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与俗”“古与今”的背后

 惜晨堂 2020-04-26

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云:“仆为文久,每自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知者知耳。

韩愈在这里提到了“古与今”“雅与俗”的千古不易的艺术标准问题,书法亦然,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古今书论争论不休,不管如何争论“古与今”“雅与俗”,最终的归结点是作品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流传下来。观遍书史,当时一些声誉隆盛的书法名家,往往时过境迁而为书史所淘汰。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导致最终成此结局的核心是什么呢?

在唐代,孙过庭已有过这样的疑惑,云:“像师谊官虽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迹不存,只是虚载史册;邯郸淳也为一代典范,仅仅在书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度以来,萧子云、羊欣之前,这段漫长年代,书法名家陆续增多。其中有的人,当时就负盛名,人死后书作流传下来,声望愈加荣耀;也有的人,生前凭借显赫地位被人捧高身价,死了之后,墨迹与名气也就衰落了。还有某些作品糜烂虫蛀,毁坏失传,剩下的亦被搜购秘藏将尽。偶然欣逢鉴赏时机,也只是一览而过,加之优劣混杂,难得有条不紊的鉴别。其中有的早就扬名当时,遗迹至今存在,无须高人褒贬评论,自然会分辨出优劣的了。”到今天也一样,能否传得下来,并不以当时的名气来决定。

自80年代起,中书协陆续举办各类书法赛事,许多书家因此成名成家,书人新贵接憧而至,各类书学主张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到今天已有40年的历史,但那些曾轰动一时的“名家”“名作”已慢慢地消失在书史的视野里或被边缘化,谁又能阻挡得了历史的潮流呢!我想“雅与俗”“古与今”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是随时境而迁的,变动的,哪怕在往后的历史中,它也是会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