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然后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依据与原则 最终将实例工程的项目建设区划分为: 主体工程区、 导流明渠区、 土料场区、 施工工区、 施工道路区、 临时堆土场区、 弃渣场区 7 个一级防治分区, 其中主体工程区又根据工程的特点及建设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堤岸区( 含堤防与护岸) 、 涵闸区 2 个二级防治分区。 一、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根据对某实例工程(具体工程情况详见参考论文)进行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总体来说, 工程的选址、 选线基本可行, 不存在绝对或严格限制的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 虽说部分堤段涉及水源保护区, 但经环评专题论证分析后, 水源保护区所在河段不需处理, 无工程施工活动, 符合水源保护区相关规定。 该工程呈现出以下几个施工特点: 第一是工程建设内容较多, 涵盖堤防建设、 涵闸建设、 护岸工程、 疏浚工程以及众多的临时工程, 工程扰动地表面积大,且线路占用了沿线的耕地、 林地、 水域、 公路等一系列水土流失敏感点, 如何对沿线进行水土保持防护是本工程的要点与重点; 第二是工程土石方量较大, 施工中土石方的开挖与堆放期间如不进行有效的防护, 将造成水土流失。土料场的开采与弃渣过程中如不采取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将产生水土流失灾害, 因此土石方所涉及到的各防治分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之一, 需重点设防; 第三是实例工程属于线性工程, 有距离长、 点分散等特点,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满足工程施工方案合理性的要求, 沿线布设了土料场、 弃渣场以及众多的临时堆土场、 施工工区和施工道路, 由于土料场无法集中开采, 且弃渣场个数多,位置分散, 各临时工程施工期间均是产生水土流失隐患的部位, 需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点防护, 其余的如施工方法与工艺、 土石方平衡等基本可以满足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但水保方案要求进一步优化工程施工布置, 减少临时用地对耕地的占用, 并建议主体工程复核河道疏浚料的可利用性, 尽量将疏浚开挖的砂砾石筛分后用于该工程, 以减少借方量及弃渣量;或者联系附近有回填需求的工程对疏浚开挖料进行消化利用, 减少弃渣量。 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项目组成及区域划分、 工程布局、 施工特点、 各施工扰动区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 并考虑与主体工程相衔接, 便于水土保持方案组织实施等主导性因素, 来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划分。 实例工程属于线性工程, 分区时已考虑与主体工程大致布局一致, 各防治分区根据主体工程总体布置进行归类划分, 主体工程永久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堤防、 涵闸、 护岸、 疏浚等, 由于该工程属于典型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河道内的疏浚工程虽不具备水土保持防护的条件, 但清淤过程中应提出水土保持施工要求, 鉴于护岸工程属于堤外的一道水工防护建筑物,护岸与堤防工程建设应合为一体并行防护, 经综合分析后最终将主体工程区细分为堤岸区( 含堤防与护岸) 及涵闸区两个二级防治分区; 土料场、 弃渣场、 临时堆场及施工工区等临时工程其水土流失成单独点状分布, 且同一分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相似, 最终的土地利用和恢复方向, 施工方法、 实际地形、 周边环境敏感点也相同, 因此, 各临时工程均可以独立地划分为同一个防治分区, 至于各土料场的取土方式或弃渣场的堆渣方案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施工方法,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应以不尽相同的原则, 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设计, 如土料场的局部开挖与全面取土,弃渣场的平地堆渣与沟道弃渣应分别作典型设计, 目的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严控水土保持关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依据与原则, 最终将实例工程的项目建设区划分为 主体工程区、 导流明渠区、 土料场区、 施工工区、 施工道路区、 临时堆土场区、 弃渣场区 7 个一级防治分区, 其中主体工程区又根据工程的特点及建设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堤岸区( 含堤防与护岸) 、 涵闸区 2 个二级防治分区。 三、各防治分区 水土保持措施 布设 1 主体工程区 该区按照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特点, 对堤防工程及涵闸工程不同的主体建筑物进行具体设计加以区分, 由于堤防工程沿线敏感点主要是周边的农田、 公路、 水域以及居民点, 因此, 堤岸区主要补充施工期间堤防沿线敏感点的临时拦挡措施、 堤防背水坡坡脚位置的临时排水措施、 排水沟口位置的沉沙池措施及堤防坡面的临时覆盖措施; 涵闸区考虑到水闸在围堰的保护下施工, 拟对暗涵在施工期间补充临时拦挡措施, 防止暗涵施工过程中土石料进入周边环境( 草地及水域) , 造成影响。堤岸区水土保持措施防护见图 1。 2 导流明渠区 该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时间段应是明渠开挖料的临时堆放期间以及后期明渠场地的回填期间, 施工期间其防护措施主要是开挖料堆放期间的临时防护措施以及完建期临时导流明渠拆除并回填后的迹地恢复措施。 3 土料场区 该区属于重点防治区。实例工程共布设了 2 个土料场, 考虑到主体工程只对料场表土进行剥离但没有进行保护, 因此需补充表土的临时防护措施, 明确后期的表土回填利用方向; 其他新增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在土料开挖前根据施工开采范围在开挖边线外缘大约 2m 处修建浆砌石截水沟, 主要功能是拦截外来汇水并将其导入下游排水沟或天然沟道, 并在平台坡脚、 料场最终坡脚约 1. 0m 处及土料场边线修建浆砌石排水沟, 以疏导坡面汇水; 两个土料场均采用局部取土的开挖方式, 为防止形成较高的开挖边坡, 采用了分级平台设计, 按每 8 ~ 10m 为一级的标准进行具体设防, 临时防护措施主要是针对料场开采范围的下游, 在取土施工范围下游存在重要的河流支渠以及农田等敏感点的位置补充了土袋临时拦挡措施, 主要是为避免土料开采时土屑随坡滚落至下边坡, 引起不必要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排水沟末端布设沉沙池, 场区汇水经沉沙池沉淀后可排入下游自然排水系统或对接市政管网, 取土结束后对形成的边坡采用植草护坡绿化, 开采平台采用灌草结合绿化, 下部平缓区域采用乔、 灌、 草混交造林绿化。 土料场区水土保持措施防护见图 2。 4 施工工区 施工工区主要包括了施工工棚、 施工仓库、 砂石料加工系统、 机械修理厂等施工营造设施, 租赁的生活房屋不纳入施工工区范围。施工工区沿堤防沿线布设, 施工期间根据地形沿征地线范围内四周补充临时排水沟疏导场区汇水, 并视周边汇水情况布设简易沉沙池, 如降雨量较大且地形有起伏时可对临时排水沟进行砂浆抹面, 施工结束后根据原占地类型采取复耕或复垦措施。 5 施工道路区 为满足场内交通需要, 主体工程设计需修建施工道路至弃渣场、 施工营地、 临时堆场、 土料场等, 临时交通道路主体工程一般不设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 因此, 水土保持设计根据施工道路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 土石方的开挖或回填等特点进行分类布设措施, 对于平原区的施工道路在道路两侧设计临时排水沟疏导汇水, 山区的临时道路则增设了路基填方边坡的临时拦挡, 对路堑开挖边坡上游补充了截水沟措施及下游的排水沟措施, 施工结束后根据原占地类型采取复耕或复垦措施。 6 临时堆土场区 为便于施工, 提高开挖料的利用率, 实例工程在工程沿线就近设置多个临时堆场, 堆场布置在河流两岸地势平缓的阶地上, 用于转运间接利用开挖料, 由于施工期间土料转运频繁且靠近河道, 松散的堆料在降水或地表汇流的冲刷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泥沙冲入河道造成淤积, 短期内提高水体悬浮物含量, 给周边环境和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方案给予补充临时拦挡、 临时排水、 沉沙池、 临时覆盖措施及施工结束后的整地恢复原地类措施, 尽量减少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的危害。 7 弃渣场区 该区属于重点防治区。实例工程共布设了 3 个弃渣场, 其中 2 个渣场归类于平地型弃渣场, 另外一个属于沟道型弃渣场, 根据渣场堆渣类型呈不尽相同的特点, 针对弃渣场的实际地形及堆渣方式的不同,最终各选取了平地及沟道两种类型的渣场分别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平地类型的渣场主要是补充了堆渣前的表土剥离及表土防护措施, 堆渣体四周的排水措施, 堆渣坡脚的拦挡措施, 弃渣完毕进行表土回填, 全面整地后进行迹地恢复及边坡防护等; 而沟道型的弃渣场其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平地类型的渣场设计不同点在于沟道型渣场能够充分利用现状山体低洼地形进行弃渣堆置, 有“肚大口小” 的特征, 渣场弃渣容纳量大, 但整个渣场的上、 下游需重点防护, 因此为避免弃渣场现状山体上边坡汇水冲入渣场, 在弃渣范围线内上边坡修筑浆砌石截水沟, 并根据堆渣高度在堆渣边坡坡脚位置布设了挡渣墙, 其他的防护措施与平地型渣场类似。 平地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防护见图 3, 沟道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防护见图 4。 文章来源:《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 第 30 卷第 1 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案例剖析》 |
|
来自: gymrlwu78v8b0h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