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天马行空_一画 2020-04-25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吴哥之美》是几年前我在吴哥窟陆续写给怀民的信,重新整理这些旧信,没有想到,竟然与一个地方有如此深的缘分。回想起来,从1999年开始,不知不觉,已经去了吴哥窟十四次了。

或许,不只是十四次吧,不只是此生此世肉身的缘分。许多缭乱模糊不可解不可思议的缘分牵连,仿佛可以追溯到更久远广大的记忆。

带着《真腊风土记》去吴哥窟

文明的影响往往长久而深远。七百多年前撰写《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大概无法想象,他的一本杂记,可以影响如此深远,影响到欧洲人,影响到今日我们重新了解吴哥窟的文明。

我也习惯带着《真腊风土记》到吴哥窟,寻找古今相差七百年的异同。周达观的书里译为“澉浦只”、“甘李智”,都是今天的“柬埔寨”,古今译名可以有这样大的差别。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周达观是在元贞元年六月受命,随元朝廷的招谕使出访真腊。第二年(1296年)二月从温州出发,三月十五日到达占城。“中途逆风不利,秋七月始至”,走了将近半年。他在吴哥窟停留到大德元年(1297年) ,“六月回舟”,利用西南季风北上,八月十二日返抵国门。

我在直达吴哥窟的飞机上看这本书,感觉周达观七百多年前艰难而漫长的旅程,或许我应该庆幸自己可以乘坐快速而方便的交通工具吧!但也同时似平遗憾少了许多周达观沿途观察记录的丰富经验。

今天以方便快速为主要诉求的观光,或许已失去了许多昔日慢慢感觉一个文化的耐性吧!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我在飞机上一一重读了《城郭》《服饰》《官属》《三教》几篇,回想着当年周达观走在吴哥城中的景象。他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到处浏览,他的记录也有许多精准的细节。

尤其是在1431年吴哥城毁于战火之后,大部分的寺庙宫室都在五百年间为丛林吞没,成为一片废墟,许多近代出的碑铭又太简陋,因此,了解吴哥王朝当年的生活似乎只有依靠这一本翔实的札记。

有意义的旅游

我们的观光文化已经愈趋廉价粗糙了,往往一次旅游,没有任何知识与心灵的收获。看到欧洲游客带着一本法文版的《真腊风土记》,一面阅读,一面慢慢浏览,感怀一个文明的存在、伟大与消失,也许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旅游吧!

周达观的描写不落于抽象,常常提供很具体的形容,用来和吴哥寺现今浮雕中的形象对照,显得特别有趣。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我在吴哥寺南壁浮雕中看到国王的形象,也就拿出了《服饰》一段的句子来比较:“惟国主可打纯花布,头戴金冠子,如金刚头。上所戴者。或有时不戴冠,但以线穿香花,如茉莉之类,周匝于髻间。项上戴大珠牌三五片;手足及诸指上皆戴金镯指展,上皆嵌猫儿眼睛石。 其下跣足,足下及手掌皆以红药染赤色。出则手持金剑。”

这一段描写,若能对比现今发现的吴哥浮雕,对比国王或贵族的造型,会对吴哥王朝的存在有更具体的印象。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吴哥寺的浮雕,色彩部分多已剥落,但可以配合周达观的记录,了解到贵族乘坐的车轿,轿杠的部分有包金装饰,或包银装饰,用来划分等级。浮雕上或许原也有金银箔装饰,今已脱落而已。

古史料的保存,与现今文物的对照,方便了对古文明的了解。这样的固然在上层的学术研究上有价值,对一般游客而言,若想比较深入去理解一个文明,也有很多助益。

吴哥文化中,“象”扮演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今天,仍可以看到大象作为运输或交通的工具。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对当时从北方南下的周达观而言,记录到:“马无鞍,象却有凳可坐。”他的许多描述显然有着文化差异的比较。从现今吴哥寺浮雕和现实生活中都不难看到“象凳”,读到这一段,也都可能会心一笑。

有人认为《真腊风土记》是一本具有军事情报的资料,因为周达观是元朝皇帝派去真腊宣扬国威的招谕使团的一名成员。

周达观留心吴哥王朝城市的布局,护城河的宽度,城墙的高度与城门的宽度,甚至政治组织的等级,物产及气候等等,都可以作为某一种军事研究的企图来看。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早在七百年前,元代的军事就已经不只是粗暴的武力对决,也同时知道,深入研究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才是军事优势的重点吧!

但在周达观的书中,有一些部分也反映出一个深受儒教影响的华人对异文化的好奇,或许不完全出于军事报告的动机。

吴哥文化的女性角色

吴哥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与当时的华人社会非常不同,周达观有不少关于女性特质的观察值得深思。

《户妇》一段,记录了柬埔寨妇女生产后的调理方式,似乎使周达观十分讶异:“番妇产后,即作热饭,拌之以盐,纳于阴户,凡一昼夜而除之,以此产中无病,且收敛常如室女。余初闻而诧之,深疑其不然;既而所泊之家有女育子,备知其事,且次日即抱婴儿同往河内澡洗,尤所怪见。”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周达观对当地妇人产后以热饭拌盐纳入阴户的调理方式,大为吃惊,但他似乎有实证的精神,不只是相信传闻,而能在借住的人家实际观察,作为记录的证明。

风俗的不同,往往因为不同的客观环境而改变。观光的文化带着自己的主观,夸张异文化的怪异性,本就带有歧视的成分。

近代的人类学知识提供给人们更宽广健康的角度,来面对及探讨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也使现代人对单一文化的自我中心有更多反省。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周达观当然深受儒教影响,华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深深烙印在他的身上。他也一定无法摆脱那一年代男性中心的大沙文心态,因此,可能对柬埔寨不同文化下的女性角色产生批评与排斥。

不同文化习俗的按触,其实恰好是最好的机会,可以检讨与反省固定僵化的社会习俗。文化本来是因不同的客观环境而形成,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但当时认为自己是“居天下之中'的帝国,大概难以理解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吧!

周达观还是保持了一个记录者文字的忠实性。

了解当地人的现实生活

今天到吴哥窟旅行的人愈来愈多,从全世界涌进这个城市的观光客数以万计,但似乎都只在寻访古老的吴哥文化,很少人对当地人的现实生活有任何关心。

周达观的记录却不是从观光的角度书写的,他有许多对真实生活的描写,甚至到今天还可以在当地印证,例如吴哥人的“澡浴” 。

“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这一段描述,说明了周达观对柬埔寨人民每天洗澡数次的了解。但他在河边、池边看到的洗澡景象,最使他关注的似乎还是与道德有关的部分。

“不分男女,皆裸形入池。”

男女裸体共浴,似乎又使周达观惊讶了。他接着就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三四日,或五六日,城中妇女,三三五五, 咸至城外河中漾洗。至河边,脱去所缠之布而入水。会聚于河者动以千数,虽府第妇女亦预焉,略不以为耻;自踵至顶,皆得而见之。”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对北方来的周达观而言,看到上千裸体妇人在河中沐浴,连城中有身份的大户人家女性也参与其中,他似乎一方面目不暇接地观看眼前奇景,另一方面在记录时还是要批评一句:“略不以为耻。”

文字的记录里有时透露出人性的幽默。礼教森严的华人,对女性的身体,对性,都产生过度的兴奋,而在热带的东南亚,不同宗教信仰的背景,真腊人民其实有着更健康自在的身体。

旅途中有一本书可以阅读,可以反省,可以思考,是无比快乐的事。

希望你也有机会带着一本书去你想去的地方吧!或者,在书里认识你向往的风情异国吧!

蒋勋:因为一本书,去了14次的地方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