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史:大禹治水与中国九州

 小飞云 2020-04-25

导读

从帝尧时代开始,每年到了雨季就洪水泛滥。帝尧派鲧去治水,但是由于鲧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主要采取修筑堤坝的方式,而没有根据地势高低去疏导河道,所以整整九年的时间都没有成功。

到了帝舜的时代,任命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禹改变父亲治水的策略,以疏通河道为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最终成功。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导河副图《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司马迁在《史记》中基本照搬了禹贡中的叙述。总结来说,大禹做过如下几件大事:

1.道九山,开通了九条山路。

2.导九川,疏导了九条江河。

3.陂九泽,修筑了九个湖泊的堤坝。

4.定九州,划定了九个行政区域的范围。

5.定高山大川,定下高山、大河的名称。

个人理解开凿山路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治水,毕竟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连路都没有,谈何治水

我们都知道所有功劳中,以治理黄河为最,那么黄河为什么经常泛滥呢。

黄河及其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所以黄河水携带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到了广袤的下游平原地区,尤其在河道较宽的地方,水流变缓,泥沙就都沉积下来。这样长年累月沉积泥沙的话,河床越来越高,就相当于堤坝变矮了,形成了地上河,所以很容易溃堤。

▲黄河地上河    图源:网络

所以在尧、舜闹洪水的时代,这些区域的人民就只能离开平原,搬到地势较高的山上居住。“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就是对这时期洪水的贴切形容。

古代中国有“四渎”,即河水、济水、淮水、江水,这四条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入海水系。

那时“河”专指黄河,属于专有名词,不指代其他河流。

淮水就是淮河,江水就是长江。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

那么济水在哪里呢,今天好像没有听说有一条叫“济”的大河。其实今天黄河下游的入海河道基本就是占据了古济水的河道,所以我们如今才看不到一条叫济水的河。

比如山东省会济南之所以叫济南,就是因为在济水之南。

▲四渎:河、济、淮、江

上图可以看到,大禹时代黄河下游不同于今天的河道。在今天的郑州附近就转而向北了,沿着太行山东麓,过邢台、衡水,在天津附近入海。

河淤积太多泥沙,冲毁堤坝的话,会寻找地势更低的地方作为新的河道。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最北基本上就是大禹疏导的河道,也称“禹河”,最南曾经夺淮入海。

▲黄河改道图    图源:网络

推算大禹治水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此后一直到公元前602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黄河没有大的改道,可见当时的治理非常成功。

接下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追寻一下大禹的足迹。

一、道九山

1)汧及岐至于荊山,踰于河;

开通了岍山(今陕西千阳县)和岐山(今陕西岐山县)的道路,到达荆山(此荆山为陕西省的荆山,在陕西省三原县西北),越过黄河。

2)壺口、雷首至于太嶽;

开通壶口山(黄河壶口瀑布)、雷首山(山西省中条山),到达太岳山(霍太山)。

3)砥柱、析城至于王屋;

开通砥柱山(今河南三门峡市)、析城山(今山西阳城县),到达王屋山(河南济源市,济水发源地)。

4)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开通太行山、恒山(常山也就是恒山,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汉代史书写作常。此恒山在今河北保定市,不是北岳恒山),到达碣石山(具体位置不详,图中标注的碣石位置为猜想),从这里进入渤海。

九山  第1-4图 同颜色箭头分别代表以上4条线路

5)西傾、朱圉、鳥鼠太華;

开通西倾山(今甘肃省南部)、朱圉山(今甘肃甘谷县)、鸟鼠山(今甘肃渭源县,渭河发源地),到达太华山(华山)。

九山    第5图

从地理位置看很明显,第2,3,4条山路是为了治理黄河而开凿的,而第1条和第5条是为了治理渭河流域开凿的。

6)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負尾;

开通熊耳山(今河南卢氏县,伊水源头)、外方山(今河南省嵩山)、桐柏山(淮河发源地),到达负尾(陪尾山,泗水源头)。

这一条是为了治理淮河流域,兼具打开中原交通的功能。

7)道嶓冢,至于荊山;

开通嶓冢山(今陕西宁强县)到达荆山(此荆山在湖北襄阳市、荆门市区域)。

8)內方至于大別;

开通内方山(今湖北钟祥市)到达大别山。

第7第8条是为了治理汉水开凿,因为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九山    第6-8图

9)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汶山也就是岷山。开通岷山的南面到达衡山(南岳衡山)的道路,岷山是长江重要支流岷江的发源地,然后过九江(即洞庭湖,古九江区别于今天的九江),到达敷浅原(今江西九江市庐山附近)。

▲道九山    第9图

这一条山路是为了治理长江中游而开凿的。

“开通山路”和“疏导江河”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不太可能花费几年打通山路,然后再去治水。不然十三年的时间不可能完成这么大工作量。

或者是分批攻坚,一部分人负责开山,一部分人负责治水。也或者是雨季汛期的时候就去开山,等到枯水期再去疏导江河。但即使这样,仅从地图上看,工作量还是惊人的。

二、导九川

1)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疏导弱水(今流经青海、甘肃、内蒙的黑河,下段额济纳河)到合黎山(今甘肃张掖市),下游流到沙漠。

▲导九川    第1图

2)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关于三危山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说三危山就是敦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上图位置),也有人说在鸟鼠山(渭水源头,见于下图)的西南方向也有一座三危山。

所以“导黑水”没有配图,具体原因我们留到后边说。

3)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今甘肃省南部)开始,到达龙门山(今山西河津市),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砥柱山(今河南三门峡市),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邳山(今河南浚县),然后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今河北邢台市)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九川    第3图

请横屏观看

注:“积石”有一种说法是河底积累的石头,因为积石山在黄河的上游,还没有经过黄土高原,所以可能不至于有水患。

“逆河”也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图中只画了两条逆河。有人认为九条支流汇合之后,入海的这段河名字叫逆河。也有人认为,“逆河”是相对应于普通“河”的概念。绝大多数河都是由支流汇集,最后流入大海,也就是普通的“河”。而逆河就是一条黄河分成若干支流,每一条流入大海的支流都称作“逆河”。也就是先分后合,先合后分的区别。

4)嶓冢道瀁,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汉水上游),向东流称为汉水,又向东流称为沧浪水(汉江下游),经过三澨(句澨、雍澨、薳澨,今湖北天门市附近。),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到达彭蠡泽(鄱阳湖),再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导九川    第4图

5)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也就是今天的岷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今安徽九华山附近),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

九川    第5图

请横屏观看

长江由东陵向北汇入淮河的,很可能是一条支流,但具体是哪一条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6)道沇水,東為濟,入于河,泆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

疏导沇水(济水上游),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今河南荥阳市),又从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到达荷泽,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大海。

▲导九川    第6图

这里有个疑点,从图上箭头示意的路线可以看到,济水横跨了黄河。如果真是这样,济水发源自济源的王屋山,汇入黄河后又从黄河流出,那济水算不算黄河的一条支流呢。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两种画法,一种就像上边说的。另一种就是济水是源于旃然水,这样就不用穿越黄河了。

战国时期韩国、魏国历史地图中的济水源头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春秋时期郑国、宋国、卫国历史地图中的济水源头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7)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进大海。

▲导九川    第7图

8)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北至于涇,東過漆、沮,入于河。

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北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导九川    第8图

9)道雒自熊耳,東北會于涧、瀍,又東會于伊,東北入于河。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导九川    第9图

三.陂九泽

在中国,湖泊多与大的水系连接,所以治河的同时也要治理湖泊。大禹给很多湖泊修筑了堤坝,《史记》中一共记载了十个,罗列如下:

大陆泽(巨鹿泽):在今河北邢台市,已消失。

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已消失。

雷夏泽(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已消失。

大野泽(巨野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已消失。

荥泽:在今河南荥阳市,已消失。

孟诸泽(明都泽):在今河南商丘市,已消失。

彭蠡泽:今鄱阳湖及周边。

震泽(五湖):今太湖及周边。

云梦泽(云土泽和梦泽):今洪湖、洞庭湖及周边。

都野泽:在今甘肃武威市。

▲九泽分布图

此时,我们不禁要感叹古人的伟大。十三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大禹却带领人们完成如此众多且巨大的工程,即便放到现代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当时技术落后、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每一项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工程。

四、定九州

在古代,常用九州指代中国,而九州有文字表述则是从大禹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九州地标图,再看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九州的地理位置的。

▲禹贡九州图

1)冀州:根据《史记》注说,冀州的范围“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

上边我们说过,古代河专指黄河,所谓的东河、西河、南河如下图所指,冀州的边界就确定了。

▲冀州边界示意

2)兖州:“济河惟兖州”也就是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区域。

3)青州:“海岱惟青州”大海和泰山之间的区域叫青州。泰山古代又叫岱宗。

4)徐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意思是徐州是大海、泰山、淮河之间围起来的区域。

5)扬州:“淮海惟扬州”淮河和大海之间都叫扬州。

6)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可以理解为从荆山一直到衡山的南面都是荆州。

在大禹的时代,荆山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陕西境内的荆山,也就是传说大禹铸造九鼎的地方。还有就是作为荆州和豫州分界地标的荆山,在今天湖北襄阳市境内。

7)豫州:“荆河惟豫州”荆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是豫州。

8)梁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南面到黑水是梁州。

9)雍州:“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和西河之间的区域是雍州。

有些州的边界是没有明确说的,比如徐州和豫州之间,扬州和荆州之间,后世就多以山脉等地标作为分界来画图。

从大禹导九川,就说了疏导了黑水,这里黑水又作为古梁州和雍州的西边界,那么如今的黑水在哪里呢?

《史记》记载,黑水流经三危山,最后流入南海。

实际上,今天我们找不到这么一条河,可以沿着青藏高原山麓往南流最后一直流到南海。

只有从地图上再向西找,有流经中南半岛到达南海的澜沧江,还有最终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但目前还没有证据佐证大禹开发过这些地区。

▲中国西南部大江示意

所以我们也不妄加猜测,仅借用一张清代人画的黑水图。

▲导黑水图《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再对比上图,很明显清代这张地图上以怒江为“黑水”。

如果你想记住九州的大概区域划分也很简单,只需要有几个地理坐标。观察最初一张“九州图”可以发现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坐标,是四个州的坐标原点。其次是泰山、荆山、黄河、济水、淮河、大海。

记住了这三座山,三条河,还有大海,九州就轻易的划分出来了。后世朝代虽然行政区域划分改了,但是很多名称也都延用了九州的名字。

五、定高山大川

命名高山大川,看起来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但其实也不然。

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字,山川河流有统一的名字才不会造成交流混乱。

比如我们上边所说的汉水,古代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沔水又叫汉水,再往下游又叫做襄水或者沧浪水。一条河的名字太多不免让人困惑。

定下高山大川的名字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奠定了一条重要的城邑的命名规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古代称为“阳”。主要是由于我们地处北半球,白天太阳直射的就是山的南面,以及河的北岸。

▲山南水北示意图

比如襄阳,始建时一定在襄水以北。洛阳始建时在洛水以北,淮阴在淮河以南。

衡阳在衡山以南,华阴在华山以北。

另外类似济源,意思是济水之源。临淄,意思是在淄水之畔。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

最后,再说一下“五服”。

这里的五服不是指丧服制度的五服,而是指大禹时代制定的一种“贡赋”措施。即“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周代,所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五服”图

《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以王城为中心,划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五百里的范围。

当然那时候的里和现在的里不同,据考证周代的一里约合现在一市里的三分之二。

根据到王城的远近,分封的诸侯要尽不同的义务。

简单说,越近的义务就越大,远的呢就稍微差一点。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王权还是比较弱的,无法做到远近要求一致。

周代所说的“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大意就是说:甸服区域的要每天来朝觐一次,侯服的每个月来一次,绥服(宾服)的每个季度来一次,要服的每年来一次,最远的荒服一辈子来一次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是在帝舜的时代,而这时的首都据记载在平阳(山西临汾市)或者蒲阪(山西永济市),都在冀州范围。

“五服”名义上是来朝拜天子,祭祀神灵先祖,但你总不能空手来。所以后来很多战争发动的借口就是“某某不祀”,就要征讨你。

因此,我们说“五服”除去政治意义,本质也是一种贡赋政策。

▲帝舜都城

最后的最后,再附上一个表格,大禹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九州分别制定了田地赋税等级及需要上缴到帝都的贡品

资料: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本篇中古文书籍截图多来自:书格(www.shuge.org)。

本篇历史地图绘制:发现中国(www.ageeye.cn)。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先秦读书笔记(公众号同名),发现中国用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