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庆明医案—腹泻案7(枳实导滞汤案)

 逸农农 2020-04-25


一、病案简介:

熊某,男,23岁。素来胃口好,能吃会喝,喜甜点、冰食、零食和夜霄,尤其来深一年来,应酬多,三餐饱食,喜酒好肉,渐致大便次数增多,溏稀不易成形,排便滞涩不爽粘马桶,体重锐减3公斤。

一诊:2009年11月7日
近半月来,大便日六七行,伴有便前脐周腹部疼痛,按之痛甚,嗳气或排便后疼痛不减,且排便时间长且不尽感,甚至有里急后重感,便粘马桶;检查:大便常规无异常;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舌质暗红、舌苔黄腻中根部厚浊,脉弦滑稍数。此阳明肠腑湿热壅滞之证,用《内外伤辨惑论》中枳实导滞汤加减:枳实10g 生大黄15g虎杖15g 槟榔5g 炒黄连3g 炒黄芩10g 茯苓15g 炒白术10g 葛根花15g 苍术10g 泽泻10g 神曲15g 干姜3g 炒山楂15g 炙甘草5g:7剂。1天1剂,煎二次,每隔4小时一次,日3夜1分4次温服。并嘱清淡膳食,不饮酒。

二诊:2009年11月14日
前3剂,脐腹更痛;但随着秽臭大便泻下,而疼痛渐减,里急后重和便后不尽感减轻,但大便仍日六七行和粘马桶。后4剂大便为糊状,日三四行,腹痛基本消失,余症也见减轻,舌暗红苔薄黄中根部腻浊,脉弦滑。效不更方,去葛根花,药物减量:虎杖10g 炒黄芩5g茯苓10g 炒白术5g 苍术5g 神曲10g 炒山楂10g 炙甘草3g:加生薏苡仁15g:7剂。1天1剂,煎二次,三餐饭后温服。

三诊:2009年11月21日
大便变软,排便畅顺,日一二行,腹痛、粘滞、里急后重等完全消失,舌质稍暗,舌苔薄润,脉弦滑。此阳有肠胃湿热腑实积滞尽去,予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清化和消导,用《证治准绳》健脾丸加减:炒白术15g 苍术10g 虎杖10g 枳实10g 黄连3g 制大黄5g 炙甘草5g 茯苓10g 党参10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炒稻芽10g 炒山楂10g 陈皮5g 砂仁3g(后下) 山药10g:3剂,服7天。研成极末,每次5克,每天3次,餐前温开水送服。
病愈。

【临床体会】


1、舌苔黄腻和排便滞涩是湿热壅结肠腑关键症状湿性重浊,其性粘腻,与热相合,则为黄腻苔,这是鉴别是阳明腑实热还是湿热的分水岭。临床可表现为黄腻、厚浊、厚腻,与黄厚、黄燥、黄干、黄而欠润的腑实热不同。湿为阴邪,易遏气机。肠胃气机阻滞,则为腹痛。表现为大便溏不爽、排便时间长、便后粘马桶、有不尽感,这是湿热蕴结肠胃的特征性症状。

2、用李东垣枳实导滞丸作为基础方原方即治疗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方中枳实、大黄为君药,行气泻下通腑,但仍嫌对因湿邪引起的里急后重和排便不尽感缺少针对性用药,故加虎杖和槟榔,通化肠中湿热积滞,同时要按原方意重用大黄,但不后下。黄连,黄芩为臣药,既清热燥湿,又厚肠止利,但用量需按原方意,用中小剂量。更妙在于三组佐药:泽泻配茯苓,半个四苓散,淡渗从小溲出,即叶天士“不与热相搏”湿势必孤立之意。白术配茯苓,半个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祛湿,清化泻下而不伤正气。山楂、神曲消食化滞,使食消脾健胃和。全方泻下肠胃湿热和食积为主,健脾益气为次,与本案素来脾虚气弱,复因食积而致的肠腑湿热壅滞的病机和便溏不爽、粘滞不尽、里急后理、舌苔黄腻的表现相吻合,故用作为基础方。

3、用小剂量久服始效阳明腑实证可用大承气汤大下急下。但如本案之腑实中湿热蕴结,如油入面,难分难解,则需轻下缓下,小剂频服,使药力相继,打“持久战”。首先是用量总体宜小。究其原方用方,所以本案用量均小,不小必湿未去而热更猖,病反缠绵。其次,用时宜长,湿热胶滞粘着肠道,半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排除净尽,如挤牙膏般需连续轻下。用叶天士话说叶氏“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湿矣”。治外感病如此,治内伤病也是如此。临床上,病人大便粘滞溏泻,用本方泻下和清化后,不仅粘滞消失,而且大便成形,不再稀溏。这在当代的年轻病人因冰食、肉食、食不按时、外卖杂食等,而表现为脾胃虚弱,肠中湿热积滞。治此,只要持续轻下肠腑湿热稍兼健脾益气,多能获效;再结合合理膳食,多能治愈。

4、二首枳实导滞丸(汤)的区别

俞根初在其《通俗伤寒论》有一同名方枳实导滞汤治湿热(温瘟)病在阳明肠道,以发热,大便溏滞爽,便色黄赤如酱,胸腹灼热等为临床特征,为湿热邪结肠府夹食滞的代表方。其用方思路与李氏枳实导滞丸相同,同为通下腑实和清化湿热,兼消食导滞。两方同有《温热论》“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与之相抟。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的病因和病机转化过程。但余氏之方用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加槟榔导行气导滞力更大;用黄连加连翘、紫草清热解毒化湿力更著;用六曲加山楂则消食力更优。适用于苦寒燥湿,槟榔加强行气通下。因此,更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困阻脾胃,形成积滞之证。而李氏之方,更强调脾虚气弱,故行滞只用枳实,消导只用神曲,而更多的是白术、茯苓、泽泻补脾和渗湿,因此,更适宜于病杂病寒湿化热形成积滞,困阻脾胃。而且余氏之方用汤,意在速战,李氏之方用丸,意在缓治。现在,外感湿热类温病引起的阳明肠腑湿热积滞临床较为少见,因而李氏枳实导滞丸使用更多,而且易丸为散(研成极细末)效果更好,因为细末能直接粘着肠道粘膜,可更直接发挥药效。

食积之证,初起每见嗳腐吞酸或泻下便臭如败卵等,但沉积久滞,既易伤太阴脾气,又易生湿热,形成溏滞的下利。治此清化湿热兼以通下固然重要,健脾益气兼以消食也属不可或缺。本案久泄体重减轻,是典型的食伤脾气,这在当代临床的食积证中非常普遍。故不仅用神曲和槟榔消食积,而且选攻补兼施的枳实导滞丸。

5、苍术与白术和苍术与虎杖同用辛苦温归脾胃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除湿之功。用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泻下涩滞乏力,舌苔白腻等。但要使其效果发挥更佳,可通过二个药来实现,一是苍术与白术同用,二术为治泄要药,苍术苦辛温,为去湿要药,湿去则脾健,凡湿困脾虚者则用之白术甘温微苦微香,健脾要药,脾健则湿去,凡脾虚而湿困者用之。苍白术同用可实现补脾与健脾同行、燥湿与升清共施。曹仁伯说“湿甚而无汗者用苍术,湿轻而中虚者用冬术,其变换在舌苔之浊与不浊”。实则既有泄泻之脾虚,又有泄泻涩滞和苔腻苔厚之湿积才是辨证之重点。二是苍术与虎杖同用,苍术之苦温、升清、敛脾精与虎杖之苦寒、降浊、泻胃浊,正是治疗溏滞粘便,不耐大苦大寒之泻下,又需苦温燥升清的佳配。故本案汤、散均用此二个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