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剧《昭君出塞》音乐手记一:双人舞《初见》

 街心舞苑 2020-04-24

我是一直不认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个落后而无逻辑的观点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艺术的灵魂是另外一个艺术,那么这个艺术本身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所以音乐当然不是舞蹈的灵魂,但音乐和舞蹈的确是有很强烈的关系,我更愿意把音乐和舞蹈比喻为亲密爱人,是的,音乐是舞蹈情人,或者说她们互为情人关系。又或者说在舞剧中,音乐是舞蹈的另外一件衣服,另外一层皮肤。

一部舞剧的成败和音乐是有很大关系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成就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更是至今依然吸引着无数的舞蹈编导为之着迷。

我们的舞剧创作中其实也不乏相得益彰的音乐和舞蹈,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闹闹轰轰花花绿绿的剧场中忽略了。

看到张渠的这篇文章,我才仔细地听了这首《初见》,真是很喜欢琵琶和大提琴的这一段,而且完全是符合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一直忽略了舞剧中音乐这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这是一个音乐创造者的角度,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骆驼单腿蹲

写了这么多年音乐,我觉得自己的身份一直是用理性和感性的思维,长期从事1到7“数字关系”的研究者。随着自己用心写的几部舞剧音乐受到了全国舞迷乐迷的喜爱与关注,我也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如何能和大家用一种持续的方式保持联系,并且能通过我自己的讲述让更多的人听懂我的作品,最后还是觉得不如开一个公众号,毕竟自己的故事还是自己讲最直接。

我始终认为音乐创作是理性与感性博弈的过程,我更希望每一次创作初期感性大于理性。之所以第一篇选择了舞剧《昭君出塞》“初见”这支双人舞音乐,还是因为这是我在这里初次与大家见面,“初见”这段最符合我的心境,就像这支舞剧故事的一样,感情从相互了解,再到加深的过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先来一起看看这支舞吧。

整部剧在音乐创作上我的理念是:一百分钟不间断的音乐里不仅要有唯一性、有戏剧性、有动人的旋律,还要有两个民族音乐的特点,让观众首先要觉得音乐新颖、特别而且好听,从而更好的跟随音乐的设计感受剧情的发展。

所以我在这部剧的旋律上设计了两条主线并行发展:一条是“出塞”,表现两个民族甚至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一种文化与政治的交融;另一条则是剧中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二人的情感发展线,而这条线的第一个进入点就是第一幕 “初见”这段双人舞。大家可以边听这段音乐边阅读下面的文字。

初见 来自舞林秘籍 04:00

——竖琴渐起,帷幕忽暗,武士干戈平息,仕女罗衣飘散。一个是沉鱼落雁的美人,一个是威严粗犷的王者,一个是红袖半遮,妆脸轻转,一个是怦然心动、内心缱绻,一个是琵琶声声诉不尽少女心事,一个是提琴咽咽道不完一往情深。当昭君宫衣初解,单于负美前行的时候,爱情在这里悄然萌发。

“初见”这一段双人舞是男女主角在未央宫的第一次相见,也是情感发展的开端,所以这段音乐的旋律特点、乐器搭配及整段音乐情绪的张弛度就尤为关键。蒙古族多情的羽调式和中原地区带有庄重感的雅乐音阶是我选定的调式基础。

注:调式是由若干高低不同的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结构组织形式,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地域形成不同的调式。

一开始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内心对话似的感觉,这种对话是空间性的,是昭君内心与上天的对话;也有可能是时间性的,是昭君与未来自己的对话,就类似:

后来在舞蹈的呈现上,导演安排昭君在舞段开始时被动地站在那里。也许导演还想表达更深层的思想,却恰好与我初期的音乐旋律设计相吻合,即昭君仿佛在与自己内心的时空对话。这种巧合就很有意思,我和导演双方都敏锐地捕捉并呈现出了最想达到的那个点。随着音乐的层层推进,到后面的段落时,已逐渐转化为单于与昭君二人之间的情感对话,你可以想像成是昭君和单于互相诉说着彼此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我穿越茫茫人海,只为你而来。

我轻拂历史的明镜,宛若音容初见。

作为一名音乐人,我始终觉得音乐如镜,承载着历史,承载着生活。《昭君出塞》的音乐创作让这种感觉更甚。昭君所处的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琵琶这件乐器,所以这段双人舞中琵琶是代表昭君的一个符号。我没有加入匈奴特色乐器,而是用大提琴和圆号来代表呼韩邪单于,因为我不想破坏整个双人舞的情感意境,不想把观众的注意力拉扯到突如其来的特色乐器上。而且,大提琴和圆号是我觉得最能代表单于粗犷性格的管弦乐器,同时还能与昭君的美产生强烈对比。

为了让大家比较好理解,整个舞段音乐暂分为七个小段,主奏乐器和情感表达为:

一、竖琴:用缓慢的节奏和一短一长时值的音符搭配,想表达一种陌生感、距离感。

二、琵琶:昭君内心对话似的主旋律出现,一方面是她内心的复杂情绪,同时也是昭君美若天仙的具象表达。

三、琵琶 大提琴:用复调的写作技法把代表昭君的琵琶主旋律与代表单于的大提琴副旋律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使用七度、八度大跨度旋律来勾勒单于的性格特征。舞蹈编排上也是从这里开始,二人有了肢体动作的初次接触。

(注:复调是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四、曲笛:把传统笛膜换成胶布,为的是让曲笛的音色更加圆润,而不会显得过于跳跃,让音乐有个含苞待放、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为紧随其后贴膜曲笛的出现做铺垫。这里舞蹈编排上,男舞者托起女舞者坐在肩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预示着单于陪昭君一起走完人生路的决心。

笛膜

(注:笛膜指的是贴在笛子左端第二孔上﹑吹笛时振动  发声的薄膜。传统的这   种薄膜取自竹子或芦苇的茎 中,因为很薄所以贴上后吹走出来的笛声清脆。)

五、曲笛 圆号:曲笛与弦乐队一同演奏主旋律,加上圆号副调的烘托,把悠扬与大气,秀美与粗犷同时表现出来,这也正是二人性格的外化。

六、琵琶 圆号:前段尾端的四个和声反向进行加上弦乐队的层层推进,琵琶和圆号同时演奏的主旋律,将整段乐曲推向了最高潮。这里琵琶演奏者的弹奏力度及揉弦幅度大幅增强,默默无闻的鼓点仿佛心跳一般逐渐清晰,这些都是为了表达昭君心境的变化。

弦乐组反向进行

(注:琵琶揉弦是琵琶演奏中美化声音、增强表现力的一种手段、传统的揉弦方法,是右手将弦弹响后,左手按弦的手指将所按琴弦左右移动而发出波动的声音)

七、竖琴:这段是连接过渡段,演员下场熄灯,一方面是让观众增强对这段旋律的记忆,一方面也是为演员换装争取时间。

整段舞蹈的和声安排上还是以流畅为主,其中个别半音下行转位和弦穿插其中,也是为了突出昭君对出塞心境的表达。毕竟,一个淡淡妆、天然样的汉家姑娘要跟随一个从不了解的男人去遥远的塞外开启新生活,背井离乡、前途未卜,虽有好感但也谈不上喜爱,这也为舞剧继续呈现昭君对呼韩邪单于慢慢有了感情变化埋下了伏笔。

(注:和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