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二十一篇寒热病之三六种病症的针剌方法

 感通天下 2020-04-25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古哲讲,第十二,四肢逆冷而躯体头面大热的热厥证,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来针剌治疗,都必须留针时间长一些。四肢逆冷而头身不大热的寒厥证,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来治疗,都必须留针时间长一些。

   古哲讲,第十三,如果病人舌头缓软纵长不收,口中流口水,出现心烦闷乱的现象,这是肾阴不足的症状,治疗时应该针剌肾经穴位。

   古哲讲,第十四,如果病人出现恶寒颤栗,双颔抖动,全身无汗,腹部胀满,发生心烦闷乱的现象,这是肺气不足的表现。治疗时应该取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治疗时虚证用补法顺其经气去的方向,实证用泻法迎气来的方向。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古哲讲,第十五,四时陬穴应该有所区别,春季取络脉间的穴位,夏季取分肉间的穴位,科季取手太阴肺经气口的穴位,冬季取各经的五输穴位。四时取穴要以四时气候变化为标准。施针于络脉的穴位,可以治疗皮肤病,施针于分肉之间的穴位,可以治疗肌肉病,施针于气口部的穴位可以治疗筋脉病,施针于经输穴位可以治疗骨髓、五脏的疾病。

   古哲讲,第十六,人体有五个关键部位,一是大腿前面的伏兔穴部,二是小腿肚部,三是背部,四是背部降五脏联系紧密的输穴所在的部位,五是头颈部。如果这五个部位发生痈疽,就会难以治疗痊愈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古哲讲,第十七,痈疽之类的病如果是先从手臂发生,就先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治疗。并促使病人发汗,汗出热消,病人就会痊愈。痈疽疾病始于头面部位,应该先施针于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部的穴位,并使病人发汗,汗出则痊愈。痈疽疾病始于下肢足胫部,应该剌足阳明胃经,,并促使病人发汗。

    古哲讲,因为阴阳二经相互制约,所以针剌手太阴肺经出汗过多,可以再剌足阳明胃经来止汗。针剌足阳明胃经出汗过多,也可以再针剌手太阴肺经来止汗。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古哲讲,凡针剌不当造成的危害,一是剌中病情而还不出针的,就会导致病人精气外泄,二是还没有剌中病情就出针的,就会导致邪气聚结而不散。精气外泄就会加重病情使身体更加衰弱。邪气聚结不散就可能发生痈疽之类外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