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人像这个话题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期了,今天仍然选定了六幅人像作品,我想再换个角度,进一步强化人像(环境人像)拍摄前后的思考。
第一幅作品《静静的夜》 
刘京老师:
一、读画面: 1、黑暗中透着光明和希望; 2、夜色的黑正如疫情的严峻,画面的大面积黑色贴切主题,左上角的楼顶红色灯光及右下角在暖色灯光下佩戴红袖章的执勤人员给黑色的夜带来了希望的能量,执勤人员那严肃认真的神情表现了战胜疫情突破黑暗的坚定。 二、读技术: 1、2.5分钟的曝光保证了曝光准确; 2、F22的小光圈保证了大景深,实现了画面的层次感,增强了主体环境的氛围; 3、运用照明灯光实现了光影效果; 4、画面构图布局合理,左上角的楼顶灯不仅起到了平衡画面的效果也预示着曙光即将来临黑暗终会过去。
王亚荣老师: 1.抓拍疫情期间夜晚坚持值守的工作人员,题材很好。 2.被摄主体—人物表情有些不自然。 3.左上角的灯光有些抢眼 4.数据速度没看明白。光圈是否可以F8左右,感光度可再提高些。我看不到是相机还是手机拍的。
艾静老师: 疫情期间,作者在遵守国家号召的同时,用镜头捕捉身边周围那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和事。 居民楼已经没有几盏亮光的窗户了,说明夜已经很深了,暖暖的带着星芒的灯光,与暖色调里坚守在岗位上的社区安保人员相呼应,虽然深夜,但执勤人员目光炯炯有神,认真一丝不苟地保卫着小区的安全。 在这段非常时期里,许许多多人都在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正是有了他们的守护,才确保了我们在疫情下正常的生活,向作者和这些奋战在一线坚守岗位的人们致敬! 一般夜拍手持情况下,我们通常推荐14mm-35mm间的广角镜头,选择快门优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进光量,有效控制好景深,配合自动感光度,可以得到相对不错的画面效果。 而我们的作者选择的是弱光慢门摄影,正常情况应该使用三脚架拍摄,26mm F22 2.5S iso320, 多少有点不解,一般来说,广角镜头拍摄星芒最佳光圈值是在F11-F16之间,如果作者使用三脚架,大可以使用F11-F16,这样快门速度还可以提升到1/2s-1.3s之间,多亏这个安保人员在2.5S之内没有动,不然可能就拍虚了呢。
刘十週老师: 很佩服被拍者能坚持2.5秒不动。
闫立平老师: 《肆虐的疫情,静静的夜》,数据设置合理,景深合适,主体清晰,图片特别喜欢,特别是左上角的灯光,衬托的特别好,不知道作者是否用了二次曝光?
邵晓霞老师:主题思想明确,有故事,有情节。作者以自身的感受去引发受众者的感想。学习了。
邹萍老师:感人的作品,抗疫的缩影。
崔伟立老师: 非常精彩的一幅满分环境人像作品。 疫情期间,防疫人员严阵以待,对车辆和行人严加盘查。 其身后是万家灯火预示着百姓安全而稳定的生活;一明一暗的两辆车预示着这个城市必须的车来车往;左上那一盏灯呼应着防疫战士坚毅的眼神......这一切都在刺激和感动着作者,拍摄时作者力求镜头语言干净、利落、准确,为感动而记录,为感动而表达,这不仅是拍摄这幅作品的初衷,更是摄影人在疫情中肩负的那份职责所在。 精彩的环境人像摄影,必须先有立意而后拍摄。 立意,决定一切。 拍摄上的思考:以人物面部为基准测光区域,这部分测光合理了,作品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的曝光量。 该片的曝光数据让我很担忧,这要是被摄人物在2.5秒内移动了可怎么办?好在作者捕捉到了精彩而又凝固的瞬间。 为了更好地表现防疫人员的眼神,作品在构图上还可以再压缩。其他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已经有其他老师的分析和点评了,我不多说啦!
第二幅作品《青梅竹马》 
廉抗美老师:
《青梅竹马》近距离抓拍了2个天真活泼的小伙伴,人物在谈笑,感觉很亲近、很随意。近中午拍摄,作者有意减了曝光补偿,防止了图片中的白色过曝。 1、拍孩子时镜头可稍低一些,与所拍对象平行,效果会好些; 2、男孩子的帽子把脸遮住了大部分,如果眼睛露出来就更好了; 3、拍全身时,一定注意要把人拍完整,男孩子脚没拍全,可二次构图(如下),根据题意突出两个孩子也是挺好的选择。 
周燕地老师: 《青梅竹马》把孩童纯真无邪、两小无猜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非常难得的瞬间,难见的场景被作者及时准确清晰地抓拍到了,让观者感受了孩童开心时刻的美好。建议:稍加大光圈,把快门速度再提高一点。 邹萍 很喜欢《青梅竹马》,两个孩子的神态尽管是90度侧面,仍然看得到各自的性格:男孩子幽默、自信的样子,小小年纪却很有男子汉的神态,女孩子活泼、外向,拍摄者都捕捉到了。 照片构图好,孩子放在右下侧,左侧交待了地点及环境。
标题如果改成“两小无猜”是否更贴切。青梅竹马与时间轴有关,一幅照片似乎不能容纳一个时间段。我做了后期剪裁,如下: 
闫立平老师: 《青梅竹马》:这张构图合理;两个孩子对视的表情特别可爱;作者抓拍时机合适;如果要是有改进,可以光圈在1-2档,使背景更加干净一些。
王亚荣老师: 1.青梅竹马:出自唐代诗人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2.人物表情到位; 3.照片可裁剪。
邵晓霞老师:又是一张好街拍。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作品借用景,物,人述说着自己内心的心情、感情、思想 和观念,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艾静老师: 崔老师教学语录:拍一个人——拍表情;拍二个人——拍关系拍交流;拍三个人(三个以上)——拍和谐氛围。 18mm F6.3 1/160 iso1000 -1.3 AV 当天天气有些阴雨,所以作者将感光度调成了1000,确保快门速度抓取玩耍中孩子们的画面,画面中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正值两小无猜的年纪,虽然男生的眼睛没有拍到,但女生笑眯眯的小眼睛与男生微笑上扬的唇角已经表达清楚小伙伴之间亲密的友谊,这一瞬间,两个小孩都很美。 小瑕疵:男孩子的脚没有拍全,下次注意。画面还可再剪裁。 标题感觉《两小无猜》更合适 外出旅拍时,遇到这样的画面,在小孩子解除防备心之后,我们可以多跟拍一会儿,拍到他们之间最佳互动的时刻。 在拍摄时,除了关注我们的被摄主体外,还要考虑周围的拍摄环境是否干净,如何规避不利于烘托主体的衬体。如果选择光圈值,利用景深来净化我们的画面,18mm端的景深很大,光圈值还可以再大一些,有效过滤远处的人物,净化画面。 老师拍的非常好,加油,继续拍吧。
崔伟立老师: 1.发现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情景,赶紧拍,别想太多; 2.如果第一张并没有惊动两个小孩儿,赶紧看取景器里的数据,快门速度决定作品成败,赶紧调整到1/150秒以上(最好能学会盲调)再拍,继续拍; 3.还有时间吗?可以进一步纠正构图了,但要随着焦距的变化,提高快门速度哦! 4.构图可以参考廉抗美和周燕地二位老师的点评。
第三幅作品《一个跟一个》 
廉抗美老师:
《一个跟一个》作者敏锐的捕捉到了三个孩子有趣的攀爬,他们之间在形体上有互动,上面的孩子低头注视着中间的孩子,后面的小孩抬头看上面的姐姐,使画面增添了兴趣点。设置尚可。 1、拍摄时作者可稍微左移,一是可以拍到下面两个孩子的侧脸,二是避免了下面小男孩与中间孩子肢体上的不良重合; 2、崔老师讲过,要遵从人物动态走势决定横(竖)画幅,根据三个孩子动作的走向,可考虑用竖画幅构图较妥,更能突出主题和主体。 3、正午拍摄,光线有点强,后期可以压一下高光。如下: 
艾静老师: 艾瑞巴蒂,再来一遍,崔老师教学语录:拍一个人——拍表情;拍二个人——拍关系拍交流;拍三个人(三个以上)——拍和谐氛围。 特别喜欢这个标题,画面中的兴趣点直接被题目点出,画面中三个小伙伴一个跟着一个向上爬的有趣画面被我们的作者捕捉出来。崔老师常说拍人别拍人家屁股,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这三个小屁股也挺可爱的。毕竟拍摄现场条件不允许,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还是要多拍拍美丽的小脸蛋更好。 小问题: 画幅的选择,之前崔老师说过,关于画幅的选择,要依据我们被摄主体间的运动走势,来选择是横画幅还是竖画幅。 画面中三个孩子是上下运动走势,我会选择竖画幅构图,这样构图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躲避周围干扰画面的元素,摄影是减法,一定要想着净化我们的画面,突出主体。如下: 
崔伟立老师: 1.又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情景,比第二幅作品拥有更多的思考和拍摄时间,不用太过于着急按动快门键; 2.第二个孩子“爬”的过程,在动态感上可能会比这幅作品强; 3.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那个小小孩儿往上爬的情景,如果真的出现了,那会比刚才的那两张都有趣; 4.还不会是两个姐姐将“小不点儿”生生地拽上去了? 5.他们几个在上面要干嘛呀? 这是一个能拍很多很多片儿的情景,耐住心思,别急,一张一张地拍,并在拍摄时校正拍摄数据。 6.不急,才能想更多的事儿,比如这样构图好吗?人物动态走势是怎样的?构图是不是可以顺从人物动态走势呀?构图请参考艾静老师的点评。 7.这幅作品的拍摄数据没有任何问题,加油!
韦建恒老师不仅对原作进行了剪裁,还奉献了一个新片名,见下图(图中只是示意,不要在意女孩的腿): 
第四幅作品《发现》 
廉抗美老师:
发现》三位摄影伙伴被纳入作者的镜头,抓拍的及时,被拍者认真拍摄的状态都不错。墙上的牌匾点明了这是一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江秀影工作室”,三位摄影师肯定发现了室内不少可拍的东西,故而吸引她们举起了照相机。 1、可能是抓拍时有点急促,拍摄距离又太近,所以在构图上欠周全,如果稍微离的远一点,就能给右边多让出一些空间来,可避免右边摄影者“撞墙”的现象; 2、就此幅作品来讲,为了使画面看着舒适,可考虑P掉右面的摄影者(这样做也挺可惜的,她的姿势是三人中相比较有特点的)。如下: 
刘京老师:
1、画面内容色彩丰富内容有趣; 2、以较高的速度1/500定格了人物瞬间动作; 3、以较低的感光度200保证了画质; 4、调低了曝光补偿使画面中较多的白色控制在合理曝光范围之内; 5、如果能稍微调整拍摄位置,露出小巷的深处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就更完美了。
周燕地老师:《发现》的画面干净清晰,构图巧妙,参数设置合理,色彩还原自然。作品名称起的好,让人产生好奇,想象。
崔伟立老师: 记录同行伙伴很有趣味性的一瞬间,这个情景可拍,它带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可以放印三张照片送给她们。 如果拍摄对像是陌生人,那就不拍,因为拍了也没意义。 拍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模特的一致性,这幅作品的瞬间捕捉到位,值得我们在以后拍摄三个人时给以借鉴。 1.因为天气不太好,作品很蒙,可以在PS后期进行去雾处理,然后加一点亮度和色彩饱和度,让作品亮化鲜艳起来。 2.如果是光圈优先的话,拍摄时可以适度地缩小光圈,F6.3配合1/125秒也不会出现问题,而F6.3的景深会好一些。
第五幅作品《传承》 
廉抗美老师:
《传承》近距离拍摄了一位写对联的书法大师,和两位认真观摩的小观众,图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得很好,正对应了崔老师讲过的:拍三个人拍和谐气氛,拍视线的统一(三个人都盯着对联在看)。16:9的构图不错,摈弃了屋顶的多余部分,突出了主体。作者很好的利用了室内光源来拍摄。由于现场书写的需要,光线较强,因此减了一档曝光补偿,设置尚可。 1、感觉迎光的部分(孩子的脸部和大师头左侧的发和手背)仍有些过爆,后期可将高光压低一些; 2、也许是畸变的原因,从背景看,感觉构图有些倾斜,可考虑在镜头校正中适当调整。 
刘京老师: 1、采用了逆光拍摄,光影效果特别好; 2、画面色彩温馨; 3、人物注意力方向一致,拍出了主题“传承”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很好的抓住了人物的精气神; 4、-1的曝光补偿实现了更好的光影效果。 5、画面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
艾静老师: 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 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我们抛开三人之间的关系,但从画面来说,传的是什么,承的又是什么,这一瞬间是最佳瞬间吗? 小孩喜欢的是这对联?还是书法字?还是墨汁通过毛笔碰触在红纸上划动出优美的文字轨迹? 作者想表达传承的是什么呢? 所以标题有待商榷。 摄影需要耐心,需要我们等,很多好的瞬间都是等出来的。 这位老先生明显没有写完这个对联,这个小孩兴趣正浓,我们可以多等会,等老爷子挪动好红纸,下笔书写对联时,毛笔碰触红纸的一瞬间再按下快门。 那天我也拍了一张,仅供老师们参考。 
崔伟立老师:
——先说拍还是不拍? 拍! ——再说拍什么? 传承,一个在“传”一个在“承”,词意里有“接力”的意思,放在这个情景中,传在老者,承在孩子。 ——传的是什么? 书法。 ——怎么体现书法? 书写过程。 ——怎么体现承? 孩子在看。 ——孩子在看什么? 看笔尖的动态走势。 老者在认真地写,孩子在认真地看笔尖的走势,这就是我们要拍摄的内容。除此,无它。 这就是拍摄前的思路,没想好就不拍。 想好了,就需要等。 除了老者在写之外,一个孩子的眼神到位,画面里就留一个;两个孩子的眼神都到位,才能留两个。 这是按动快门键之前的思路。 而这幅作品里,只有中间的这位小朋友的眼神到位了,其他的元素都有待于提高。 艾静老师刚刚发出的作品,很好地阐释了我上面说的问题。
第六幅作品《高难度取景》 
廉抗美老师:
《高难度取景》作者有创意,用广角镜头抓拍了手机摄影者拍摄拉萨广场水洼倒影、旅游者及布达拉宫的全景。意寓通过手机中的小景像让读者看到壮丽的大景观。高原的光线较强,作者有意识的减了曝光补偿。题名有意思,其“高难度”在于要把水中倒影、对面女士和布达拉宫均清晰的拍在同一图片中,既难为了手机摄影者,也难为了本片作者。 1、大光圈影响了景深,感觉焦点对在图片中持手机人的左手上,其它地方都不实。 2、可能作者想要的景物太多,结果自己为难了自己。整个图片中除了手机影像和持手机的手略微清晰外,大部分都是虚的。 3、手机摄影者占的比例大了些,人物背光,面部的色调较暗,影像效果不太好,给读者造成图面左边有些偏重的感觉; 4、拍摄时,如有可能,作者可往左移移,将手机中的被拍女士放在右侧,让她们错开布达拉宫中心位置,并与手机形成对角呼应,这样看着也许会比舒服一些。 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给裁剪了一下,把手机显示屏的影像调得清晰一点,使手机画面突出,并将画面中的人物予以调整或P掉,不知这样做后的效果是否还符合作者的原意? 
王亚荣老师: 1.记录了一个扒在地上拍摄水中倒影的画面。主体清晰,手中相机频目中的画面与背景相呼应。 2.题名可以就用(取景)。
刘京老师:《高难度取景》构图别具一格。
崔伟立老师: 看到这么有趣的情景,必须拍! 但不能正常身高1.6米-1.8米的高度去拍,因为那是大众视角,大家都那么拍,你也那么拍,毫无新意。 趴下拍,也许比画中的模特趴得还低,没办法,摄影就是瑜伽。 对焦点选择在哪儿?——根据拍摄时的创意思想来决定对焦点。 “高难度取景”中关键字在“取”,而“取”的宾语是“景”,取景是创作这幅作品的主题,手机屏幕自然而然就成了画面的主体,也就是画面的对焦点。 “高难度”是修饰“取景”的,是衬体,通过人的那一小部分体现出来就足够了。 那么画面要不要大景深呢? 不要! 因为“高难度取景”的“景”里(手机屏幕里)已经有了大景深,任何一个读者最终都会将视线落在手机屏幕上的,作者这样对焦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作者选用大景深拍摄,观众的视觉习惯会将视线最终落在两个少女身上,那就和作者最初的创意相驳了。 这幅作品在后期二次构图上还有压缩空间,画面右侧正在走进画面的那个蓝衣人姿态不美,可以剪裁掉,按比例再收拾一下作品底边,ok?
韦建恒老师又是没做点评,直接用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我,表示不服!(见下图) 
微信群每周作品点评活动·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2496039072@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 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活动时间:每周六20:00-21:00之间群主主持活动,组织群友对5-6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浏览36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