下去;对阿里文化感到适应的人,则可以如鱼得水、在这里呆上许多年。

在完成新人培训流程后,阿里员工还会持续感受到“政委体系”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阿里的“政委”权力很大,不但具备传统企业HR的职能,还能够监督业务负责人、参与重大决策,是业务部门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强大的“政委体系”,使得阿里的全体员工保持着“狼性”的精神状态和较高的执行效率,被广泛视为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比之下,腾讯的企业文化要低调很多。

腾讯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公司,也有人说腾讯很低调,这跟老板有关。

和腾讯文化相关联的,第一个就是总经办团队,被称为“长老会”,由创始人构成,全是男性,总办团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共同决策的一个团队,非常平衡。做非常多决策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共同讨论。并不会说一个人可以决定一件事,这群人决定了这个公司一直以来可以不断朝前稳健的奔跑。

如果想在腾讯“混日子”,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比起阿里,腾讯的企业文化佛系很多。

腾讯的管理是”联邦自治“,阿里则是”中央集权“

2018年10月,腾讯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了六大事业群:WXG、IEG、PCG、CSIG、CDG、TEG。

从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可以看到明显的“事业群分权”和“论功行赏”的迹象腾讯的“联邦自治”管理体系,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业绩表现最好的事业群WXG和IEG在组织架构调整中几乎没有做大的改变;而业绩表现较差的的事业群OMG和MIG则被并入SNG,形成了全新的PCG;各事业群的广告资源被整合到CDG旗下的AMS(广告业务线),由公司统一调配......

腾讯的各个事业群,甚至各个事业部/产品团队/工作室,都具备强烈的自主性。换句话说,腾讯是“诸侯林立”的联邦,而且每个大诸侯下面还有小诸侯

“诸侯林立”的联邦体制,能带来高效率吗?

只要有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联邦制”也能带来高效率。以手机游戏为例,腾讯收到的每一笔收入,在扣除渠道分成之后,一般遵循以下分账模式:

在整个流程中,研发工作室自负盈亏,多赚钱就意味着有更多资源发奖金、扩张团队;微信、QQ的流量是无价的,但是都有内部核算机制。

总而言之,通过发达的内部市场,就算旗下部门各自为战,腾讯仍能达到较高的整体效率。

再看看阿里巴巴,它的组织架构远比腾讯复杂,调整也更频繁。

阿里也有“事业群”,但是事业群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不太高。

在2019年6月的最新组织架构调整之后,我们可以将阿里的业务体系进行如下拆分:

在阿里内部,不存在“独立王国”,无论职位多高也是一颗螺丝钉

对比一下腾讯和阿里各事业群负责人的履历,就会发现:腾讯的事业群负责人任期明显较长,IEG、TEG已经十多年没有换过负责人,WXG从成立以来就没有换过负责人;阿里的事业群负责人任期较短,经常轮岗,甚至从外部空降。

腾讯、阿里各事业群负责人的履历:

阿里的频繁的轮岗、调整组织架构,会不会导致高管和业务骨干无所适从?

并没有,阿里培养人才、吸收外部人才的效率,被公认为互联网行业最高的。

在阿里体系内,80后高管、业务负责人已经屡见不鲜。准确地说,阿里会“吃下”那些认同它的人才,将其“熔炼”为重要的螺丝钉;至于那些不认同它的人才,根本不会长期待下去。

腾讯对外是”保守沟通“,阿里则是”强势沟通“

对于互联网圈外的广大群众而言,企业官方渠道是他们了解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最重要窗口。

“官方沟通”不仅包括新闻稿发布会,也包括官方举办的活动媒体软文社交媒体传播等

腾讯的保守沟通方式

官方新闻稿发布比较谨慎;高管极少公开讲话或接受采访;很少面向大众举办活动;在社交媒体上的“黑文”一贯比“软文”多。

以外界关注度极高的张小龙为例,大部分人只有在每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才能一睹风采。

与此相反,阿里将对外沟通变成了一种“核心竞争力”。

作为阿里的“首席代言人”,马云不仅是成功企业家,而且是年轻人的导师、资深公益人士;阿里高管频繁在各种场合宣讲阿里的价值观、战略。

除了官网,阿里还有专门的新闻网站,提供丰富的图文、视频等媒体资源。“阿里系”在各大社交媒体都维持着官方账号,直接与网民互动,解答或澄清关于公司的疑问。

此外,每年9月,阿里都在杭州举行盛大的投资者日活动,从马云、张勇到各事业群负责人都会现身说法。

在投资者日之前,杭州西湖会迎来“淘宝造物节”;此后,则是持续数日的“云栖大会”,全面展现阿里云、AI、2B和创新业务的储备。


普通人就算报不上名也不必气馁,因为网上有全程直播,还提供演讲PPT、录音等。这种活动只要参加一次,你不仅会了解阿里,也很容易认同阿里。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腾讯正在悄然改变“保守沟通”——以马化腾为首的高管多次接受专访,面向大众的活动开始增多,在社交媒体上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

腾讯可能永远不会像阿里一样“强势公关”,但是它正在更积极地用公关活动维护自己的利益。

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

任何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着“流量产品运营”的铁三角关系,必须每项都及格、至少一项做到优秀。

腾讯产品上做到了极致,笼罩着“产品经理”文化——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寻找最大公约数,在矛盾中实现平衡。

阿里则在运营上做到了极致,运营的魔鬼都在细节,因此产生了效率导向、执行力为王、B端C端兼顾的文化。

所以,腾讯在泛文娱方面游刃有余,却在B端业务困难重重,而阿里正好相反。

腾讯的产品: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追求最大公约数。

以微信这个产品为例,它在发展之初,为提升用户体验,每2-4个月就会进行一次重要的迭代。后期随着产品的日益成熟,重大迭代会在6-12个月内进行。

微信产品的重要迭代:

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微信犯过错误,也走过弯路——“时刻视频”功能使用者寥寥,“看一看”“搜一搜”功能发展迟缓,小程序也在短暂的冲刺之后面临瓶颈......

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微信团队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努力追求十几亿用户的“最大公约数”。

阿里的运营:效率导向,执行力为王,B端C端并重。

当我们说“阿里擅长运营”时,我们其实在说两件事情:在C端,阿里善于做市场活动、进行客户服务;在B端,它善于吸引商家、处理合作伙伴关系。

换句话说,阿里既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花钱,又能让商户赚到钱,同时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份。要同时实现以上目标,无异于魔术师在空中玩三个球,一个都不能落地。

由于业务环节太多、细节太重要,阿里必须组建一支思想统一、组织紧密、执行力强的队伍。

整个“阿里系”都非常擅长市场推广活动。如果你认为市场活动就是砸钱、没有技术含量,那就是井底之蛙了。

2019年春节,百度砸了10亿红包却没有留住多少用户;2018年底,银联支付猛砸红包也没有改变市场格局。而支付宝在2018年的巨额补贴,却确实带来了约1亿AAU(年活用户)的增长;淘宝通过赞助春晚等一系列活动,也成功实现了渠道下沉。

砸钱不难,难的是成本收益核算;补贴必须与其他市场活动构成一个整体。

腾讯的联营合营,阿里的全面并购

2016年以来,两巨头都在对外投资方面一掷千金,但是方式有微妙差别。

腾讯更重视对联营/合营公司的投资并且不断将财务投资转化为联营投资,但是很少进行并购;阿里则更重视全面并购甚至将许多重要联营公司并表了。

腾讯、阿里重要联营合营公司一览:

2016年以来,腾讯、阿里重大并购活动一览:

为什么腾讯喜欢联营,阿里喜欢并购?

从商业模式上看,腾讯是“流量富余”者——它通过社交平台产生巨额流量,但是社交本身难以变现,有必要将流量导出,对象包括游戏、也包括合作伙伴的应用。阿里虽然也通过淘宝产生充足的流量,但是电商本身的变现能力更强,所以并没有将流量导出的冲动。因此,互联网行业往往称腾讯为“流量白洞”,阿里为“流量黑洞”。

腾讯倾向于以联营获得合作伙伴,然后导出流量、共同赚钱阿里则倾向于以并购将对方消化吸收,实现流量的“自体循环”。

从文化上看,腾讯基于“产品经理文化”建立了“联邦自治”体制,各个事业群、事业部都是一方诸侯。在松散的管理氛围下,收购与联营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只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腾讯管理层大概没有兴趣介入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日常工作。

阿里则基于“运营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不存在真正的“山头”,整个公司的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和联营的区别就很大了。怎么保证一项新业务在思想上与阿里看齐、在组织上与阿里融合?当然是全面并表。


在一千个创业者眼中,有一千种成功的定义。有人更重视完全的独立自主,即便接受巨头的投资,也要保持最终决策权;有人更希望成为大家庭的一部分,在“更大的蛋糕”上享有一块奶油。

天才的创意者、辛劳的产品经理和文艺范儿的创作者,会更欣赏腾讯的模式;俭朴的实干家、坚韧的运营人员和精细化的管理者,会更欣赏阿里的风格。当一部分人对腾讯的“没有管理”“没有文化”感到不屑时,另一部分人却认为这是最极致的管理、最宽容的文化;当一部分人认为阿里在“洗脑”“给员工巨大压力”时,另一部分人却产生了蓬勃的活力和归属感。

两个世界的碰撞可能永远不会结束,而新世界的火花,就在这永无休止的碰撞中产生。

...


资料来源: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腾讯VS阿里专题研究2019》,由伯马遇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