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看的外国大片,那才叫经典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说起外国大片,我们下意识想到的都是好莱坞商业大片——
大牌明星+炫目特效+惊险动作场面。
如果问我们爸妈“外国大片”是什么?
他们给出的名单肯定是另一种画风:
诸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197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1972)、《老枪》(法国/西德,1975),《巴顿将军》(美国,1970),《虎!虎!虎!》(美国/日本,1970)等战争电影。
通常,我们看外国大片只图个感官刺激,父母辈对于这些大片却有着很深的情结。
一来是彼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来者皆是甘露;
二来是战争主旋律符合那一辈人的集体主义情感。
很多电影,一看就会记一辈子。
要说爸妈心中的经典大片No.1,还属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桥》

1977年,前南斯拉夫国家领导人铁托访华,为了表示中南人民的友谊,本来作为内参片的《桥》得以公映。

伴随着那首传遍大街小巷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桥》成为我们父母那辈人的共同青春回忆。

01.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
德军的撤退计划,中途必须经过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
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老虎”(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临危受命:
为阻止德军汇合,他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在其帮助下将德军严密设防的大桥炸毁。
影片的核心看点就在于,“老虎”如何组建团队,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同于我们对一般主旋律电影的想象,《桥》的人物、节奏、情感俱佳。
先说它的人物刻画
“老虎”找到的第一个高手,就是“飞刀客”迪希。
军营里其他士兵都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只有他,在长官面前依然姿态倨傲。
—“你怎么不站好了?”
—“我没有看见你。”
我们知道,另类的英雄形象 ,一般都有点真东西。
迪希不仅刀法精准,拳头凌厉,而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
当携任务而来的新长官命令你缴了直系长官的枪,到底听谁的?
只有迪希通过了“老虎”的测试。

寥寥细节,即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特征,毫不拖泥带水。

与主角“老虎”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相比,《桥》的配角反而更加出彩。
比如17岁的小跟班班比诺。
他活泼明朗,嘴皮子伶俐。

每天跟着爆破天才萨瓦多尼穿梭在山谷丘陵间寻找爆破目标,愉快地执行任务。
时常憧憬着这位兄长能够带自己去他美丽的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
他象征着青春、希望、热情这些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同时他与萨瓦多尼的友情也是战争期间最珍贵的存在。
沼泽地突袭,年轻冒进的班比诺独自抗敌,最终打光了自己的子弹。
在要被俘获之前,班比诺一声声呼唤着好朋友萨瓦多尼,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而萨瓦多尼此刻面临着撕心裂肺的处境:
为了班比诺不被生俘,他必须将炸药扔向被敌人包围的朋友。
那一声“不要怕!班比诺”,回应着17岁男孩的呼唤,也是朋友间最后的支持安慰。
这一幕,无疑是很多人观看此片时最为心碎的场景。
战争重新塑造人们的关系。
它会让班比诺和萨瓦多尼产生珍贵的友情,也会让昔日战友迪希和曼奈分裂猜忌。

而通过这次任务,他们彼此互证了忠诚和清白。

在曼奈生命的最后时刻,重新找回了信任。

还有萨瓦多尼和工程师,两人本就是一个建桥一个炸桥的天然对抗关系。

加之工程师的逃跑行为连累班比诺牺牲,萨瓦多尼对工程师一度怨恨到了极点。

但随着任务的推进,每个人命运的休戚与共,他们逐渐成为了真正的同事和朋友。

除了出彩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更可贵的是:

《桥》作为一部革命电影,并非全程只展现“老虎”那类家国大义的英雄形象,还有工程师的个人主义视角

要利用有限的炸药炸掉大桥,必须熟悉桥体结构的工程师协助。

但工程师只关心自己的桥,他不关心战争,甚至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命运。

德军的盖世太保和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在他面前都是暴力执行者。

因此,他在这个炸桥行动团队里,一直是游离的不合作态度。

但正是通过工程师这个冷漠孤立的人物,影片才完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输出。

与游击队员产生的友谊,目睹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工程师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从坚决不合作,到不参与破坏行动,再到告知萨瓦多尼关于桥的秘密:

直至最后,他成为了那个亲手炸掉自己大桥的人。

也就在此刻,一个个人主义者终于这个民族和国家建立起了联系。

电影收尾,干净利落。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教台词,而是德军和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同时对着灰飞烟灭的大桥感慨:

“可惜,真是一座好桥啊!”

这个结尾,有人嫌仓促、轻飘。

我却认为甚好。

战争之中,根本毫无胜利可言。

有的,应该是对人类智慧结晶和情感投射的美好事物消失于炮火的遗憾。

02.

不靠矮化敌军,而靠着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情感打动人。

《桥》才是主旋律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中国人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桥》的主创人员曾多次来华交流。

主角“老虎”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南斯拉夫功勋演员。

因为《桥》和同班底拍摄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两部经典二战电影而被中国观众熟识。

2005年,前南老影人代表团在北京和观众见面的时候,巴塔对中国观众深情表示:

“你们喜爱我的程度,超过我的人民喜爱我。”

“我爱你们,打心眼里爱你们。”

班比诺的扮演者伊·加洛来华参观旅游,北京老大爷与之热情攀谈,拉着手久久不肯放开。

中国人对《桥》有着如此深的情怀与情结,诚然一方面在于,它作为一部优秀战争片充盈了彼时中国人民干涸的精神生活。

但更深层面的原因还在于,在上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象征着中国和南斯拉夫休戚与共的革命情谊。

抗击外来侵略,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在被西方孤立的国际环境中彼此声援、相互支持。

我们对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电影向来都有着强烈的共鸣。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到南斯拉夫联盟,再到塞黑......

因为国家内部的逐步分裂,“南斯拉夫”这个名字已经永远消失于这个世界。

▲库斯图里卡用超现实主义的史诗电影《地下》,送给南斯拉夫最后一曲挽歌

但直至今日,独立开来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仍旧与中国继续保持着友好关系。

本次疫情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是欧洲第一个主动寻求中国支援的国家领导人。

塞尔维亚多次公开称赞中国的抗疫经验,称中国为“铁杆兄弟”。

同时,在国内疫情肆虐阶段,黑山也是欧洲第一批向中国捐赠物资的国家。

中国国家女子水球队在欧洲训练受困,是黑山主动帮助,施以援手。

黑山与中国的情谊由来已久——四川绵阳市与黑山的尼克希奇市是友好城市

《桥》的取景地,正是黑山。

电影中被炸毁的桥,现实中名为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

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高165米,由于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因此得名。

在欧洲疫情攻坚阶段,为了回馈黑山的援助之谊,中国家电企业代表长虹创新地以直播的方式,帮助黑山复工复产。

黑山是一个服务业发达的国家,旅游业是支柱型产业。

此次长虹的公益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推广黑山旅游。

在发布新品5G8K电视的同时举行跨国直播,与观众一起云游黑山。

其中就包括《桥》的取景地——塔拉河峡谷大桥,还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古城科托尔古城等。

发布会连线过程中,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临时连线,现场决定捐助黑山口罩及抗疫物资。

奥兰多魔术队NBA球星武切维奇,黑山大使等官员都对长虹此次的公益支援表示了感谢。

无论是反法西斯战争还是全球疫情面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永远都是最动人的存在。

电影里面,“桥”串联起了游击队员的共同命运;

电影之外,《桥》的主演也建立起了一生的友谊。

▲戏外,老虎和萨瓦多尼,班比诺和工程师分别是最好的朋友

半个世纪后,中黑友谊,再次与“桥”发生了联系。

而信任,友爱,互助,才是人与人之间不分国别的,真正的桥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