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百年的淬炼-哈雷戴维森(历史篇)(2/3)

 探觅汽摩 2022-07-05 发布于四川

前文链接:《历经百年的淬炼-哈雷戴维森(历史篇)(1/3)》
凭借其出色的可靠性和动力性能,哈雷戴维森的摩托车也赢得了公务部门的信任。短短几年内,美国各地的警署几乎都在使用哈雷戴维森警用车,这为哈雷戴维森的口碑起到很好地传播作用。
除了警局,不少邮局在1910年后也开始使用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投递邮件。摩托车的灵活性远胜于马车,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摩托车的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效率更高。而对早期的年轻人来说,拥有一辆摩托车也相当于有了向女性示爱的资本和底气。总而言之,在成立短短十年时间里,哈雷戴维森就已经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1910年,哈雷正式开始使用今天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的品牌Logo“Bar & Shield”,它象征着自由、独立以及对它们无比的热爱。

1910年起,摩托车比赛逐渐成为公众喜爱的运动项目,每周举行的拉力赛成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哈雷戴维森延续着出道以来强势的表现,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7个不同项目的冠军,其中包括耐力赛和横穿美国的山地赛。赛车对营销和品牌传播的推广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比赛中获胜,那无疑相当于证明自己质量更可靠,性能更优异,对提高品牌宣传有巨大的帮助。同时比赛车型的关键技术也能够逐步下放到各自品牌的市售车型。这个道理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为什么那么多车厂斥巨资也要参加一些重大比赛呢?比如本田、川崎、雅马哈、杜卡迪这些品牌,道理就在这里。

1911年,“F-Head”发动机成为了哈雷戴维森的主要发动机,并一直持续到1929年。对了,插一句,前面我说到过哈雷性能层面来说是非常落后的,这里顺便就聊聊哈雷摩托车的核心-发动机。

说到发动机,大家知道这一百多年来,哈雷一共有几台发动机吗?你可能都想不到,一共就9台。分别是:前面已经讲过的“The First V-twin发动机”、1911年的这台“F-Head发动机”、“Flathead发动机”、“Knucklehead发动机”、“Panhead盘头发动机”、“Shovelhead铲头发动机”、“Evolution发动机”、“Twin Cam发动机”、以及现在当下市售车型上最新的“Milwaukee-Eight发动机”。

最新的这个密尔沃基八号发动机,一共有两个排量版本,一个是107立方英寸(1746cc),一个是114立方英寸(1868cc)。你站在车子右边看V2发动机中间的空滤位置,上面就印着107或者114,以后你就知道是哪个动力版本了。

当然,最近又有消息称哈雷即将推出排量高达2147cc的V-twin发动机,至于正式发布后效果如何,各位拭目以待。

接着聊哈雷的历史。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公司开始在密尔沃基朱诺大街建造六层总部大楼和工厂主楼,并单独成立了一个部件与配件部门。

除此之外,哈雷戴维森的销售网点也在美国遍地开花,在1912年就接近200家。除此之外,它还开始寻求开拓海外市场。

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很快,一战到来了。虽然美国离一战的中心欧洲之间间隔了广阔的大海,但是只要是战争,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幸运,对于哈雷来说,一战非但没有对其产生冲击,反而为其发展客观上又助了一把力。

1916年,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哈雷的摩托车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侦查、运输、机动打击作用,其出色的性能给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7年,美国正式加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哈雷戴维森成为美国军用摩托车供应商。1918年,军用需求进一步加大,哈雷戴维森生产的车辆几乎一半都销售给美国军方。据统计,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共使用了近2万辆摩托车,其中近1万8千辆都来自哈雷。这一年,一战以德国的投降宣告了结束,一战宣告停战的第二天,美国士兵罗伊·霍尔茨就是驾驶着哈雷的摩托车进入了德国。一夜间成为全世界几百种报纸的头条新闻,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此声名鹊起。

战争使得哈雷戴维森名扬天下,1920年,哈雷戴维超越最大竞争对手印第安森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在全球67个国家有2000多家经销商网点,年产销量达到2.8万辆。

一战结束后,哈雷进入稳定而又快速的时期,他们在赛事屡获突破,包括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一场场地赛中,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时速首次突破160km/h。
在上世纪20年代,哈雷戴维森车队在各类比赛不断刷新成绩,创造一个辉煌的时代,人们也亲切的称这一代车手为“HOG BOYS”。如今,HOG成了Harley Owners Group(哈雷车友团)的代名词,并且发展到100多个国家,有超过80万会员喜欢用HOG表明其是哈雷车主的身份。在这个十年之中,哈雷在研发方面取得不少突破,其中包括1921年成功研制出率先在JD和FD车型中搭载的V-twin发动机;1925年设计出造型独特的水滴形油箱,该油箱被日后所有哈雷摩托车所采用。另外,所有哈雷摩托车在1928年都应用了前轮刹车。
1929年,为了对抗印第安公司引以为傲的101 Scout,哈雷推出了D型摩托车,该车杀手锏就是搭载了737cc V-Twin发动机。由于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安装在汽缸一侧,因此气缸顶部平坦,获得“扁头”(Flathead)的绰号。这款发动机由于出色可靠的性能被一直沿用到了1972年。

一战没有击垮哈雷,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灾难突然降临了。

1929年,熟悉股市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一年年底美国股市突然间出现了大崩盘。之前还没有熔断机制的情况下,10月29日起,纽约证交所的股价开始暴跌,随后短短两周之内,300亿美元人间蒸发了。股市的崩溃很快带来银行倒闭、工厂关门以及工人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经济大萧条也给摩托车工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原本数以百计的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只有哈雷和印第安没有最终消失。幸存下来的哈雷开始琢磨出路,于是,宣扬文化和拉近客户生活成为了他们营销的主旋律。这条路一直到今天都是哈雷的主要营销手段。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哈雷并没有停止产品的研发。1932年,他们推出了三轮摩托车Servi-car,这款车推出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提高维修服务的效率。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哈雷戴维森成功度过了难关。

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生产能力迅速增加,但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最后导致经济泡沫和金融投机市场的混乱。经济领域的衰退仅仅只是开始,它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是加剧了主要工业国争夺市场的斗争,并且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势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希特勒1933年1月在德国上台。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其实从客观上来看,二战拯救了哈雷,哈雷继续按照一战原有套路发起了战争财。但是与一战不同的是,美国这次全面参战,军车的需求量更大了。整个二战期间,单苏联军队就采购了3万辆哈雷WLA摩托车。最初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一直处于“中立”态度,只是对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一些帮助。可随着珍珠港被日军偷袭,美国最终决定参战。

随着美国的直接参战,哈雷全面停产民用车,以支援生产军用车。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哈雷总共为美军生产了超过7万辆WLA,与美国大兵并肩作战,冲在最前线。

哈雷戴维森WLA是以WL作为基础的定制版军用摩托车。它在铺装道路上最高时速能达到105km/h,最大续航里程更是可达170公里,完全满足了军用需求。它所搭载的排量为738cc的V-twin双缸风冷发动机整整被生产销售了45年。各位有没有觉得这台车似曾相识?没错,2011年上映的漫威电影《美国队长1》中主角的坐骑就是这台历史悠久的战车。

值得一说的是,哈雷还高仿过一台宝马的摩托车。二战期间,美国要求哈雷和印第安都照着宝马的R75进行仿制,各自生产1000多台摩托车,印第安以它为蓝本造出了发动机为类似摩托古兹一样纵置V2的印第安841,而哈雷就高仿出了XA750这么一部车。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少听到有人提这辆车呢?主要原因就是它比起WLA太贵,买它的钱我还不如用威利斯吉普车。还有一个原因还是技术问题,宝马R75机油温度能够比哈雷的XA低五六十度。所以说还是那个问题,哈雷真要比技术和性能,和欧系日系这些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摩托车品牌根本没法比。
(未完待续)



长按即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