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最具创意的“艺术与隔离”,这一刻世界很美好

 生态文明层 2020-04-26

百年不遇的状况使世界人民老实的呆在家里,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们居家,用打游戏、刷视频、唱歌跳舞、吹号弹琴、招猫逗狗、隔空恋爱来打发枯燥无聊的时间。

秉持不同文化的地球人,在家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新的文艺复兴就要来了。

主流艺术大神们,注意到人间盛况,为世界人民的生活和艺术热情所感染,开始引导艺术创作的方向。

“艺术核按钮”一旦开启,便引爆了全球“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一大批惊世杰作就此诞生。

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一项名为“在艺术与隔离之间”的居家艺术模仿挑战活动,吸引了全球艺术爱好者的参与。

 3月26日,盖蒂博物馆发布了英雄贴:大家开始寻找家中物品,创作艺术品吧! 

步骤很简单,“选一张你最爱的艺术作品,寻找你身边的三样东西,同时用它们进行再创作,最后分享给我们。”

这下好了,一群憋在家里的“艺术家”们开始了狂欢,锅碗瓢盆齐上阵,猫狗孩子皆道具。什么卫生纸,吸尘器,臭袜子,吃喝拉撒用的东西,都成了“艺术家”们无限创作的灵感来源。

感觉,这一刻的世界,好美好。

这家发起活动的盖蒂艺术博物馆,是由1892年出生的美国人保罗·盖蒂创立。

保罗·盖蒂是一位天生的冒险家,23岁晋级百万富翁。60岁时,因为在科威特打油井成功,迅速积累了财富,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在石油行业的垄断地位,一直持续了20年。

1968年,他耗费13亿美元的盖蒂艺术博物馆建成,极度吝啬的保罗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博物馆免费开放,任何人,只要穿着鞋,就可以进来观赏!”

1976年,保罗过世,他留下了33亿美金遗产,其中22亿留给了盖蒂博物馆。

一生荒唐的石油大亨,这一举动,让他的名字并没有伴随财富消失,而是永恒地保留了下来。

坐落在圣莫尼卡山上的盖蒂博物馆,是洛杉矶地标性的文化建筑。

五万件精美的艺术品,美丽的庭院,任由人们免费参观。

不能亲身到现场参观的我们,借这次“盖蒂文艺复兴”之手,看看世界各地人们的创意力量吧。

首先被再创作自然是盖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森特·梵高的《Irises 鸢尾花》,由卡拉·乔·奥康奈尔及其家人使用培乐多黏土,胡萝卜片和木珠重新创作。

不得不说很传神,制作者可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艺术院校毕业的艺术家。

第二件作品也同样名贵,奥地利版画家乔里斯·霍夫纳格尔的《假想昆虫,郁金香,蜘蛛和普通梨》。

由马丁内斯一家用宽面条,火柴,鸡蛋西红柿和纸袋等重新创作。这个作品好,展览完了还可以吃,不浪费。

第三件是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瓜尔迪的绘画《portrait of a halberdier》。

模仿者的随意性让人感觉500年后的欧洲人退化了不少啊。

公元前2700–2300年希腊大理石雕像《竖琴演奏者》。有两个演绎版本,同样使用了吸尘器,显然上面的这位女士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更深,她向我们展示了家庭妇女面对家务时的那种复杂心情。

意大利画家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罗得和他的女儿们》。

由埃里克·卡尔森和他的女儿模仿,妈妈Qie Zhang拍摄。作品中,爸爸的表演明显不走心,看两个小姑娘多认真。

法国艺术家让·巴蒂斯特·格鲁兹《洗衣房》。

由小姑娘伊丽莎白·阿里扎在家中模仿。

优雅度不足,眼神却很到位。

英国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现代罗马-凡西诺广场》。

作为这种前后景的宏大构图,可以看出创作者努力了,罗马可以被重建。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锹形虫》(Stag Beetle),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虫子。

模仿者的高明之处显示了,历经500年的锹形虫,生活得一定不好,连妈妈都不认识它了。


全球艺术家们的目光,绝不局限于盖蒂博物馆的藏品,他们向更多世界艺术佳作下手了。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疯狂模仿,看来这个作品的知名度实在是高。

其中有高仿的,不得不说实在太像。


有山寨的。

还有猫猫狗狗的。

这只狗竟然抢了镜,模仿出了另外一种雍容华贵的境界。


扬·弗美尔的《倒牛奶的女仆》。这个模仿从服饰、道具、姿态、色调,甚至光线,都堪称完美。

而且大面包也反映了现代人民生活的富足,有表有里有时代深度,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而且一比较,作品好坏就更明显了。


扬·弗美尔的《天文学家》。模仿都和画作中的人物还有点像,就是上方的灯罩是败笔。


美国画家格兰特·伍德《美国哥特式》油画是美国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可以和《蒙娜丽莎》和《呐喊》相提并论。

原画中体现了美国农民庄严自豪,模仿作中第一幅手里的小叉子是怎么回事?第二幅的穿着怎么看也不像农民吧。

第三幅终于抓住了内涵,可为什么要戴个墨镜?“艺术家”们的艺术节奏真让人捉急啊。


这个土豆作品,完美的把这种来自内心的恐惧,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已经不是一个土豆,这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


相比之下,这个小男孩的表现流于形式,孩子要加油啊,不能被一个土豆比了下去。


这次“文艺复兴”,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自己人类“始祖”的敬仰。


有尽量还原原作中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的。


更有特别敷衍了事的。你们俩不怕被上帝“收走”吗?


永恒的主题,永恒的猫猫狗狗,外国人在艺术创作中,对于猫狗的动用简直登峰造极,喵和汪也都很重视自己能参与到这项国际盛世的荣耀,小家伙们都在努力表现。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这幅作品《母亲与孩子》也是很多人熟悉的。

虽然疫情肆虐,但母爱在任何时候都是伟大的。


这幅模仿作品,有点超越原作的感觉,而且还戴了口罩,让人们记得,这是一个大流行时期,更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时代性。


这幅著名的表现“丑”的作品,反而令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欣赏乐趣。这位女士惟妙惟肖的勇敢之举,在网络上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在油画作品中,群戏的模仿是最难表达的,但这也难不倒世界“艺术家”们。

他们的艺术献身精神,足以鼓舞世人。


看这些“艺术家”们,真的不是个剧组吗?原来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艺术改造,成为艺术家,民众的智慧和幽默发挥到了极致。


更不用说下面这个男孩,这么有名的一个宗教场景,气场完全Hold住,家里的毛绒玩具“狗、熊、象”们也很投入。你能看出哪一只毛绒是“犹大”吗?


艺术的源泉来自于人民,当世界“停摆”,人们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之后,这种人性中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欲望,就如同积蓄多年的火山一样,彻底爆发了。

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通过这种互助和快乐的生活态度,将希望和幸福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

这一刻人们通过艺术的力量而凝聚在一起,愿这不完美的世界不再分裂,愿艺术划破阴霾的暗夜,点亮人们战胜疫情的心灯。

“孤立的日子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新的创意却一直都会诞生。”— Anna Wintou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