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裂的帝国(八):东晋

 陆一2 2020-04-25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北方连年混战,南方的东晋尽管也有内争以及和北方政权的战争,但整体稍显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北部移民南下,使得南北文化进行充分交织。中华民族的强大在于文化,在于人心,在于中华不死的文脉精神。我们历经那么多的苦难,但是最终都在血泊废墟中站了起来,并且焕发出新的活力,总结出新的精神。中华文化不断流,这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

今天和朋友们一起简单勾勒一下东晋的存亡过程

317年建立到420年被刘裕“禅代”,东晋前后存续了104年,是西晋维系时间的两倍。东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1、创业阶段

前面几期多次提及,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北方大族王氏等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延续晋祚,司马睿就是东晋第一任皇帝元帝。这个政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晋之前的中原朝廷,统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南方基本处于世家大族的半自治状态中。加之东南是原来三国吴国的属地,尚存很大一批有复辟野心的遗老遗少。还有北来民众与南方本土民众之间的矛盾。元帝要感谢他的辅臣王导,他调和阴阳,先是树立司马氏皇族的权威、获取江南士族支持进而有策略的出让权力、笼络人心。东晋终于在战火纷飞、内外交困中安顿下来。

2、叛乱阶段

好景不长,创业阶段的元老王敦(王导的堂兄)因对权力分配不满,举兵叛乱,曾一度攻占建康、控制朝廷。有关内容可见小号《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来》一期。好不容易熬死了王敦、扑灭了叛乱,灭乱的功臣苏峻、祖约(闻鸡起舞祖逖的弟弟)又造反,东晋朝廷又调兵遣将方才剿灭了他们,但是内耗已经很大。

3、桓温阶段

桓温是一代名将,他率兵攻灭了盘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使之成为十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国家(第一个是北方的匈奴刘氏前赵)。其后桓温又三次北伐,打到过故都长安附近、收复洛阳,但终因粮草不济而功亏一篑。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东晋朝廷内部不和,有殷浩的瞎掺和,有皇室对桓温的猜忌。桓温也想代晋自立,但终因谢安等人或明或暗的反对、掣肘而没有成功。他带着光荣与罪罚走完了一生。

4、淝水之战阶段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镇守荆襄,朝廷有谢安在主政,这个配置是和谐共生的。有关这一阶段的事情,在淝水之战一期已经介绍了,这里不再赘述。

5、道子元显阶段

谢安死后,朝权落到了司马氏皇族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手中,他们是一对狼狈父子,无能力、无情操,专门干祸国殃民的事情,淝水之战后东晋的大好局面被白白葬送掉了。道子、元显父子擅权显然不能长久,盘踞外地的封疆大吏桓玄(桓温之子)领兵讨伐,在扫灭这对父子后,桓玄野心膨胀,迫使晋帝退位,自己当起皇帝来,建立了楚国,史称桓楚。这也是不能长久的,很快就被后期崛起的刘裕领北府兵击败了。

刘裕北伐与代晋。刘裕崛起于剿灭孙恩的宗教起义中。他作战勇敢,谋略过人,是北府军统帅刘牢(前面几期说到过此人,淝水之战的功臣)的心腹大将。孙恩起义被扑灭后,刘牢之卷入桓玄的事变中、被迫自杀,北府兵就被刘裕掌握。他又联合各方力量打败了桓玄,自己成为东晋最大的军头。刘裕有复国的高尚情怀,他组织部队进行北伐,攻灭了十六国中的南燕和后秦,占据关中,是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420年,在时机成熟后,刘裕废除晋帝,自立为帝,他就是宋武帝。

刘宋建立后,南方开启了宋、齐、梁、陈交替的新时代,与北方的魏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