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探奇】骖鸾录三则-范成大

 高山仙人掌 2020-04-25

三则·之一

三日,始泛湘江,自此至六日,早暮行,倦则少休,不复问地名。湘江岸,小山坡陀,其来无穷,亦不间断,又皆土山,略无峰峦秀丽之意,但荒凉相属耳。

这一则五十六字的短记,实是概括了往桂林赴任时四天的行程。“泛湘江”水路前往,逆水行船,船速不会很快,正是观赏江景的好机会,但作者却连询问两岸地名的兴致都没有了,只顾“早暮行,倦则少休”。作者何以兴致如此低落? 要知道范成大此行是因在朝廷忤犯了当权者才不得留在京城临安(杭州)而出外任的,这是范成大仕途的一个大逆转。所以他无心赏景,而且沿江之景也被暗淡的心情涂上了灰暗的色调——荒凉连着荒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不过,范成大毕竟是诗人,他对荒凉也进行了诗的描述:两岸的小山以“坡陀”二字概写那单调起伏之势。尤其是“其来无穷,亦不间断”八个字,以拟人手法描述座座小山不间断地迎面而来,实是以山不断前来的动态,抒写了人于舟船之上前行的错觉——不觉船之行进,只觉景之后退,写来还是相当灵动的。不过,都是“土山”,无树无花,无峰无峦,绝无秀丽可言,只余下“荒凉相属”了。

请注意,作者在对荒凉之景的描述上,是从“有”和“无”两方面落笔的:“无”的是“峰峦秀丽”,“有”的是“坡陀”、“土山”,而且“无”是“略无”,无到一点也没有,那“有”的却是“来无穷”、“不间断”。一“有”一“无”,其实都是“无”,有荒凉,无美景。

古代诗文中,写景者几乎都是写美景,范成大这段“丑景”也就因其“另类”而可贵了。

三则 ·之二

七日,宿衡山县。西望岳山,苕荛半空。湘中山既皆冈阜,迤逦至岳山,乃独雄尊特起,若众山逊其高寒者。

连日尽观土山,令人乏味,西望衡山,“苕荛半空”,自然心神为之一振。作者以众多土山衬出衡山的“雄尊特起”,再以众山如同“逊其高寒”的比喻,突出了南岳不与冈阜为类、雄峻高拔的气势。寥寥数笔,作者真把南岳衡山写活了。在这短短的描述中,我们隐约感到,范成大借鉴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描写西山的手法。永州的西山在湖南,衡山也在湖南,这之中因联想而借鉴是很自然的,更何况他九日的日记里还提及柳宗元所书的《般舟和尚碑》呢!

三则 ·之三

十日,行舟数里,即再见南岳峰,崛敦可尊而仰。带江别有小山一重,山民幽居点缀其上。桃李花方发,望之如临皋道中。卢仝诗“湘江两岸花水深”,至此方有句中意。

作者告别衡山继续溯江而行。“再见南岳峰”之“再”字,让我们想见湘江的迂回曲折;“崛敦可尊而仰”则是远观南岳峰的感受了。此时江边风景与开头所见也大不一样,“山民幽居点缀”,富有生活气息;桃花李花正开,南国春意盎然;引出唐人诗句使两岸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至此方有句中意”,又照应了三日至六日的日记,我们知道,此刻范成大的心情也渐渐地由暗淡而开朗了

作者简介

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范成大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次年闰一月抵达桂林,此书为途中纪行之作。取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句义,名为《骖鸾录》。唐之桂州,宋之静江府,治所均在桂林。桂林山水秀丽,自唐宋即有名于天下,号为人问仙境。范氏赴桂林做官,故以韩诗语名其集。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