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老梧桐 2020-04-24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各行业逐步有序复工复产,各大高校也正在陆续进行复课等相关工作。

“不好意思,回复您稍晚了一点。”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安陆蒙(Lukmon Akintola)告诉《今日中国》记者,他刚刚结束了一场线上考试,并为此进行了两天的复习。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 安陆蒙在广州进行实地调研。

安陆蒙今年27岁,来自西非国家尼日利亚的首都阿布贾,在获得奥巴费米亚沃洛沃大学(Obafemi Awolowo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后,他于去年8月来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攻读中国学硕士学位,方向是政治与国际关系。燕京学堂(Yenching Academy)是北京大学为来自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开设的两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每年计划招收120名左右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学子,其中约80%为国际留学生。安陆蒙便是2019年通过选拔入学的9名来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之一。

“来到中国学习对我来说是梦想成真,从我小时候起父亲就常跟我提起中国,说这是一个值得去探寻知识的地方。”安陆蒙说,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他对中国和亚洲充满了好奇。在他看来,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相比同时代的东欧采取的“大爆炸式”发展模式,中国1978年以来独特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方法令他“着迷”。“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是很有必要的。而实地考察、亲身体会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期间,安陆蒙一直留守在北京。“起初我的家人很担心我,但知道我很安全之后便放心了下来”。据安陆蒙介绍,北大校园在疫情期间为学生们提供了贴心周到的服务,燕京学堂的工作人员每周会发放口罩,并保障蔬菜、水果等的食物供给。“宿管阿姨也帮助了我们很多,她们每天都会给我们测量体温。”安陆蒙用了“Ayis”(阿姨们)一词,这是他掌握的为数不多的中文词汇中的一个,这一亲切的称呼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外留学生都在使用的“专有名词”。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 安陆蒙(右一)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

谈到中国所实行的防疫政策,安陆蒙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危机,中国采用减少出行、测量体温、进行必要隔离等措施来遏制病毒的传播,“目前看来非常奏效”。“规则的遵守不应该遗漏掉任何一个人。”安陆蒙说,“作为外国人,更有责任遵守所在国家的各项法规。我认为这并不是哪类人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的问题,无关种族或性别。这是我们有效对抗这种病毒的唯一方法。”

安陆蒙也关注到了近期广州某外籍人士未能遵守和配合防疫相关举措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他说:“某些人没有遵守现有规则,很遗憾我们必须要处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一事件,同样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喀麦隆学生门杜(Joseph Olivier Mendo’o)也表达了他的观点:“有些非洲人没能遵守隔离规定,引起中国民众的不满,以致后来造成了一系列不幸的差错。一方面,这些人本该遵守当地隔离规定却违反了它,另一方面,这一小部分人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代表所有在中国的非洲人士。事实上,大多数非洲人都认真遵守并执行着中国的法律和规定,接受了隔离等防疫措施。反过来讲,非洲方面也不应该将广州事件放大,因为这一事件并不能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态度。我们都知道在防控疫情这件事情上,中国人的努力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他们为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门杜来自具有“小非洲”美誉的国家喀麦隆的首都雅温得,27岁的他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方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相比安陆蒙,门杜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更长一些,至今已经4年多了。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 门杜在疫情期间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中国是门杜来到亚洲的第一站。随着中喀关系越来越密切,身怀外交官理想的他想要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切身体会中国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获取片面的信息。为了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门杜攻克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语言。初学汉语时,他常常很早就起床,“混入”早上5点在北大校园里练太极的老人圈,跟他们聊天练习儿化音。同时,他与中国同学也保持着密切往来,不仅经常一同参加国内外调研等各种活动,还在课余时间一起玩“狼人杀”、打麻将,举办生日聚会、期末聚餐等。现在的门杜已经能够全程用非常标准且地道的中文表达来完成整个采访。

也正因自己与中国人保持着友好的交流,对于“中非之间如何消除误解”这一问题,门杜和安陆蒙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回答。门杜说:“我认为应该加强双方人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广州这一事件以及往年的很多案例来看,中非政府之间(高层次)的交流相对好些,但是民间交流很薄弱。促进民间交流有利于打破我们对彼此的偏见和误解。”安陆蒙同样也希望“中非领导人都能致力于促进民间关系,了解并尊重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 门杜(右五)和其他留学生代表一起,向学校汇报疫情期间的情况与需求,提出对学校防控措施的建议和意见。

对门杜来说,初来中国时,他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武术”“火锅”“用筷子吃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常居地北京外,门杜还有机会去到了内蒙古、江苏、山西、四川、广东等省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中国的美食美景、“基建狂魔”概念以及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等,都让他感触颇深。而对于很多普通中国民众来说,黑皮肤、白牙齿、短卷发往往成为了解非洲人的起点,也甚至是终点。门杜说,他发现,也有中国人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非洲没有水”“非洲都是穷人”等等。在他看来,这种因不够了解而发生的文化碰撞是很正常的,他迫切地感到两地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目前,全国疫情总体上得到了控制,但北京形势依旧复杂,相关防控措施暂时还不能解除。虽然近三个月的限制生活让人有些郁闷和疲惫,但安陆蒙和门杜仍然时刻遵守着北京市和学校的各项规定,努力经营着自己每天的生活。“看看书、跑跑步、和家人朋友通电话,都成为了我疫情期间解闷儿的方式。”门杜说。

非洲在华留学生:望“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 门杜在校园中骑行。

毕业后,安陆蒙打算与一个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为学术或发展领域效力;门杜则准备将中国成功的经验带回祖国,为他的国家以及非洲分忧。

在中国,像安陆蒙和门杜这样的留学生和青年学者还有很多,他们都在为促进中非积极交流合作而努力。就像门杜在采访中所提到的那样:“中非大门长打开,两地青年常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