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大街//人生如烟 一路追梦 —— 访中国收藏协会赏石委员会常务理事谢友怀

 lj0279 2020-04-25


总第九十一期  2020.11



作者采访谢友怀

人生如烟   一路追梦

访中国收藏协会赏石委员会常务理事谢友怀

尤爱云

(前言)

第一次听说谢友怀老师的名字,是通过剧作家李建设老师的介绍。

当我听说李建设的师父是谢友怀的时候,说实话,起初我以为是客套话,后来经身边的作家和画家们再三证实,说他们都亲眼见证了建设老师是磕了头拜谢老为师父的,看来这是真的。

谢老不仅是李建设的师父,还是著名书画家李洪太、张海潮等老艺术家的好友,是沈西全、张耀武、徐德生等一大批中青年书画家的良师益友,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集邮界权威人士……总之谢老有很多头衔和称谓。不过,我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剧作家为什么要拜谢老为师的必然原因,这个疑问一直藏在心里,很想得到解答。

       所以,当我得知有机会采访谢友怀老师的时候,我很兴奋。

玩收藏走上精彩人生

在采访谢老之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没想到一下跳出来那么多的报道,有电视专题采访,有获奖新闻,有集邮方面的,有奇石收藏方面的,不胜枚举,这让我始料不及。(为了与原先各家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内容不冲突,我提前做了些功课,并准备悄悄地请谢老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内容)。

谢友怀,1944年生于蚌埠,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长期坚持民间遗存文化的收集和交流,致力于社会文明载体的积累和保护,主攻解放战争时期邮票的收藏和研究。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勤于思考,广泛涉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藏理念和艺术风格。

在一个冬日暖阳的上午,我来到位于市中心一个小区三楼的谢老的工作室,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普通住房。从进门开始屋内就摆满了奇石珍玩,除一张小床外,所有的空间全都被谢老收藏的奇石、胡杨木、根雕、木化石等占据的满满当当,满屋珍宝,令人目不暇接,又若琼楼玉宇,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谢老的介绍下,我们观赏着这一块块精美绝伦的奇石,惊叹于这些奇妙的画面。你看十三个手持棍棒的和尚在护卫唐王,每个武僧都是神形兼备画面逼真,且圆圆的头部并不是粘上去的,而是原石的天然形状,这是取自于《少林十三棍僧护唐王》的典故。特别之处还在于这些武僧大小比例协调,而且都是武打的姿势,虎虎生威的感觉呼之欲出。还有一幅是 2019年7月晋中“美域杯”国际赏石文化艺术博览会暨“美域杯”全国观赏石精品展上获得金奖的作品《出土》。画面上仿佛古遗迹出土现场,一只完整的陶罐从沉寂的大地露出来,在画面的左下角还有一些零散的陶片,而画面上大面积呈现出的是沉积土,黄褐色的土地显示出大地无言却又蕴含沧海桑田的变迁。整个作品简洁大气,尽显中国民族雄浑悠久的文化积淀。怪不得这个作品能获金奖,果然名至实归。当我们正为这幅作品赞叹不已时,谢老又带我们走到另一幅作品的面前。原石形状是一个斜叼着烟斗的中年男士,五官几乎已经变形,面部凹凸满目疮痍,显示出被尼古丁残害多年的令人恐怖的身体状态。这幅作品的名字叫《你还能挺多久》,意为提倡戒烟关注健康。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公益健康话题,也是谢老为参加下一届国际奇石展提前做好的参展作品。还有一只原石的鸡,黑褐色的羽毛,低头寻找着吃食,鸡头部位略微隆起的仿若鸡冠,与墙面放着的一幅潘天寿大师的国画《鸡兰草》神形相似,遥相呼应。还有一幅原石作品《石文画》,其画面与蚌埠淮河文化广场的陶塑雕纹面人头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从汉代双墩遗址出土的数千年前的人面陶塑,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还有很多精彩作品,无法一一介绍,短时间内即使介绍也无法诉及其详尽。

近年来,随着赏石文化的兴起,很多民间文化爱好者纷纷玩起了收藏,外形精巧的石头也有很多,但是通过谢老的介绍,令我们觉得惊奇的不是石头的精巧,而是惊叹于谢老借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他在大漠深处采集的石头组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创建出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场景。这些作品风格迥异,神形兼备,或展示历史传说,或体现传统文化,或提倡公益,或与名画神似。这些方面,普通的爱好者收藏石头把玩石头是远不可能具备谢老这种造型能力和构图水平的。这是谢老的艺术造诣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化的积累,还有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深厚感情。

旧报纸记录历史进程

通过谢老的自述,纵观谢老几十年的收藏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收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开始;二是六七十年代收集邮票;三是九十年代开始,谢老又投身奇石收藏行业。这三个时期的收藏,每个阶段都给谢老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得到很多荣誉,同时谢老也用自己丰富的收藏经验和体会为我国的收藏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报纸,是政府的喉舌,舆论的导向,是社会新闻媒体的重要宣传工具,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另外由于报纸在特殊的时期、特别的事件和特殊历史背景及特殊题材方面有着记录真相揭示历史的功能,所以旧报纸的收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爱好者的青睐。

在报纸收藏中,刊号特殊的(比如创刊号、号外)、时间特殊的(比如节日:中秋元旦、新年、纪念日:国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改革开放)等等,题材特殊的(如《中国书画报》《中国集邮报》《中国文物报》这些专门行业的报纸),另外就是特殊历史时期背景的(比如民国时期的报纸,红军的报纸,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本身发行量就少,另外由于其特殊性和报纸保存相对比较困难,在收藏中就显得比较珍贵。

谢老为我们端出一个大大的锦盒,这是一大厚本装订好的旧报纸。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 1949年8月1日的报纸,头版头条是庆祝八一建军节的内容套彩印刷,正中间是套彩印刷的红色的国旗,喜庆且新颖,其他各个版面都刊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喜讯,预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重大事件。还有1949年7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的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当时新中国还没有解放,《毛泽东选集》还没有出版,这就在时间上验证了此次发表是在《毛泽东选集》出版之前的首发。还有解放前夕的《文汇报》以及很多连续日期的其它报纸……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谢老收藏的解放战争时期报纸中冰山的一角。

战争时期的报纸是非常难收集的,当时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有文化的人非常少,很多老百姓不识字,且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很低,买一份报纸的钱可以买到一个鸡蛋了,另外由于报纸是油墨印刷品,容易发黄发脆氧化破损,很难保存,所以目前市场上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少之又少,特别是像谢老保存的连续日期的、且保存的这么完整的就更加珍贵了。

       谢老还有很多珍贵的报纸——1952年5月安徽花鼓灯在上海演出,1953年又进京演出,轰动京沪,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当时上海《文汇报》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专题介绍发表了很多次,但由于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这些历史事件有文字记录但是相关印证此事的实物却没有,恰好谢友怀老师提供的这张《文汇报》填补了淮河流域文化传承的物质证明的空白,为此谢老曾经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许。

谢老说,时代在发展,历史更需要被铭记,而报纸恰恰记录了历史,见证了社会的进程。这些旧报纸属于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而有关单位却非常需要这些文史资料。为了将手中收藏的旧报纸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有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他会把这些年来收藏的旧报纸捐献出去,目前已经答应了北京军事博物馆和新华日报。谢老说只有这样旧报纸做为文物和文史资料才能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这将比在收藏市场上以货币定价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老邮票见证文化发展

谢老从小就喜爱收藏邮票,当其他孩子还在沉湎于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就已经徜徉在邮票收集的快乐中了。期间中断了一段时间,后来在长期收藏解放战争时期旧报纸的过程中,又勾起他对邮票巨大的的收藏热情。于是,谢老在日常的收藏过程中,对邮票的收藏增加了关注度,并且为了更好地辨别鉴定和收藏邮票,他主动查阅资料,四处观看邮展,如饥似渴地学习邮票的相关知识。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到了九十年代,谢老的邮票总数和质量在中国集邮界已经非常有名气。

提起邮票,谢老两眼放光,流露出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谢老的邮票收藏中,解放区邮票尤为著名。谢老的邮票藏品多次参加全国邮票展并且屡屡荣获大奖,蚌埠市第一届至第四届的连续四年的邮展一等奖得主都是谢老。除此以外,在安徽省邮票展上,谢老的邮票藏品《苏皖邮花报春晓》获得了三等奖,《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获得16地市首届邮票联展三等奖。此外,谢老在国内发表的各个论文为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的论文就有30余篇,丰富和充实了我国邮票收藏理论。

解放区邮票是指1930年到1950年,这2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发行的邮票。这些邮票根据发行时间和地区的划分,邮票发行时间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三个时期划分,不同时期发行的邮票又以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区域划分。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为赤色邮政、苏维埃邮政两大部分。 

我们身边,收藏邮票的人很多,但是从没听说哪位收藏邮票并写出了论文,而且还通过了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评审并荣获各种奖项,这就让人不得不钦佩了。为了研究每一张邮票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他潜心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可以对应的时代事件,在长期的邮票收藏和研究过程中,谢老通过总结和积累,对邮票发行的时间和归属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都有着令人折服的真知灼见。比如1990年11月他在《淮海邮联解放区邮票论文选》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涡阳加盖票”之我见》论文中,谢老洋洋数千言,从纸质、图样、色别到原票加盖章,并根据当时的战争环境分析出“涡阳加盖票”的真实性和具体日期,同时论文用详实的依据推断出“涡阳加盖票”正确的归属地应是安徽的涡阳无疑。这篇论文发表后,谢老在中国集邮界名声大振,不仅获邀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在以后中国邮票的出版目录中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并成为中国邮票出版目录的重要参照论文之一。

所谓加盖票,就是在邮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在一些邮票或税票上加盖其它图案或者文字后,重新使用。中国解放区、民国、新中国初期都大量使用过加盖邮票,中国邮票目录也将加字改值邮票作为一类邮票。在加盖的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或者条件不具备,出现加盖的图案与原设计方向不符的情况,最多的就是倒盖,从而造成邮票的变异品种,甚至是价值连城的稀有品种。

谢老收藏邮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他更加看重小小邮票里面包含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气息。当然,任何收藏都包含着收藏者闪光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经济的投入更不必说了,为了自己喜爱的邮票这些都不算什么,令人痛心的往往是错失了自己喜爱的珍品,谢老就曾经痛失过好几十套珍贵的稀有品种——倒盖票。虽然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每每提及此事,谢老的心里仍是无法抑制的心痛。

        谢老有个好的心态,他说人生在世,荣誉和遗憾都是昨天的事,眼睛往前看比什么都重要。他笑着说:“我今年75岁了,比六十岁的时候身体还要好,眼睛也不花了,每年两到三次去沙漠,我跟他们年轻人一样,这是我收藏石头以后给我带来的精气神,这就是福气。”

大漠石谱写人生华章

我国自古有珍藏奇石之风,藏石大家不乏其人。唐代的名相牛僧儒、李德裕在玩石上是公认的石痴。苏东坡也有爱石雅好,米芾更被后世奉为赏石的盟主。在当今,奇石收藏是很多人体现高雅情趣的一种方式。但当你得知谢老去大漠采石的经历之后,你会发现,这些石头里你能读到谢老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

如果说谢老从收藏采集大漠石开始进入了人生的第二次青春,估计认识谢老的人都会认可。普通人六十岁正好退休,回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而谢老却在六十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了大漠石,重返了青春的活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学生们二十余次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大漠深处,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然也得到了巨大收获。

大漠石,产于新疆和内蒙古,属典型的戈壁风成石,是在戈壁沙滩特有的地质、地理环境下,经风蚀、沙磨而形成的造型奇特、多姿多彩的观赏石。

谢老的赏石作品《天马行空》荣获“第三届圣雪绒杯国际奇石节金奖”,《沙漠玫瑰》荣获“首届安徽奇石博览会”金奖,《出土》获2019年7月晋中“美域杯”国际赏石文化艺术博览会暨“美域杯”全国观赏石精品展金奖……提起大漠戈壁石,谢老获奖无数,经历也无数。

正因为在大漠深处采集石头,谢老看到了内蒙古的蓝天,那种纯粹的蓝给了谢老强烈的震撼,同时也给谢老带来了无限的勇气。他说:“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在短短几十年里,如果不抓紧时间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一生将是多么的可惜,将会留下多大的遗憾。”在大漠采石,连续几天无法洗漱是常见的小事。他们还曾经在沙漠里面迷路,开车七八个小时都找不到回去的路,找到方向的时候发现油箱里的油已差不多耗尽。还有一次在内蒙古坐大巴车时,售票员给错了票,是下一趟的票,两趟车相差半个小时。无奈谢老他们只好等了半小时坐了后面一趟车,到了目的地发现好多人都异常恐慌地等在车站,仿佛出了什么大事似的,一问才知道,他们没赶上的那趟车发生了车祸。一行人感慨庆幸之余,也感到后怕不已。

        大漠奇石往往都产在荒原无人区,茫茫沙漠蕴藏了无限宝藏,只有不怕艰辛的人才能得到大漠的馈赠。谢老曾经为了把自己喜欢的石头完整的挖出来用手去刨土,直到双手鲜血淋漓,但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石头完整无缺呈现在眼前时,他兴奋的说:“成功的渴望能克服世界上所有的困难,胜利的喜悦能战胜所有的病痛”。

收藏奇石是个专业活, 从石头的采集、鉴赏到收藏,每一步都看似简单实则专业,要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要懂地理会分析风向和天气,要对绘画、书法有精准的眼力和心得等等,才能汇聚成为对每一方奇石画面的鉴赏及收藏价值的肯定,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底蕴使得谢老对于采集和收藏奇石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宁缺毋滥,绝不以多取胜,精益求精,才能做到方方是精品。

谢老说:“我不喜欢打磨过的石头,那样的石头没有活力,只有天然不经过雕琢的奇石才有收藏价值,并且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内涵将其组成独一无二的精彩画面,这是其他人永远无法模仿的。”在谢老的藏品中,有玲珑剔透的花朵,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千姿百态的造型,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这些作品无一不包含着谢老的人生感悟。只有在这成千上万年前的石头面前,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美好和茫茫宇宙的浩瀚无边。

谢老的生活丰富多彩,他的爱好不仅体现在收藏旧报纸、集邮、大漠石方面,他还收集胡杨树木、根雕、木化石等,更令人惊奇的是,谢老师居然还是二胡高手,他曾经在合肥光华学校担任民乐老师,并且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民乐人才。他辅导的学生曾在全国民族乐器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谢老众多的获奖证书里,我看到中央电视台颁发的民乐优秀指导老师一等奖的证书,这是谢老艺术生涯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2013年12月,谢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费新我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并且有一篇书法论文《风静书窗花满楼》入选(西泠印社出版的)《左腕如山纪念文集》,这是谢老艺术人生的浓缩精华,随着对谢老人生经历的了解,他的博学、才智、坚韧与豁达令我们钦佩不已!

我没有直接询问李建设老师执意要拜谢老为师的原因,我想,在文章里的介绍中,大家和也我一样找到答案了吧。

在我们采访即将结束时,应我们的提议,谢老拿起了他心爱的二胡,为我们即兴演奏了几支二胡独奏曲子。一把小小的二胡在谢老的手里时而低沉时而铿锵,将我们带入或悲或喜的氛围,我们在他的演奏中读到了他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这是谢老用他坚韧的心演奏的乐曲。

沈西全画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是陆游在《闲居自述》一诗中的感慨。虽然满屋珍宝默默无语,但是谢老每天跟自己的珍宝对话,给它们制作精美的底座,琢磨构图搭配画面,这些温馨的场景给人的感觉仿佛陪伴谢老的不是石头而是他挚爱的亲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