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常见的疾病或症状。 近日中医在线创始精医大学教授马家驹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分享了一则“治疗9个月大的宝宝发热39℃+的医案”,经过马老师治疗后,两剂中药就退烧了。 家长感叹中药比那些所谓的抗病毒药、退热药、效果好太多了! 在古代缺少抗生素的时候,中医是怎么治疗发热的? 9个月大的婴儿,无法进行问诊,中医该如何进行辩证? 为什么中药能有这么神奇的疗效? 马家驹老师一直强调,只要辨证准确,疗效一定不会差,而要做到准确辨证,就要掌握一套系统的临床思维体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马家驹老师治疗发热的辨证论治思维吧! 读完本文,举一反三,你也能做到疗效确切,效如桴鼓。 医案回顾 宝宝9个月,昨晚发烧,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好,今天体温39℃+,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特别着急,9个月的宝宝又不会说话,对婴幼儿来说,问诊是缺失的。 这个宝宝高热,我就问,听着鼻音重吗?有流鼻涕的表现吗?发烧的时候出汗吗? 临床过程中,望闻问切、辨证、立法选方,都是受到我们脑海当中的临床思维的影响。 什么是临床思维?临床过程中,脑海里面想着如何去望闻问切、立法、选方用药的思维,就是临床思维。 辨证辨的是病位和病性,对于发热,首辨病位。 我问听着鼻音重吗?有流鼻涕吗?发烧的时候出汗吗? 就是受到脑海当中辨病位的临床思维的指导,因为我想通过这三个症状来辨有无表证。 首先这三个症状不需要问患儿本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比如鼻音重不重?听一听就知道了。 流鼻涕有没有?发热的时候有没有汗?看一眼就知道了。 问这三个症状的背后的目的,就是确定这个发热是表证的发热,还是里证的发热。 《中医内科学》强调发热要辨外感、内伤。外感就是表证,内伤就是里证,所以辨外感、辨内伤的实质就是辨病位在表的发热,还是病位在里的发热。 因为表证的发热和里证的发热,治疗和方剂不一样。 如果表证、里证都辨不出来,或者表证、里证都辨证错误,后边的治疗会都不会有效果。 所以辨证才是最重要的! 患儿家长回答是鼻音有,不太重。有流鼻涕,发热的时候无汗,身体滚烫。目前就这么多信息。 表证有哪些症状? 每个人都肯定在这一生当中感冒发烧过,常见哪些表现?经常是外出感觉一阵风吹来,身上打哆嗦,心里就想不妙,该感冒了。 感冒的时候,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关注的症状,就是发热。发热的时候,往往会伴有身上发冷的感觉,叫做恶寒。体温增高,你自己感觉是发热。身体一边发热,一边还感觉冷。 有人说发热恶寒这么矛盾的症状会同时出现吗?你就想想。你感冒的时候有没有一边发热、一边恶寒呢?这是客观症状的存在。 一边发热一边怕冷,因为冷,躺在被窝里边,盖上被子,这时候身很多人会说身上疼,冷的打哆嗦,感觉身体是处于一种收缩拘挛的状态。 这时候身体往往是没有汗的。这时候,家里有经验的老人会说,你这个情况发发汗就好了。 于是我们就会经常吃一些药,不管中药还是西药,吃完之后,汗出来了,热就退了,发热恶寒身疼痛的症状都缓解了。 所以结合自身的感冒经历,就能大概知道外感即表证时候,常见症状是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往往没有汗。 这时候把个脉的话,脉浮沉定表里,脉往往是浮脉。 表证的时候,正气不虚、正邪交争有力的时候,脉往往是紧的,紧就是紧张的意思、有力、正气不虚、正邪交争有力的意思。 因此,结合自身的外感经历,能够明确,典型表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9个月的宝宝,不能问你觉得发热恶寒,不能问身上疼不疼?只能观察身体有汗无汗,这时候通过鼻子的症状,也是为了判断有没有表证。 因为在外感在感冒的时候,除了刚才说的几个典型症状以外,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也是常常能够见到的症状。 比如在《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方证里边有“鼻鸣”的症状。鼻鸣就是鼻子有声音,就像窗户一样,窗户没关紧,有一条缝,风一吹过,发出声音。感冒的时候,鼻子塞住了,那么你呼吸的时候,经过塞着的鼻子,发出一些尖锐的声音,就叫做鼻鸣,因此鼻鸣是鼻塞的代名词。 《伤寒论》中的语言是朴素的,都是对于临床的客观记载,鼻鸣不要把它想的太复杂了。 鼻部的症状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往往也是一个表证的症状。 本医案,发热的时候滚烫没有汗,有鼻音,流鼻涕,发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急性起病。 发热起病病程的长短有助于判断是外感还是内伤,比如急性起病的往往考虑表证,但病程长短、时间不是表证的诊断要点。 整体来看,考虑宝宝的病位在表。表的实质是正邪交争于表,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病理状态。 因此治法就因势利导,既然是想出汗出不来,就用药物帮助人体达到汗出,汗出热退、邪去正安,就这么一个治疗。 辨证出病位在表,表的治法是唯一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针对的证是唯一的,比如汗法,针对的就是表证。 表证的治法是唯一的,只能是汗法,没有第二种可能。 在《伤寒论》里边,具备发汗作用的药物无非就五个: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 其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麻黄和桂枝。表证需要解表发汗,就离不开麻黄和桂枝, 因此临床上解表发汗的方剂就分成两大类:麻黄类方、桂枝类方。 麻黄和桂枝的一个最重要的鉴别点就在于有汗无汗,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大部分情况下是适用的,也说明了麻黄的发汗力度比较大,桂枝的发汗力度比较弱。 这个宝宝是表证。有汗没汗?没有汗。所以应该用麻黄。麻黄的代表方是麻黄汤,所以这个宝宝可以用麻黄汤。 舌苔薄白,没有明显热象,注意发热是症状,不是热证,不是发热就需要清热的。 通过目前的症状,包括舌苔,首先认为主要矛盾在表不解,首先解决主要矛盾,先解表,应该用麻黄汤,但是为了平稳起见,毕竟没有见到小朋友,让解表的力度相对平和一点,所以实际上用的是一个葛根汤,加生石膏半夏。 整体符合麻黄汤的治疗思路,用生石膏的凉佐制一下麻黄桂枝的温性,既能达到解表的效果,然后又不加重他的内热,使解表力量相对比较平和,加半夏照顾到脾胃的问题。 需要注意了,既然解表就要发汗,因为如果汗出不来,邪气又怎么能去得了呢? 我们说发汗,是通过发汗的方法,让邪气随着汗出而去。 所以对于表证,始终要关注有有汗无汗。 服药方面,有几个注意点, 第一,剂量相对偏大一点,因为才9个月的宝宝,生麻黄用5g,葛根用8g,剂量偏大一点。 但掌握一个服药原则,一剂分4次服,相当于剂量就减半了。 6小时服一次,正常来说慢性疾病早一顿晚一顿,一天服2次,治疗慢性疾病没问题。 但是治疗急危重症的话,一天服两次就耽误时间,所以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往往要加大服药频次。 为了让它更快、更好的达到汗出热退的效果,往往采用的是4-6小时服一次。 服药之后如果出汗了,说明表解了,就不需要再发汗解表了,所以解表的方就不能再服了。 因此《伤寒论》里边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做以知为度,在表证的时候,叫做见汗则止后服。 在治疗里证用承气汤的时候,也是类似的原则,比如212条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服大承气汤后排便了,大承气汤当还能再吃吗?一般不要再吃了。 所以掌握这原则,就不会导致过汗大汗亡阳。 而且剂量偏大,服药次数加大,更容易达到一个汗出解表退热的疗效。 所以服药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6小时服一次,出汗后改为12小时吃一次。后来反馈了喝了两次之后,凌晨2点,精神状态好转,头颈部和手心开始出汗了。 要注意到出汗、汗出,才能让邪气随着汗出而去,所以表证的时候,非常关注有汗没汗,吃完药之后,仍然要关注什么时候能出汗,汗出是否达到标准。 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大家也应该知道,你看不出汗怎么退热呢? 所以宝宝首先头颈部出汗,烧就退了。今天白天又喝了两次中药,就没有再发热。 这样的案例,临床当中其实到处都有,只不过落到宝宝上,缺少问诊,辨证的难度更大一点。 马家驹老师一直强调,提升疗效的根本就是要树立经方思维,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在课程中也一直强调“体系”的重要性,而不是只讲一方一药。 马家驹老师线上私塾班的同学裴志强同学说: 马老师把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讲的很到位, 以至于后来听了所谓名医的讲座,讲的是每个方子治疗某某病,当时听的是神乎其神,结果应用临床不能得心应手。 这是忽视了辨证,忽视了整体,忽视了经方体系的构建,学到的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就像麻线穿不起来的豆腐一样的零散经验,松垮而不实在。 而马老师的课程始终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重点在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经方的辨证的准确度上下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