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第六十八篇上膈寄生虫

 感通天下 2020-04-25

   这一篇讲寄生虫引起的病症。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问,人体内的气上到膈部,食入之后,饮食物还会受气的作用而向上甚至吐出,这个我已经知道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在膈下,饮食物进入膈下之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呕吐现象,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请你快讲给我听。

   歧伯讲,人处于喜怒不节,寒温不适,饮食不规律 的情况下,肠中就会处于因寒而汁水充盈的状态。这时候体内的寄生虫就会感受到寒冷而积聚在一起,守伏于肠中下部的管道中。这时候肠胃就会体积扩大,肠胃外部的卫气就会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营运,内部又会有邪气居留。到了吃饭的时候,寄生虫又会向上求食,虫向上求食的同时,除了会引起呕吐食物上逆的感受外,肠道中下部又会空虚。下部空虚以后邪气又会停留居住,牙不让你不停留居住的结果积累起来,就会形成痈肿,痈肿形成以后下部的空间就会减少。如果痈在肠道内部,就会感受到深部疼痛,如果痈肿影响到肠道外部,痈肿外部就会显示出疼痛,还会使痈上的皮部有发热的感受。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黄帝问,针剌如何治疗这类疾病?

   歧伯讲,针剌治疗时,首先轻轻按住痈肿发生的部位,观察体会气流动的方向。接着浅剌气行的旁边,稍内之后逐步加深。不要超过三次行针。察看针下的浮沉现象。确定剌入的深浅。针剌过后,必须立刻熨灸,令热气进入肠中。每天使热气进入肠内,邪气就会日益衰弱。大的痈肿就会溃散。同时还必须注意叮嘱病人不可食入生冷剌激性食物,用以改变肠内环境。同时病人精神也必须放松,不能有波动。才有利于体内气机疏通流行。最后注意多食咸味苦味食物,利于谷物消化,向下行。

    现在寄生虫特别是蛔虫病少得多了,有症状时,多用药物来驱虫。如果真遇到以上症状,也值得利用针法来缓解症状。古人用针可以解决的问题,现代可能需要动手术切 除盲肠才能够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