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二十一篇寒热病之二五种病的剌法

 感通天下 2020-04-25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古哲讲,第七,颈项部有五个穴位。颈侧动脉应手处是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斜方肌之前沿,斜方肌古人称婴筋,是脖子上长瘿瓜病的地方,斜方肌之后是扶突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再向后属于足少阳胆经穴位,名天牖穴。再向后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在后正中线旁边一寸入发际五分处取穴。腋下动脉应手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古哲讲,阳邪上逆经过人迎穴位向上就会引发阳迎头痛,胸部满闷,呼吸不畅,治疗这类疾病,就必须在人迎穴施针用泻法。突然失去语言能力,气梗塞,舌头僵硬,应该针剌舌根部出血,取扶突穴。如果病人突然出现失陪失明,经气蒙蔽不畅,针剌治疗时应该取天牖穴。如果病人突然出现拘孪抽搐、癫痫,眩晕,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治疗时可以在天柱穴针剌。如果病人突然发生暴痹,也就是肝肺邪热相博,上逆,血溢口鼻,针剌治疗时应该取天府穴。这是天牖等五个穴位的特殊治疗功能。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古哲讲,第八,手阳明大肠经向上行进入进入到颧骨部位,再联络所有齿龈的一个穴位叫大迎,医治下牙龋齿疼痛时,就针大迎穴。如果病人怕寒冷疼甚就用补法,如果病人不怕寒冷就用泻法。

    古哲讲,第九,足太阳经有上行进入齿部的穴位是角孙(后世认为角孙是三焦经)。角孙取穴时将耳朵向前折,耳尖部上沿就是穴位。如果上齿龋,就取用角孙穴,并在鼻和颧骨之间取上关穴之类治疗。如果是初发病,脉气旺盛用泻法,如果脉气已经虚弱,就用补法。如果治疗方法相反,就会加重疾病。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古哲讲,第十,足阳明胃经挟鼻入于面部,有一个穴位叫悬颅。悬颅穴在额角头维穴和耳上根前曲宾穴之间的孤线中点。两侧经脉的下方在口唇处相连。两侧经脉再上行则进入目系之本。左脉联系右目,右脉联系左目。观察到此穴有不正常的现象,根据病情虚实,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治疗方法相反,就会加重病情。

    古哲讲,第十一,足太阳经永有通项入于脑的路线,正联系眼目之本。名曰眼系。头目疼痛不休的时候,应该在颈项后两筋间取风池穴来治疗。(内与视神经中枢相近)这条经脉进入脑后,分别是连属于阴跷脉和阳跷脉,阴阳跷脉相交会,阳气入而阴气出,阴阳之气交会于目外眦。阳气过于旺盛时,两目张而不合,阴气过于旺盛时,两目合而不张。这时可取阳跷脉的申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来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