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汉族同化力到底有多强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4-25

春秋初期,华夏族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几个省,周边被北方的猃狁、西方的犬戎,东方的准夷、南方的苗蛮等外族包围着。经过春秋战国时代五霸七雄的武力开拓,加上孔墨等诸子百家学派思想文化的宣扬,华夏势力与华夏文化在逆境中逐步扩大和传播,到战国末期,在七国势力范围内之蛮夷戎狄诸外族,多已受华夏文化的熏陶而完全同化。

秦朝是有史以来的空前大帝国,设郡县,治驰道,统法度、文字、思想,北逐匈奴,南平南越,筑长城,戍五岭,对华夏势力的扩张,厥功至伟。汉代继兴,征讨匈奴,经营西域,平朝鲜,开发南粤、闽越、巴蜀及西南夷,并不断迁徙内附之外族,促使夏化。文治武功,远播四夷,而华夏民族称为汉族亦始于此时。汉时体积及文化获得重大发展,是中国文化远播最早的时代。

华夏汉族同化力到底有多强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汉末外戚及宦官弄权,政治混乱,盗贼蜂起,地方官吏乘机扩张势力,形成军阀割据。晋统一后,先后出现有八王之乱、五胡之乱,造成南北分裂之局。在此期间,一方面是五胡内侵,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窜入黄河流域,割据逞雄;另一方面是北人南迁,北方若干名门巨族,随东晋王室迁徙江南,造成中国境内有史以来民族大迁徙;留居北方之人民则横遭外族蹂躏,赤手空拳以文化力量与入侵之强敌抗争。经历三百余年,人侵的外族士兵被中原文化所同化,隋唐帝国便应运而起。

华夏汉族同化力到底有多强

隋唐统一以后,创立府兵制度,大启疆宇,北平突厥、回、纥、契,西平高昌、龟兹、吐谷浑;南服天竺(印度)及南洋各地;东通好朝鲜、日本,文治武功,超越秦汉。此时华夏民族疆域进一步扩张,盛唐大名,驰誉海外,此为中国文化远播第二时期。五代至宋代唐代末,政治混乱,军事废弛,流寇蜂起,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兴起,藩镇蜕化。

宋统一后,鉴于藩镇之乱教训,实施削藩政策,解除功臣军权,以文臣摄军事,重文轻武,致使边塞空虚,外患迭起。辽金蒙古各族,相继南侵,西夏乘机东犯,宋被迫南迁,苟延残喘,最后终为蒙古所灭。这一阶段的混乱,与魏晋南北朝相似。当中原沦陷时,中原汉族多随宋室南迁,足迹遍于闽粤;留居北方者,多据山守堡,结社抗争。最后入侵的沙陀、契丹、女真、党项等族,大都为汉族所同化。唯一不同的是统治者成了蒙古族而非汉族,这也是“宋代以后无中华”说法的理由。

华夏汉族同化力到底有多强

大元帝国为世界性大帝国,版图由亚洲延续到东欧,现在的中国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元代统治期间,因实施种族差别待遇,人民饱受压迫。但元人颇知崇尚思想学术自由,尤推崇汉族文化,故汉族文化得与外族互相交流,发挥同化作用。当元灭明兴之时,蒙古除退返漠北者外,凡留居内陆者,均接受汉族文化而被同化。明代推翻元朝统治,汉族又告复兴。明代实施卫所制度,采取消极的防守政策,三百年间,东方沿海与北方国境,不断受日本及蒙古裔族侵扰,最后为清代代替。清代满人入主中原后,恐汉人不服,一面实施驻防军制度,采取镇压政策;一面推崇汉族文化,起用汉族人才,才使大清朝延续二百六十余年。

清代在强盛时期,不断征服蒙古,回部及西藏,使蒙、回、藏尽入版图;又实行改土归流等汉化政策,对边疆宗族之同化贡献甚多。最后连其本身也接受汉族文化,而融化于中华民族大集团之中。

华夏汉族同化力到底有多强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废除各项种族差异与歧视之政策;实现五族共和制度,国内各民族处在此大家庭之中。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完全平等自由,文化融合,血缘交流,种族界限泯灭,中华民族融洽康乐得以真正实现。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自始即属同源,中间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终于合而为一。中华民族伟大的同化力,实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及。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