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溪河边花盛开

 良见 2020-04-25

        在四川省富顺县板桥镇西部,有一座有名的木桥沟水库,水库下面是镇溪河,流向沱江,流向长江。水库和镇溪河,是边界线,水库两边是富顺、宜宾两县;紧邻水库的镇溪河段,则是县内板桥、福善两镇的边界线。原来的板桥镇东南村四组(今属于木桥沟村),就在水库下的镇溪河北边,大山脚下。


         镇溪河撇开四组大步向前而去,而壁立的高山却始终不离不弃,站在其身后。四组的"领地",从木桥沟水库大坝下,从西南边到东北边,壁立的大山下,从山腰到山脚的坡度也在逐渐变缓,由七八十度到二三十度、三四十度。四组的地形,有点像一只蜗牛,水库下面到原来的邹亚冲院子,是蜗牛伸出的头,有点长。原来四组有三个院子,后来,邹亚冲消失了,人们搬到了竹林坝院子冲对面的山坡上,各家东一户西一户,修得零零散散,不成院子了。


        木桥沟水库左干渠,出水库后,最先经过四组的地界,然后顺着半山腰,到椅子湾水库。水渠像一把利剑,悬在邹亚冲院子上面的半山腰。有一年夏天一个夜里突发暴雨,山洪暴发,院子上面的水渠承受不住压力,半夜垮塌,山洪奔流而下,向沉沉夜色中的院子袭来,人们正在睡梦中,酿成村毁人亡的惨剧,一夜之间,洪水吞没了邹亚冲十余名群众鲜活的生命,也从此让邹亚冲这个院子消失,只成为一个地名,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惨痛的记忆。


         夏夜里邹亚冲上面渠道山洪暴发酿成的垮塌事件,改变了四组的村庄分布形态。水库下面到邹亚冲一带,原本就多荒芜,多乱石,没什么田土。事故后,邹亚冲附近田土,人们也只有耕作时才到达,平时极少到那边去。


        但山洪打不垮四组的人,他们顽强地生活着。邹亚冲有一个老人,叫王泽律,不知现在是否还健在?他是四组最早做生意搞贩卖的。当年,他挑着水果,走村串户卖。他这种经济头脑,也影响着四组的人,成为四组人的两大“基因"之一。四组是原东南村杂姓最多的组,杂姓有十余个。王泽律他们王家,是原东南村的大姓,在四组人数、户数也比较多。王家人在做生意经商方面的表现就比较突出一些,有的到北京做生意,也有的到成都做生意。笔者的一个小学同学,邹亚冲的王中善,就在成都做生意,在成都买了房子。


        四组的杂姓,虽然一个姓的户数不多,一般为一户,多的也就三户(三弟兄),但他们表现优异,为四组、为原东南村这片土地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奋斗向上的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组的杂姓人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些家庭的男人,在外面的单位上工作。这些杂姓人家,大多是解放前才到的这个地方,一脚踏上王家大本营,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势单力薄的孤独感,使他们内心里产生隐隐的不安,进而变成一种努力向上的动力,因而形成了四组不同于前一种"基因“的另一大基因:"重文”,通过拥有文化知识,来提升素质,增强实力,开阔视野,改变命运。


        四组的麻柳坪院子,在竹林坝院子上边,两个院子离得很近,也是四组杂姓多的两个院子。麻柳坪是大山下一块少有的平地,有两户杂姓非常优秀。其中的已去世多年的邓少文老爷子,靠泥瓦匠的手艺,将几个儿女个个盘成高中毕业生,两个儿子考上学校在外工作,两个女儿在农村也十分了得!老爷子展示出非凡的眼光和毅力,在当地传为佳话。


        任何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一帆风顺的!四组的人在奋斗中,也经受了无情的打击,但他们挺过来了!有一户人家的女儿,在乡完小读初中,家里到学校有十里左右的路程,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步行。四组在山下,学校在山上。有一年大概是冬天吧,那户人家的女儿,回家在山坡中的密林里,被歹徒残忍地强奸杀害。


         以前,四组走出去的,都是男的。后来,有一家人改变了这种状况。一个叫何春容的大姐,她家招的是上门女婿,她生了一个女儿,十分聪慧好学。后来,这个姓甘的小女孩也学她们队里的大哥哥,到十来里远的邻乡完小读初中,后来升了学,现在在镇中心校教书。在她的影响下,四组又走出了两位女老师。


         四组人的思想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前两年回老家,碰到四组的贺叔,他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是一个很能干,很有头脑,不甘于平凡的人。他先前在村小旁边开了家打米房,打米的声音影响了教学,虽然经过完小和镇村各方多次调解,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最后,也无需解决,村小因生源严重不足撤了,贺叔也上了年纪,打米房他也不干了。或许他也进行了反思,开始做一些公益事情。那时,村道还没修,山下的村民上山下山还得走泥路,于是,他便一个人开始在山路上一块一块地铺石块,虽然改变不一定很大,但人们看见泥路上的石块,心中都感到暖暖的。如今,贺叔的孙女成了一名老师,他对教育的理解一定更深了!


        如今,四组又出现了"共生"型人家,几辈人接续奋斗,兄弟姐妹比翼齐飞。笔者的初中同学吴硕章,他哥哥当年升学,毕业后分配到宜宾当了老师。吴硕章也不甘落后,初中毕业后出外闯荡打拼,如今已成了一个在当地远近闻名的老板。四组另一家姓董的人家,父亲一身正气,深受村民爱戴。董家几个兄弟姐妹,有大学毕业后成了专家学者的,有医生,也有国家单位工作人员。还有留在老家当基层干部的。一家人可谓德才兼备,在外工作的,留在农村的,墙内开花墙外开花,一样鲜艳,同样芬芳!


        王良炬   2020年4月25日   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