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陈生赏菊 译 文 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也曾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心常怀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欲向外倾泄,而茫茫大自然中,又有许许多多足以感人情志的事物,常常挟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心震慑,于是人心和外物之间常常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契合和感应,有了这种感应后,又很自然地被诗家文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各种感人情志的外物之中,花是很重要的一种,所以文学作品中以花为题材的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花是一种极富美感的事物,她的颜色、香味、姿态等都十分吸引人,给人以鲜明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另一方面又因为“花所予人的生命感最深切也最完整”(叶嘉莹语),容易使人兴起一种“生命的共感”。花的种类成千上万,每种花都具有各不相同的风韵、形态和特性;而具有不同情感、志趣和品格的人往往都能在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种类”。于是,在文人的笔下,各种各样的花便不再仅仅是一种纯自然之物,而成为人的某种内心情志的物化形态,有着因了自身的形态特点而被人涂染上去的“情、韵、义”。屈原志节高尚,所以深爱芳香高洁的兰花;陆游命途多乖而其志不移,所以独钟“寂寞开无主”、“只有香如故”的梅花。那么,菊花呢?古代菊又作鞠,有“穷尽”之意,意思是时至秋季,百花皆不荣华而此花独开;同时菊花又有耐寒傲霜不萎谢的特点,因此菊花便成了“隐逸者”的代名词,成了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 明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在这封短简中,为什么说被称之为“高雅绝尘”的陈生“于菊最宜”同时也就可以知道,文中的“高尚其志,淡然不厌,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复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不光只是写菊,同时也是作者志趣情怀的自然表露。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十八岁县考第一,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