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病还是心病?——身病还要心药医

 人老颠东 2020-04-26

生活中我们都会罹患身病,比如头痛、发烧、咳嗽、恶寒等等。我们都认为,治病就要求医,因为医生可以治疗我们的疾病。

为什么医生能治我们的病呢?因为疾病在身体上,属于身病,医生用针用药,或手术,可以祛除病邪,或切除病灶,身上的疾病就消失了。

那么,医生都能治愈所有身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有太多的疾病医生无能为力,比如,癌症,即使手术切除了肿块,但病人还是会死于癌症复发。再如高血压,吃了一辈子降压药,可还是会中风。

医学已经很发达了,为什么还是不能治愈我们的身病呢?我的观点是,因为这些疾病虽然病位在身体上,从根本来说却是心病。若不治心而单纯治身,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南辕北辙。

心的作用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困扰始终没有停止。疾病既有身病,亦有心病,甚至身心俱病。

何谓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心在人体的功能,具有类似君主的作用,主管智慧、思维、神明、心理、精神状态等方面。

《内经》对不少心理现象有描述,包括神、魂、魄、意、志、情志、思、虑、恐、惊、喜、怒、忧、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已经涉及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大部分心理现象。《内经》所讲的“形与神俱”、身心合一思想,是对身体与精神心理间关系的高度概括。

中医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重视心理因素在保持身心和谐中的作用。

何谓心病?

佛教经典重视对心病的讲述,比如《四谛论》曰:“心病者,因邪妄起,谓忧烦等。此病亦有二种:一缘内境,名内门惑;二缘外为境,名外门惑。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贪、瞋、慢、痴、见、疑、谄曲、欺诳等。因差别者,谓净相失相有无等相为心病因。处差别者,谓色等六尘,如经说,色爱乃至法爱。”

又如《大智度论》对心病的种类作了简要说明,“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

简单来说,心病,既可能是现代所谓的心理疾病;亦可能是由于怨恨恼怒烦以及贪瞋痴等无明烦恼所导致的疾病。

心病导致身病

事实上,许多身体上的慢性大病重病,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心病。心病才是导致身病的罪魁祸首。

由于社会压力增大,目前抑郁、焦虑、失眠、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高发。不少人心存负面情绪,或偏颇的性格,或有许多言语、行为、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以癌症为例,虽然表现为身体上的疾病,但是它可以由心源性因素导致,同时它又可以导致负面情绪、异常性格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的产生。

庄子认为,太过的情感分偏阴偏阳的属性,这种亢奋的精神状态扰乱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身体阴阳二气难以调和而患病。

庄子说:“人大喜邪?毗於阳;大怒邪?毗於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庄子的这个观点与《内经》所说的“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如出一辙。“毗”为“助”的意思。庄子认为大喜助阳,大怒助阴;《内经》则认为大喜伤阳,大怒伤阴,二者并无冲突。心在志为喜,过喜则心气散漫难收,反伤阳气;肝在志为怒,过怒则肝之阴气上冲,造成肝阴不足。

从中医来分析,长期的七情内伤,气机紊乱,形成痰瘀闭阻,化为癓瘕积聚,进而变成肿瘤;现代医学亦发现,长期的心理精神压力、紧张情绪、偏激人格、负面低落的心态,容易损伤身体,发生癌症;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烦恼、欲望会引起癌症。

治心以治身病

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一些疾病,若能应用治心的方法,即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和解决,并且行之有效。读者不妨参考骆降喜老师的《思考文化医学》一书,其中即谈了如何用正心修心养心的方法来治愈癌症和肌肉萎缩这样的现代医学所认定的“绝症”。

庄子讲:“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保持心气平和,恬淡自足,则心灵不会患得患失,致病的邪气就无法作崇。

佛教提倡“身心安隐”、“身心安乐”、“身心恬和”,重视安心以治身病。

中医治病历来注重心理治疗,所谓“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思想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在临床上也可以反复得到验证。

儒家正心修身思想以治身病

清代出了一本特色鲜明的儒家劝善书,名为《庸行编》。主要是阐释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话语,如“检身类”、“省过类”、“孝行类”等,每一类都辑录历代名人名言,劝人践行。其中,“医药类”摘录了医家、道家、儒家人士对生命、人体、疾病、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名论,并在最后罗列了四个“药方”:“中和汤”“和气丸”“广仁方”“千秋大雅方”。这些“药方”并非由药物构成,而是由一系列充满儒家教化色彩的词组构成。

例如“中和汤”,作者写到:“专治一切医所不疗之疾,服之令人保固元气,邪气不侵,万病不生,可以久安长世而无憾。思无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诈、务诚实、顺天道、知命限、清心、寡欲、忍耐、柔顺、谦和、知足、廉谨、存仁、节俭、处中、戒杀、戒怒、戒暴、戒贪、慎笃、知机、保爱、恬退、守静、阴骘。右三十味,吺咀为末,用心火一斛,肾水二碗,慢火煎至五分,连渣不拘时温服。”

儒家用传统文化来正心修身,从而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我学习并实践儒家思想,我深刻地体会到,儒家思想非常有助于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对于治疗大病甚有裨益。事实上,骆降喜老师治疗自己身患的两种“绝症”,所用的即是儒家思想。

医圣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这奠定了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相互贯通的基础。要想健康,非修德不可。因为德者本也。厚德方能载物。德从何来?从遵守五常而来。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亦称五德。人禀五常,即是顺应天地。天地之德在生生不息,得天地之德,得生生之机,自然健康。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趋强烈,人人都存在着一些负面心理和情绪。如何保持身与心健康呢?我的建议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来指导养生和治病。

正心,是健康之本,也是人生之始

不生大病的方法

心神和畅才是真健康

修德,养生之大旨


选择中医馆


地址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青山北路4号

畔山花园12栋


电话


15296483855

选择中医奥地利工作室


A.


Karl-Schönherr.str.7, 6020, Innsbruck


Nr.


00436764346230

庚子年庚辰月己亥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