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凌飞 | 笔端墨趣,古意人生

 一期一会美学 2020-04-26

不少人认为,传统绘画是农耕时代的落后产物。然为何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传统绘画里攫获精神粮食,并由衷地感到欢喜。

这其中定有能够吸引我们的东西,并且这种东西也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看仝凌飞的绘画,会有这种感触。

《石上清风》系列之一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石上清风》系列之二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观仝凌飞画,一石一树,笔精墨妙,远逮宋意,如同穿越到宋朝,有静观万物之美的豁达、沉寂,有直指本心的质朴,那典雅、平淡含蓄,在喧嚣的尘世里格外动人,在快节奏的当下,片刻安宁,已然弥足珍贵。

仝凌飞:

字七郎 号平湖丘生、文化部恭王府特邀艺术家、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水墨画院画家、办公室主任、北京陈半丁艺术研究会会员、丁社社员。艺术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考察,多以“太湖石”为艺术表现形式,借以寻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其古意山水画更是远接宋元之精神,近拾明清之工细。探索着一条有着个人独立体验的人文气质之路。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天津图书馆等各大文化机构收藏。

观画者坐享其成,作画者却有自己的炼狱。

从科班的版画专业,到油画创作,西画创作似乎成了仝凌飞的必然之路。然而植根于骨子里的儒家文化和东方哲学观,让他潜藏着的文化基因开始迸发,引领着仝凌飞找到自我,并最终回归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抵达一方全新的宋元盛世。

/ 石不能言最可人

《苏轼北海十二石》作品展览现场

《易经》中的“贲卦”言山石是最高的美,是本色的美;道家之道法自然,石头乃自然之一;佛家认为,石头亦为佛;儒家崇石为坚毅、不屈、执着、定力、刚强,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好赏之。

仝凌飞爱画石,他多以“太湖石”为艺术表现形式,空漏透瘦,自然,不拘束,虚实相生。既有历史的穿越感,更透着柔可克刚的生命追求。在虚空中游弋、感悟、理解并分割。仝凌飞用一种“接气”的方式,一种“回归”的心态,借助他的绘画作品传承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触摸生命、探知空间,记录并释怀、放纵并思考,忧郁且浪漫。使得仝凌飞笔下的太湖石超脱凡石,升华成为一种承载、一种杂糅

《石上清风》系列之三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石上清风》系列之四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石头又是充满灵性的。中国人喜爱石头,其实也是在品味生命。“土精为石”,是天地孕育的精华,而土为五行之一,居于中而为上,为生源之本,具生生之美。石头看上去是枯寂的,僵硬的,无生无长,无声无息,但蕴藏着一种生命力,在不生中有生,寂而不灭,是为长生的“秘生者”。石头在宁静中潜伏着昂然的生命,我因之刻了一方“灵性之我”印,意即“我之灵性”。

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的圆润、圆融又与儒家思想相通,因而石头与任何物都是相配的,其他的物与石头搭在一起,互为补充、互相衬托,既有它又没它,而雅气会得到很大提升,难怪苏东坡说:“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Lot1895仝凌飞 苏轼《北海十二石》之第五品

仝凌飞 (b.1972)

作品分类中国书画

尺寸68×136cm

估价RMB 100,000 ~ 120,000

成交价 RMB 149,500

拍卖时间2019-12-14

北京翰海秋拍

仝凌飞的画里,就有芭蕉、梅、兰、竹、菊等搭配的,有这些花草竹木的烘托,石头的生命力就被点染了,有限中含无限,短暂中寓永恒。

/ 两宋绘画,再现元明气质

《苏轼北海十二石》作品展览现场

“中国诗词至唐朝达到高峰,宋画则是在唐诗意境基础上的图像解析。王维早就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抽象到具象,从写实到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在宋时达到高峰。”仝凌飞介绍,“宋朝之后,受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影响,很多画家摒弃了共识的自然部分,只注重心中之景,就使得画越来越看不懂,这使宋画意境更为可贵。”

宋代是传统山水画的一个创作高峰期。由于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倡导,达到了全盛,当时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完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半壁江山》北京杏坛美术馆个展现场

传世的宋画不过300余幅,仝凌飞不辞劳苦,经常奔走于各大博物馆学习,并长期观摹宋画。心摹手追,渐序体验宋代精神的笔法与气质,通过大量阅读历史书籍与通过考查宋代实物的博物馆渐渐体会宋代绘画的精神依托,并在自己的绘画体验中实施这一想法。

在长期的观摹体会中,仝凌飞意识到北宋山水画是一堵墙,阻挡了所有的后来者,连南宋的画家也都望而却步,只能转而造境,移情以小山小水。理性来讲,懂得苏轼气魄的人,才能读懂北宋山水画的魅力。到了南宋,由于皇室南迁,浑厚大气的大山大水已经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平原清淡的南宋山水,南宋山水多以意境见长,但整个画风仍然在延续发展,山水画方面,也逐渐出现了追求意境的空灵风格。仝凌飞在自己的绘画中也在实践这一体会。

《隔江山色》文化部恭王府安善堂个展现场

北宋时的写形与图示、南宋时的意境与悠远,让后来者望而生畏。难怪元明以后的画家会转向书法用笔和人文关怀,元人赵孟頫的书画同源与明代文征明的文人书画实为代表。至此,写生已经淡出文人画的园囿,取而代之的则是心性表达,笔墨见性被视为画家的有力法宝,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元代的北方战争让偏安一方的江浙文人有了一丝喘息机会,到了明初继承赵孟頫衣钵的吴兴画派迅速崛起,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他们认为,气是宇宙中的精神,就是气息或云气,它赋予万物以生机和活力,赋予树木、山川以生命和生长,赋予人类以能量,山川呼吸而产生云雾。艺术家必须协调自己以适应宇宙精神和灵气,并让灵气贯穿自身,这样就处于灵感迸发的状态了。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状态,画家本身成了灵气表现的中介。

《苏轼北海十二石》溪山清远个展现场

仝凌飞也是遵循这一气脉,多数作品都是摹写明代大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的经典之作,笔笔见性,晕染万物,用古意对接元明气质,点画造境上也多延续古人,不出臼范。

/ 常存敬畏,心中有古

文化部恭王府个展布展现场

1994年,仝凌飞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本想学习中国画,却因当年学校没有开设国画专业而选择了版画。这一机缘巧合让他的艺术之路更加开阔。

石版画色彩浓厚鲜明、画面细腻精美、真实逼真,对素描造型以及色彩的要求非常高。有了丰富的版画经验,仝凌飞沉下心来,理性地思考当代绘画,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进行梳理,在他看来,“纯东方,便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崇洋媚外则会妄自菲薄,不能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苏轼北海十二石》溪山清远个展现场

仝凌飞曾将厚重的油画笔触演变为稀薄的色彩来表达中国意境,也曾在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审美理念中不断寻求自我,可越画越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油画的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油画的话语权始终在西方,而中国的绘画,无论从认识、理性还是美感的角度,都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直到有一天,仝凌飞站在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的作品前看了足足三个小时。作品为一幅尺牍小画,画中是一个庭院,里面有很多的怪石,他在古人的笔墨中寻找到山水的意境,这一见,他似乎完成了一次心灵涅槃,瞬间开悟。“知古人到,知古人未到,才可能得传统之精髓。”仝凌飞说。

所以,在绘画技法和格调上,他一直力求理解古人,贴近古人。

《石上清风》系列之五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仝凌飞说:“画画是件严肃的事,逸笔草草,不够敬畏。笔墨纸张,都不得疏忽。”

他对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绘画所用的笔墨纸砚都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罕见之物。他说:“现代笔墨化学物质多,古人却非常讲究,用的东西都是从自然界提取的。”

老墨、老纸、古砚,用起来不仅有历史的沉重感,还会多一分敬畏心,而这些又恰是寻找逝去的文人精神的一个途径,再次将现代社会与古老文化密切相联。

《苏轼北海十二石》溪山清远个展现场

早年间,仝凌飞还从事过文房收藏,这些人生经验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藏文玩,一方面锻炼了我的眼力和对审美的敏感,也促使我去学习研究藏品背后的文化。我研究历史,由清往上追溯,对博物馆的古画,是什么时代的风格,什么艺术源流影响下的作品,会有很明晰的把握。此外,我经常参加拍卖会的预展,找主拍的真迹,认真仔细研究揣摩,还经常与藏友交流藏品,这跟看印刷品是不能比的,信息的真实度不一样,认识就不一样。这样经常地接触古画,就能很准确地把握古人绘画的气脉,在创作上或多或少地会用上。”

《南浦送别》系列之一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南浦送别》系列之二

创作年代:2019

材质:纸本老墨

尺寸:23.5厘米×68厘米

所谓艺不言功,但在仝凌飞的绘画里面,观者体验到的是一种功夫之后的人文情怀。无论是他的山水雅石或是折枝花卉,都能够感受到从作品里溢出的美的体验,冷静且松淡、精巧而厚重,远接宋元,近拾明清。

这种艺术风格形成也与他长期的文房收藏分不开,他深知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应该接受的理论滋养。以东西方文化架构来支撑自己的学识,其作品既不老气横秋,又不哗众取宠,能够做到这一点,对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半壁江山》北京杏坛美术馆个展现场

仝凌飞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展览。他喜欢研究传统,对宋元的东西理解较为深刻,尤其是在树法石法水法等等宋代画法上。看他的画,既有南方的灵秀,又有北方的厚重博大。

《苏轼北海十二石》溪山清远个展现场

仝凌飞常说:“我不主张自我表现,自我张扬,因为那样往往是情绪化的,虚妄的,充满矫情的。我崇尚自然而然的、澄心静虑的,心气平和的状态,不喜标榜个性,更着意于共性,共性的东西才能更有广泛的上升空间,气象才开阔。”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 南橘

图片 /仝凌飞老师提供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