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印话|明代篆刻家汪关(中)

 石安说 2020-05-23

  因印易名  

提及汪关,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是他的因印改名。万历四十二年(1614),当时名字还是汪东阳的汪关游历到苏州,在苏州城内一古玩市场中巧合得到一枚出土不久的汉铜印。该铜印古意盎然,制作精良,所铸印文“汪关”两字,一下就抓住了他的心,当时就觉得这方印仿佛和他有前世今生之约。

对自小即有印痴之症的篆刻家来说(汪关和父亲同陷狱中时还以揣摩印章为乐),得到这方印不吝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回家后,汪关兴奋异常,把这方铜印放在掌中把玩不已,朝夕相伴,反复摩娑,视其若珍宝,最后竟动了把原来汪东阳的名字改成和印同名的念头(此处改名非古人给自己起字或号的意思,而是宛若现代人修改身份证名字的操作,古人名字取自父母,不可轻改,可见汪关的改名是非常正式和庄重的那种)。后来汪关又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陋室命名为“宝印斋”。

汪关《宝印斋印式》卷一

这段经历在李流芳为汪关《宝印斋印式》的题跋中有详细记载,录文如下:“友人汪杲叔,嗜古而癖,精于古文篆刻,余常序其印谱矣。一日,过吴市得一汉铜章,龟钮碧色,斑斓错绣,其文曰:“汪关”。杲叔宝爱之,遂更名关。问字于余,余字之曰尹子。昔人景行前哲之意,尝寄之于名字,如张相如、顾元叹、王摩诘之类是也……”

汪关自己也曾在《宝印斋印式》卷一的起首印位置钤上该印,并在其下题曰:“汪关铜印龟钮,予偶得此印,因更今名,又颜其斋宝印斋。”

“汪关”白文印

在得到这方古铜印后,汪关即着手辑集后来在印坛享有大名的《宝印斋印式》,终成洋洋大卷(《宝印斋印式》有两大卷共20余本,上卷为汪关家藏古印拓本,下卷为汪氏父子自刻印。但以当时汪氏交游史实推测,上下卷应不是同时辑成,而是先辑成上卷,后再补辑下卷),所收印作均是当时佳作,该印谱深为当时印坛所推崇,由此汪关身为古印收藏大家之名得以享誉一时,亦为汪氏后来在困顿之时能够较轻松地脱手古印换得米钱开了方便之门(因为时人都知道汪关手中有不少古印的真货好货)。

  印痴  

汪关和他的儿子汪泓,都以痴迷于古印鉴藏和擅于刻印著称于世,并有“大痴”和“小痴”之名。和许多顶尖艺术大师相似,他们由于过于沉迷在艺术领域,往往在其他领域显得“智商偏低”。如汪关,谈起古印和篆刻话题时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刻起印来也游刃有余,有大师风范,令人叹服。然而对于印域以外的生活诸事,却往往稀里糊涂,不知就里。

关“文起”白文印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在印艺精进才华横溢的同时,处理物质生活却一蹋糊涂,时无着落,有时只能靠变卖所藏古印来度难关——做个纯粹的艺术家,诚不易也!

注:如欲收听本篇文章音频内容,请登陆喜马拉雅FM“石安印话|文人篆刻那些事”专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