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章道德经】能控制欲望,就是有道;被欲望所控,便是无道

 道德经学用 2020-04-25

很多人把知足当成是安贫乐道,其实并非如此。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说的是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足;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态行事;而大多数祸害都源自人性的弱点:贪得无厌!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去看看本章所隐藏的宇宙规律。

规律一:有道与无道之间,搁着欲望——能控制欲望,就是有道;被欲望所控,便是无道。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开篇描述了有道与无道两幅画面:一幅是天下有道时,马卸装甲,回归农耕,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另一幅是天下无道时,兵荒马乱,孕马出征,郊野产子,鸿雁哀鸣,满目凄凉……《道德经》的治国之道,皆是以无为自然而养民,以无欲之事而安民。在有道与无道之间,搁着的就是人的欲望——能控制欲望,就是有道;被欲望所控,便是无道。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

规律二:祸害最大的根源来自于人性的弱点;不知足,则贪得无厌。

原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说,大多数祸害的根源,源自人性的弱点:贪得无厌。老子这十九个字是对贪得无厌的强烈抗议!所有的战争无一不是因为侵略者的不知足和贪心重所引起的,然后才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侵扰百姓,天下大乱。

如何对治“罪莫大于可欲”?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告诫我们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又在第十九章中开出了一剂醒世良方,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最后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些答案都告诉我们:“可欲”将扰乱人们的心神。社会混乱的罪恶根源,就是因贪欲而导致的失道。

罪、祸、咎这三者对应的过错层级、祸害层级、凶险层级,危害程度是一层比一层严重!“可欲”是指有欲、有为、想得到;“不知足”是指已经得到了,但还不满足;“欲得”则是指本已得到,但放纵欲望,仍贪得无厌,还想抓取更多。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和欲得之心,一不小心,就会踏入名利财货的陷阱。

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根本上都围绕一个“钱”字。如果长期入不敷出,那样的生命是很艰苦的!一文钱可以逼死英雄汉!只有把赚钱和花钱的关系捋清楚,理念对,方法对,你才能控制钱;否则,人就会被钱所驱使——而财务不自由,人也得不到自由。

规律三:知足是一种自控力,常以知足心态行事,小心行得万年船。

原文:“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说,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知足的反面就是贪心不足,而这正是招致祸患最根本的原因。比如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房子永远少一间,有了财富还想要更多——很多富豪都是因为疯狂扩张,做大盘子,导致风险加大,一环断最后泰山倒——这是因为多数人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收支平衡;常以知足心行事,才能小心行得万年船。

需求是可以满足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能厘清何者是需求?何者是欲望?才能克制欲望,常守原本富足的心灵世界,这样人就永远满足了,人生的罪、祸、咎等种种弊端自然也就没有了。

“知足者富”是修什么?就是修内圣外王的大格局。所谓“内圣”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魅力;所谓“外王”就是“内圣”的外延,是外在的效率和影响力。内圣外王是更加强调要开悟自己,由内而外,用自己的意识层次来影响周围的世界。

人生要想平安、无咎、无祸、无罪,老子特别重复强调了一个最有威力的药方,那就是“知足”。知足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在生活中,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满意于当下任何发生;只有持知足满意心态的人,才会把磨难转化为成功,才会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创造财富和创造快乐上,最后才会达到“知足者富”的常乐状态。

老子《道德经》是从根本上修正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修道。修道,并不是打坐静修、不问世事;修道,是用正确的理念做正确的事,事关每个人的日常。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才能平安富贵!

以上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全文所说的: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róng)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全球抗疫期间,每天走进一章《道德经》,如果不知不觉间走完了八十一章,知道《道德经》,学用《道德经》,相信“知足常乐”的大道能量,将成为您自己的力量,照亮您的平安路、幸福门! 

感恩有你,让我们共同筑起本次防疫抗病的“健康防火墙”!世界好,中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