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场饭局,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wupin 2020-04-26

'饭局'是中国文化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它指的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宴会、聚餐。然而,饭局的释义看上去简单。其中的'局'字却含义丰富,自古以来,人们利用饭局来交际、应酬,而有时也用饭局来勾心斗角。

举例来说,在我国古代,就有着三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饭局,它们每场都非常经典,令人回味无穷。

这第一场饭局,可能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场饭局,便是鸿门宴。

秦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起义,义军们共同约定,先攻进咸阳者为王,然而,实力最强的项羽被秦军主力拖住了脚步,反而是刘邦靠着谋臣们的出色计谋走在了前面,率先进入了关中。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出了刘邦的威胁,便与项羽设计在鸿门设宴,准备在宴上诛杀刘邦。

这一计划原本天衣无缝,但项羽的叔父项伯曾被刘邦的谋士张良所救,为了报答恩情,他连夜去找张良,将计划和盘托出。

张良得知计划后并没有听项伯的建议立刻离开,而是带着项伯去见刘邦,刘邦一番巧舌如簧的辩解后,项伯相信是项羽误会了刘邦,于是表示愿意当中间人调解矛盾。回到项羽的军营,项伯主动劝说刘邦先入关是为项羽扫除威胁,是有功之举,应该善待。

第二天,刘邦赶来拜见项羽,前者主动示弱,后者则大方接受,双方友好落座。宴席开始不久,范增便多次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但项羽却视若无睹。

无奈之下,范增召来项庄,嘱咐他趁舞剑将刘邦刺死。谁知,项庄开始舞剑后,项伯发现他意欲对刘邦不利,便也主动起身与其共舞,并用身体护住了刘邦。

随后,张良急忙叫来了樊哙,并让他保护着刘邦趁上厕所的机会逃走,张良则留下拖住项羽。刘邦成功从鸿门宴上逃走后,便前往汉中厉兵秣马,并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延续数百年的汉朝。

第二场饭局发生在西晋末年,叫做'新亭会'。

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三大政权,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国,三国最终又被晋武帝司马炎统一。西晋存在不过数十年,却先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前者指的是皇后贾南风干政导致的以八位藩王为主要参与者的动乱,后者则是八王之乱后走向衰落的西晋被匈奴军队攻破首都,皇帝被俘虏,国家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祸后,西晋正式宣告灭亡,北方的土地大半落入了胡人的手中,原本的豪族们纷纷逃到长江以南地区,史称'衣冠渡江'。因为思念故土,南逃的士族们常常来到位于今今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新亭,望着北方饮酒消愁。当时的名士王导得知后,趁着他们又在新亭饮酒时前去厉声说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王导的话惊醒了沉浸于忧伤中的士族们,他们振作起来,共同帮助东晋政权发展壮大。新亭会的重要程度非常高,因为若不是王导的一席振聋发聩的话语,或许这些士族们会接着消沉,而北方的胡人们则会大举南下,将九州全境占领,中国的历史可能就因此完全改写了。

最后一场饭局,也是鼎鼎大名,它就是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武将,后来外出征战,行至途中时被众将领拥立为帝,最终建立北宋,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后,赵匡胤却没有就此安心,毕竟他当皇帝的过程实在非常简单,难保以后的将领不会模仿他,再来个黄袍加身。

为了杜绝这一隐患,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开始了对高级将领兵权的剥夺。

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宫中设宴,邀请了石守信等重要将领来参加,酒过三巡,他故作哀伤地叹道,如今当了皇帝,却还没有当年当节度使时快乐,现在甚至每天晚上都睡不好。众将询问理由,他回答道:'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众将听罢,以为皇上怀疑自己,纷纷表示现在天下已定,没人敢有异心。对此,赵匡胤还是叹气说,就算这些将领不想当皇帝,但万一被手下强行披上黄袍,到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听了这话,就算是平常勇猛无比的武将们,此时也都顿首涕泣,请求皇上指示一条明路。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劝说道:'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听完这话,众将心里有了数,第二天便纷纷称病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的皇权得到了巩固,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宋军战斗力的减弱以及将领地位的降低,这一举动当时巩固了政权,却导致了日后的宋朝一直是处于重文轻武的状态,历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