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2020-04-26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绪论

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展状况:

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吴鞠通——《温病条辨》,系统的论述了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明确提出了三焦用药规律,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施治体系。

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做了全面的整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

总论

温病概念

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温邪

二、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卫-气-营-血-恢复期;上焦-中焦-下焦。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类

1、起病急,病势猛,传变快,变化多(急猛快多)

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闭窍动风动血

湿热类

1、起病缓,传变慢,变化少,病程长(缓慢少长)

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湿象偏重

3、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

4、湿从热化:同温热类;湿从寒化:湿盛阳微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属温病

二、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如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如风温,暑温、湿温

3、发病与时令相结合:秋燥

4、以临床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

三、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症证性质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

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新感温病:感而即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的温病。伏邪温病:感而不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一致的温病。

四、温病与伤寒温病从属于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五、温病与温疫

1、温疫:传染性强,流行性大的温病。温疫从属于温病。

六、温病与温毒温毒:①病名概念,即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的一类温病。②病因概念,即温热毒邪。

章末总结:

名词解释

1、温毒:一指病名,即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二指病因,即温病中的某些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2、温疫:指温热性质的疫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是指感而即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的温病。

4、新感温病:是指感而不发,过季而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一致的温病。

简答

1、温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热象偏重;易化燥伤津;易内陷生变(扰神、动风、动血)

2、举例说明温病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温病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病症性质分类,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二是以发病初起特点的证候类型分类(以感邪之后是否立即发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3、湿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起病较缓,传遍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湿邪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郁蒸,引起的各种见证,如身热不扬,脘痞,呕恶,便溏,苔腻等;发热为主证,热象不显(身热不扬);后期,湿从热化,同温热类,湿从寒化,湿盛阳微。

4、什么是温病?有哪些特点?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其特点有: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发热为主证,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5、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的关系?温病属于广义伤寒,有又与狭义伤寒并属于外感热病;温疫属于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毒隶属于温病的范围,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6、举例说明温病的命名方法有哪几种?(至少三种)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命名,如春温、冬温;以时令主气为依据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以发病季节联合时令主气为依据命名,如秋燥;以发病特点为依据命名,如伏暑;以病候特点为依据命名,如大头瘟,烂喉痧。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

温病的病因指引起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温邪。

第一节温病的病因

一、共性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易伤津耗气4、致病迅速5、病位有别6、与季节地域有关

二、温邪

(一)风热病邪1、多先犯肺卫2、易伤肺胃阴液3、易逆传内陷(闭窍)

(二)暑热病邪1、首犯阳明(首犯阳明-暑温,直入心包-暑厥,直入肝经-暑风,也可入肺-暑療)2、易耗气伤津3、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兼湿挟寒

(三)湿热病邪1、易犯中焦脾胃2、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3、缓慢少长

(四)燥热病邪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五)温热病邪1、初起即见里热证2、易闭窍动风动血3、易伤阴液,后期尤致肝肾阴伤

(六)温毒病邪1、蕴结壅滞2、攻窜流走

(七)疠气疠气亦称戾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

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易蔓延流行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第二节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1、人体正气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决定因素:人的正气强弱和邪正力量对比)

二、感邪途径1、邪从皮毛而入2、邪从口鼻而入

三、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风温、秋燥、冬温2、伏邪温病:春温、伏暑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的病因是什么?具体有哪几种?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主要有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

2、暑热病邪侵犯的部位?治病特点是什么?暑热病邪的侵犯部位:多直入阳明气分;易直入心包;直入肝经;直入肺络。治病特点: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犯心包,闭窍动风;易夹湿兼寒。

3、何谓燥热病邪、侵犯部位及治病特点?燥热病邪即既具有干燥之性又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外感病邪。侵犯部位主要为肺,治病特点有二,一病位以肺为主,二易致津液干燥。

4、湿热病邪侵犯部位及治病特点?湿热病邪侵犯部位主要为中焦脾胃,治病特点有起病较缓,传遍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易犯中焦脾胃;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5、风热病邪侵犯部位及治病特点?部位:肺卫;治病特点:首犯肺卫;易耗伤肺胃阴津;变化迅速,逆传内陷。

6、可导致阴精耗伤的病邪有: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

7、易致闭窍动风动血的病邪: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

第四章温病辨证理论

第一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一、卫分证

1、概念: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个证候类型。

2、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口微渴

3、病机:温邪袭表,卫阳被郁

4、治则:汗之

二、气分证

1、概念: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2、辨证要点:温热类:身热,口渴,苔黄燥。湿热类:身热,腕痞,苔腻

3、病机:气分热盛,损伤津液;气分湿热,阻滞气机。

4、热型: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

4、治则:清气

三、营分证

1、概念: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

2、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疹点隐隐,舌质红绛

3、病机:热扰营阴,扰神窜络

4、治则:透热转气

四、血分证

1、概念: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个证候。

2、辨证要点:身灼热,斑疹密布及出血,舌质深绛

3、病机:耗血动血,热瘀内阻

4、治则:凉血散血

第二节三焦辨证理论

上焦证

一、热陷心包证

1、辨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2、病机:邪陷心包,机窍闭阻

二、湿蒙心包证

1、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2、病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中焦证

下焦证

一、肾精耗损证

1、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

2、病机:热邪久羁,耗损肾阴

二、虚风内动证

1、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痿,脉虚

2、病机:肾精亏损,水不涵木

章末总结:

简答

1、湿蒙心包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腻,脉濡滑数等。病机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2、热入心包证和血分证的神志改变各是什么?热入心包证的神志表现为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血分证的神志表现为神昏谵狂。

3、血分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病机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动血耗血)

4、气分证的发热类型临床可见于哪几种?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

5、温病血分证的辨证要点及病机?辨证要点: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病机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动血耗血)。

6、温病营分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其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病机为: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7、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及病机?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病机:温邪袭表,卫阳被郁。

8、热闭湿蒙心包证的临床表现及病机?临床表现: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肢厥,舌謇,舌绛等。病机:邪热内陷,闭阻心包。

9、湿蒙心包证和营分证的神志改变各是什么?湿蒙心包证: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兼有谵语;营分证: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论述

如何从发热、口渴、汗出异常、舌苔、脉象等如何辨别卫、气、营、血分证?

发热 口渴 汗出异常 舌苔 脉象 卫分证 发热恶寒 口微渴 无汗 薄白 气分证 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杨 大渴欲饮 时有汗出、大汗 苔黄 营分证 发热夜甚 口干不甚渴饮 无汗 血分证 发热夜甚,身热灼手 口干不甚渴饮 无汗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一节辨舌验齿

一、辨舌:舌质主候营血;分病;舌苔主候卫气分病

舌苔:白黄灰黑苔;舌质:红绛紫

二、验齿:

(一)牙齿干燥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但形体不枯,仍有光泽——胃热津伤,肾阴未竭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毫无光泽,——肾阴枯涸

(二)齿缝流血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胃炎冲激,其证属实

2、齿缝流血而齿龈无肿痛:肾火上炎,其证属虚

(三)齿龈结瓣

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败酱,为胃火上炎,其证属虚。--阴血

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为胃火冲激,其证属实。--阳血

辨斑疹白?(见章末总结)

第三节辨常见症状(详见章末总结)

一、发热

1、发热恶寒

2、寒热往来

3、壮热:热势壮盛,多表现为但热而不恶寒,伴有汗多,脉洪等,系邪盛而津气亦足,邪正剧争,里热蒸迫

4、日晡潮热

5、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系热被湿郁,湿蕴热蒸所致

6、发热夜甚

7、夜热早凉:至夜发热,天明则热退,多伴见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之象

8、低热

二、汗出异常

三、口渴

四、咽喉肿痛

五、呕吐

六、头身疼痛

七、胸腹胀痛

八、二便异常

九、神志异常

1、神昏谵语: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

2、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误,属神志异常中最危重者

3、神志昏蒙: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等,为气分湿热,酿成痰浊,蒙蔽心包所致。

4、神志如狂:昏谵躁扰,妄为如狂,并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等,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

十、痉

痉,是指筋脉拘急而引起的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或称动风。有实风内动和虚风内动之分。

1、实风内动:来势急剧,抽搐有力,阵阵发作。表现为手足抽搐频繁在力,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时伴见高热肢厥,神昏,脉弦数有力等,多出现在温病极期,多为邪热炽盛,灼伤肝筋所致。

2、虚风内动:表现为手指蠕动或手足徐徐抽搐,或口角震颤,或心中憺憺大动等,并常伴见低热持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贝,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绛枯痿等,多出现在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真阴,水不涵木,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十一、厥脱

厥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昏厥和四肢清冷不温之肢厥之分。后者由阳气虚衰或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所致。而脱证是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

1、热厥:指四肢清冷,但胸腹灼热,并伴有烦躁,气息粗大,尿短赤,便秘等热盛于里的症状,或伴有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沉实或沉伏而数等表现。为热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2、寒厥:指身无热,通体清冷。同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或下利清谷,气短息微,精神委靡,舌质淡,脉沉细微欲绝等,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失于温煦所致。

3、阴竭:又称亡阴,阴脱;表现为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情疲倦或烦躁不安,口渴,尿少,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为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也称气阴外脱。

4、阳脱:即阳气外脱,又称亡阳。表现为四肢逆冷,全身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神识朦胧,气息微弱急促,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为阳气衰竭不能内守而外脱之象。

十二、出血

第四节辨神色脉象

章末总结:

名词解释

1、阴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败酱,为胃火上炎,其证属虚。

2、阳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为胃火冲激,其证属实。

3、晶?:指?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往往?出之后,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气外透的佳象。

4、枯?:指?出空壳无浆,色枯如骨,且每伴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蒙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象。

6、战汗:病情迁延过程中,患者突发全身战栗,继而汗出,汗后大多病情趋缓,多系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所致。

7、神志昏蒙:表现为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时有谵语等。为气分湿热,酿痰成浊,蒙蔽心包所致。

8、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危重者,多伴有身热肢厥等症,为热闭心包之重证。

9、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则热退,多伴见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症。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之象。

10、神昏谵语:即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多为热扰心包。

11、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如初扪体表,不觉明显热感,扪久始觉灼手。此系热被湿郁、湿蕴热蒸所致,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之证。

12、日晡潮热: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此时热势尤甚,日晡潮热多为热结肠腑所致。

13、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且多灼热无汗,为热灼营阴之象。

简答

1、阳明腑实证可见于哪些舌苔?白砂苔、老黄苔,灰燥苔,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白黄灰黑厚而焦躁起刺苔)

2、肾阴耗竭的舌象有哪几种?舌体萎软,黑苔薄白而干燥或焦枯,舌质紫晦而干(猪肝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3、结合原文回答斑疹的治疗禁忌?“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暓乱。”此句主要指出斑疹禁用升提和壅补二法,即不可妄用辛温发散升提之品,不可妄用滋补之品,另外还要注意斑疹在初发之际不可早用苦寒之品,唯恐邪气内陷。

4、斑疹的治疗原则?斑的治则:清胃泻热,凉血化斑。若夹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若燥屎内结,斑疹蔽伏不透,应通下腑实;若内壅则表气畅斑疹外透。疹的治则: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5、温病中常见的下利(大便泄泻)有哪几种?其证候特点和病机各是什么?

a大便泄泻稀便,其气臭秽--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b腹泻稀水无粪恶臭--热结旁流--(苦寒攻下--大承气汤)

c大便溏薄,泻而不爽,色如败酱,状如藕泥--湿热夹滞交阻肠道--(导滞通下--枳实导滞汤)

6、病解之汗有哪几种?战汗,自汗,盗汗,狂汗。

7、温病实风的临床表现与病机?其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病机为:邪热炽盛,热灼筋脉或引动肝风

8、白?的治疗原则及禁忌?晶?的治疗宜透湿化热,宣畅气机,既不可纯辛走表,又不可纯苦清里,正如吴鞠通所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若为枯?,又当养阴益气,不可以晶?之法治之。

9、用《温病条辨》原文回答白?的治疗禁忌?如何理解?“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晶?的治疗宜透湿化热,宣畅气机,既不可纯辛走表,纯辛之品易助热势,又不可纯苦清里,纯苦之品易致邪气内陷。

10、汗出异常的病机?温病中常见的汗出异常有哪些?病机:津气受伤或气机不畅。温病中常见的汗出异常有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

11、出现口渴的机理?温病中出现的口渴有哪几种?机理:津液耗伤或津液运行受阻。种类:口微渴,大渴欲饮,口干不甚渴饮,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口苦而渴。

12、白?的形成机制?白?形成机制主要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于肌肤而形成的细小白色疱疹。

13、温病中属于实热的发热类型有哪几种?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发热夜甚。

14、结合《温热论》原文回答温病战汗后病情发展有哪几种情况?一、“若虚缓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肤冷,却非脱证;”二、“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三、“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论述题

1、温病出现斑疹应如何辨其顺逆?(如何理解斑疹“宜见而不宜见多”)

辨别内容 顺 逆 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血行流畅正气尚充盛,邪热有外头之机 色淡红——气血不足无力透发

色艳红如烟脂——为血热炽盛之象

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的表现

色紫黑——火毒极盛所致病多凶险

色黑而亮——热毒亢胜但气血尚充

色黑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色黑而晦暗——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之征象 审视形态 松浮色鲜洒于皮面——邪毒外泄之象预后良好 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矢贯的,如履透针)——热毒深伏锢结难出之象 注意疏密 稀疏均匀——热毒轻浅预后良好 稠密融合成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全身脉证 热退神清——邪气外达外解里和之佳象 热势不减或反升或斑疹甫出即隐,反见神志昏愦,肢厥脉伏——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凶兆 “宜见”是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见多”是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2、如何辨别实风和虚风?

实风 虚风 主症 抽搐有力甚或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牙关紧闭 手足抽搐徐缓而无力,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或心中憺憺大动 兼症 高热,肢厥,神昏,脉弦数有力;或壮热,渴饮,汗多,苔黄燥;或高热,咳喘,汗出;或并见时时谵语或昏愦不语,舌绛等 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绛枯萎等。 病机 邪热炽盛,引动肝风 真阴不足,水不涵木 治则 清热凉肝息风 滋阴柔肝息风 方剂 羚角钩藤汤 三甲复脉汤 3、温病中常见的发热类型的热型特点及主病是什么?

发热类型 热性特点 主病 发热恶寒 发热时伴有恶寒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 寒热往来 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湿热阻遏膜原或少阳三焦,暑湿郁于少阳 壮热 热势炽盛,但热不寒 阳明热炽 日晡潮热 发热午后益甚 热结肠腑 身热不扬 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扪之不热,久之灼手 湿热类温病,湿重于热,热被湿郁 发热夜甚 发热入夜更甚,多灼热无汗 热灼营阴 夜热早凉 至夜发热,天明热退 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低热 热势低微,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肝肾阴虚,邪少虚多 4、温病中常见的神昏谵语见于哪些证型?神志特点、病机、伴见症、治法和方药各是什么?

类型 热郁胸膈 热结肠腑 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 热闭心包 湿热痰蒙 下焦蓄血 昏谵特点 虚烦,心中懊憹,反复颠倒 心烦谵语,心中懊憹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躁扰不安,神昏谵语 神昏谵语 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 神志如狂或发狂 昏谵病机 余热留扰胸膈,热扰心神 热实内结,热扰心神 营热扰心 动血耗血,瘀热扰心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 湿热痰蒙,蒙蔽心包 瘀热互结,瘀热扰心

伴见症 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蒸蒸发热或潮热,腹胀满,大便硬,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身热夜甚,斑点隐隐,口干不甚渴饮,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灼手,斑疹密布,出血见证,舌质深绛 身灼热,肢厥,舌謇,舌绛 身热,苔白腻,脉濡滑数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红或紫,苔黄,脉沉涩 治则 清心除烦 通腑泻热 透热转气 凉血散血,清热散瘀 清心开窍 清热除湿,涤痰开窍 泻下瘀热 方剂 栀子豉汤 调胃承气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温病三宝,清宫汤 菖蒲郁金汤 桃仁承气汤 5、如何辨别白?的顺逆??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称为“晶?”,往往?出之后,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气外透的佳象。若?出空壳无浆,色如枯骨,称为“枯?”,且伴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象。

第六章温病常用治法

第一节温病治法确立的依据一、审因论治二、辨证施治三、对症施治

第二节温病基本治则: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第三节温病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治法分类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疏风泄热 辛散凉泄 疏风泄热解表 风热袭表证 银翘散、桑菊饮 透表清暑 辛温芳化涤暑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暑湿寒三气杂感证 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 芳香宣透 疏化肌表湿邪 湿遏卫气证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 辛凉清润 疏解肺卫燥热 卫燥证 桑杏汤 二、清气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轻清宣气 辛凉轻清 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热郁胸膈证 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 大辛大寒 透热外达,大清气分 阳明热炽证 白虎汤 清热泻火 苦寒清热解毒 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清泄少阳 辛苦芳化 清少阳热,化痰和胃 少阳痰热郁阻证 蒿苓清胆汤 分消走泄 辛开苦泄 宣展气机,泄化痰热

分消三焦气分之邪 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之证 温胆汤 开达膜原 辛通苦燥 湿热秽浊郁闭气分 膜原证 达原饮 四、祛湿法(作用;a宣通气机;b化湿泻浊;c运脾和胃;d通利水道)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宣气化湿 芳香宣透 宣通气分,透化湿热 湿遏卫气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燥湿泄热 辛开苦降 燥湿泄热 湿热郁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 淡渗利湿 利尿渗湿 湿热流注下焦 茯苓皮汤 五、通下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通腑泄热 苦寒通下 攻逐热结 阳明腑实证 调味承气汤 导滞通便 辛苦甘淡 荡涤积滞,疏通气机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下 苦寒甘寒 滋阴攻下 腑实阴伤证 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 活血通瘀 破散下焦瘀血蓄结 下焦蓄血证 桃仁承气汤 六、清营凉血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清营泄热 轻清透泄 透热转气 热入营分证 清营汤 凉血散血 清热凉血

活血散血 清散血分瘀热 热瘀交结 犀角地黄汤 气营

(血)两清 双解气营气血 气营两燔,气血两燔 加减玉女煎

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清心开窍 清热镇静 清心,透络,开窍 热闭心包 三宝震耳欲聋 豁痰开窍 芳香宣化 宣通机窍 机窍蒙蔽而神志异常 菖蒲郁金汤 八、熄风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凉肝熄风 甘苦酸寒 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热盛动风证 羚角钩藤汤 滋阴熄风 咸寒酸甘 平息虚风 虚风内动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九、滋阴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滋养肺胃 甘寒濡润 补水制火 肺肾阴伤 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 甘寒咸寒 养阴透邪 津枯肠燥 增液汤 填补真阴 咸寒滋阴

血肉有情 滋补肝肾 温邪久羁劫灼肝肾真阴 加减复脉汤 十、固脱法

治法 药物 作用 适应症 代表方剂 益气敛阴 甘温甘酸敛阴 益气生津

敛汗固脱 气阴大伤正气欲脱 生脉散 回阳固脱 辛热、甘温 回阳救逆

急救厥脱 阳气暴脱 参附汤、参附龙牡汤 章末总结:

名词解释

1、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分的治疗仍然强调透邪外达,治宜凉营泄热的同时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2、耗血动血:血分证的病机,耗血指热邪炽盛,耗伤营阴和血液,动血指血热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的出血见证。.

3、凉血散血:以清热凉血和活血化瘀之品,以清散血分瘀热。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热瘀交结之证。

4、浊邪害清:浊指湿邪,清指清窍,即湿热熏蒸上蒙清窍致使耳鼻失灵,出现鼻塞,耳聋等症状。

5、两阳相劫:两阳指风邪、温邪都为阳邪,此指风热相合,风火交织,劫烁津液。

6、透风于热外:指风热在表的一种治法,即于清热方中加入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等,使风从外解,热自易清。

7、渗湿于热下:即于清热方中加入淡渗利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从下去,湿去热孤,热自易清。

8、水主之气:指包括肺肾之气因肾主水,肺主金而生水,此指湿热之邪耗伤津液而致头面诸窍失于濡润。

9、分消走泄:以辛苦开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所致痰热、湿浊阻遏之证。

10、辛开苦降:辛味药开宣气机,苦味药燥湿泄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湿热俱盛,困阻中焦之证。

11、温邪上受:指外感温邪侵入的途径为口鼻和感邪的部位为肺。

12、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的治法,适用于下焦温病的阴虚火旺之证。

简答

1、用原文回答卫气营血治疗大法?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2、用吴鞠通原文回答三焦用药规律?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

各论

第八章风温

一、概念: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二、特点:

1、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证;

2、急猛快多短。

3、整个病程中上、中、下焦病变为主,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4、易见逆传心包、易伤肺胃(肠)阴液。

5、多发于冬、春两季。

三、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

四、证型证治

(一)邪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表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二)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肺热腑实: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

3肺热移肠: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苦寒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4肺热发疹:身热,皮肤发出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宣肺,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三)痰热结胸:高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溲短,舌苔黄滑,脉洪滑。--清热化痰开结-小陷胸+枳实汤

(四)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清热保津-白虎汤

2热结肠腑:日晡潮热,手足湒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软坚攻下泄热-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身热自汗,面赤,口舌干燥而渴,虚烦不眠,气短神疲,身重难以转侧,时时泛恶,纳谷不香,苔黄而燥,舌红而干,脉细数--清泄胃热,生津益气-竹叶石膏汤

(五)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拒按,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清心开窍,攻下腑实-牛黄承气汤

(六)正气外脱: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甚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益气敛阴固脱、回阳固脱-生脉散、参附汤;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

(七)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身热不甚,或无热,干咳或痰渴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滋养肺胃,清涤余邪-沙参麦冬汤

章末总结:

论述题

1、风温中邪热在肺如何辩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剂 邪热壅肺 身热,汗出,烦躁,咳喘,或咳痰黄稠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肺热腑实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 肺热移肠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 苦寒清热止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 肺热发疹 身热,皮肤发出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清热宣肺,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2、风温中邪在肠腑如何辩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剂 肺热腑实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 肺热移肠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 苦寒清热止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 热结肠腑 日晡潮热,手足湒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软坚攻下泄热 调胃承气汤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拒按,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 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牛黄承气汤











第九章春温

一、概念:春温多见于春季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初起即见明显的里热证(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二、特点:

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整个病程以中下焦为主

易闭窍、动风、动血

易伤肝肾阴液

多发于春季

治疗原则:清泄里热为主,兼表证着,佐以解表;时时顾护阴液。

三、证型证治

(一)初发证治:

1热邪胆腑: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肋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豆豉、玄参方

3热郁营分: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清营泄热-清营汤

(二)热炽气分:

1热灼胸膈: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清泄膈热-凉膈散

2阳明热炽: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清热保津-白虎汤

3热结肠腑:通腑泄热

1)阳明腑实,热结液亏:身热,大便秘结不通,腹满痛拒按,口干唇裂,甚至齿燥,舌苔焦燥,脉沉细。--攻下腑实,增液滋阴-增液承气汤

2)气液俱亏:身热,便秘,腹满痛,口干咽燥,齿黑唇裂,倦怠少气,精神萎靡,甚至审志昏迷,目不了了,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肢体震颤,舌苔黄燥或焦燥,脉沉细弱。--攻下腑实,补益气液-新加黄龙汤

3)热结肠腑,小肠热盛:身热,便秘,腹胀痛,小便温服滴不畅,尿时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燥,脉数。--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三)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

a气营(血)两清-气营两燔,热毒尚不甚者-玉女煎去牛膝、熟地+细生地、元参方

b热毒炽盛气血而斑疹显露者-壮热,口渴,心烦躁扰,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舌绛紫苔黄燥,脉数。--清气凉血。-化斑汤

c热毒亢盛至极者-壮热,口渴,四肢厥逆,咽痛,唇肿,甚则面肿,头痛如劈,骨节烦疼,腰如被杖,喘急鼻煽,神昏谵语,狂躁妄动,呕吐,泄泻,或大便燥结,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发斑,血色紫黑,或见四肢抽搐,舌绛起芒刺,苔黄燥或焦燥,脉虚大而数,或沉数,或沉细数。--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清瘟败毒饮

2热盛迫血: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成片,舌绛紫,脉数。--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3热与血结:身热,少腹急结或硬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神志如狂或发狂,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绛紫而暗,脉沉实或沉涩。--泄热通结,活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四)热陷心包:

1邪热闭窍: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3.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2内闭外脱: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进而身热骤降,汗出不止,喘息气短,脉细无力;甚或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细欲绝或散大。--开闭固脱-生脉散、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五)阳气暴脱: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

(六)热盛动风:壮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或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干绛无苔,脉弦数。--清热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七)热灼真阴:

1阴虚火炽:身热,心烦躁扰不得卧,舌红绛苔黄燥,或薄黑而干,脉细数。--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2肾阴耗损:低热稽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口燥,唇裂齿黑,神倦欲眠,耳聋,舌质干绛甚或紫晦,脉虚大或迟缓结代。--滋阴养液-加减复脉汤

3虚风内动:不发热或低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皱,目陷睛迷,齿燥积垢,呃逆声微,二便不通,两颧红赤,四肢厥逆,神昏嗜睡,手指但觉蠕动,甚或,心中谵谵大动,虚喘息微,舌瘦薄痿软,光绛无苔,脉细促或微细欲绝。--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邪留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滋阴清热,搜邪透络-青蒿鳖甲汤

章末总结:

简答

温病中含玄参,麦冬,生地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清营汤;加减玉女煎;益胃汤,冬地三黄汤

桃核承气汤如何加减成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是由桃核承气汤减去桂枝、甘草加上当归、芍药、丹皮。

清瘟败毒饮是由哪几个方加减而成?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如何理解“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壮火尚盛者”指的是春温中热灼真阴阴虚火炽证,本证是由肾水亏心火亢而致,应该用清心火,育肾阴的黄连阿胶汤来治疗,大定风珠、复脉辈侧重于滋阴熄风,不利于清心火,因而不用;

“邪少虚多者”指的是春温中热灼真阴肾阴耗损证,本证是由肾阴耗损导致,应该加减复脉汤以滋阴养液,若用育阴清热的黄连阿胶汤则会使阴津更伤;“阴虚欲痉者”指的是春温中热灼真阴虚风内动证,本证是由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成,本应用大定风珠、复脉辈来滋阴熄风,而青蒿鳖甲汤是用来滋阴清热,搜邪透络的,因此不用。

5、鉴别黄连阿胶汤与青蒿鳖甲汤

适应证 适应症 作用功效 方药组成 黄连阿胶汤汤 阴虚火炽证 身热,心烦躁扰不得卧,舌红绛苔黄燥,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育阴清热 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青蒿鳖甲汤汤 邪留阴分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滋阴清热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论述题

1、用原文回答五承气汤证鉴别?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2、五加减承气汤证比较?

汤证 病机(适应证) 证候表现(适应症) 治法(功效) 方药(药物组成) 宣白承气汤证 肺热腑实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麻黄、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牛黄承气汤证 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拒按,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 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牛黄丸,大黄末 增液承气汤证 阳明腑实,热结液亏 身热,大便秘结不通,腹满痛拒按,口干唇裂,甚至齿燥,舌苔焦燥,脉沉细 攻下腑实,增液滋阴 玄参、麦冬、生地黄、大黄、芒硝 新加黄龙汤证 气液俱亏 身热,便秘,腹满痛,口干咽燥,齿黑唇裂,倦怠少气,精神萎靡,甚至审志昏迷,目不了了,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肢体震颤,舌苔黄燥或焦燥,脉沉细弱 攻下腑实,补益气液 细生地、麦冬、玄参、生大黄、芒硝、生甘草、人参、当归、海参、姜汁 导赤承气汤证 热结肠腑,小肠热盛 身热,便秘,腹胀痛,小便温服滴不畅,尿时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燥,脉数 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 赤芍、细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第十章暑温

一、概念:暑温是发生于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初期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急性外感热病。

二、特点:

1、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

2、起病急,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较少见卫分过程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

4、易闭窍动风动血

4、易兼湿夹寒

三、辨证治疗原则:a清暑泄热,顾护津液;b“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c“清心利小便”

四、证型证治

(一)气分证治:

1、暑湿本病

1)暑入阳明: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清泄暑热-白虎汤;若津气受伤者-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身热,汗出,口渴,息高,心烦,尿黄,肢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3)津气欲脱: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益气敛津,扶正固脱-生脉散

2、暑温挟湿:

1)暑湿在卫: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胸闷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或濡数。--透邪达表,涤暑化湿-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2)暑湿困阻中焦: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小便短少,胸腔痞闷,身重,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清热化湿-白虎加苍术汤

3)暑湿弥漫三焦:身热,面赤,咳痰带血,汗出,心烦,眩晕,耳聋,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色黄味臭,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清热利湿,宣通三焦-三石汤

(二)营血分证治:

1、暑入心营: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暑热动风:清泄暑热,熄风定痉-羚角钩藤汤

3、暑入血分:凉血解毒,清心开窍-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4、暑伤肺络:凉血解毒,清暑安络-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三)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清心泻火,滋肾养液-连梅汤

2、余邪未净:

1)暑湿未净,蒙扰清阳:清化暑湿余邪-清络饮

2)暑热未净,痰瘀滞络:神情呆钝,甚或痴呆,或失评点,耳聋,或手足抽动,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或痿废不用,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涩。--清透余热,化痰祛瘀搜络-三甲散

附:暑秽:

1、暑秽:身热有汗,头晕而胀,胸脘痞闷,呕恶,烦躁,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芳香辟秽,化湿涤浊-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章末总结:

名词解释

1、暑厥(中暑):夏月猝中暑热病邪而陡发神昏肢厥的病候,称为暑厥,无肢厥者即为中暑。

2、暑风(暑痫):夏月猝中暑热病邪而陡发的病候,名曰暑风。

3、暑瘵:夏月猝中暑热病邪而骤然出现咳嗽、咳血状似痨瘵者,名曰暑瘵。

4、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病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候。

简答(见上)

1、试比较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王氏清暑益气汤证证治异同?

2、试比较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白虎加仓术汤证证治异同?

3、体现“泻南补北”治法的方剂:黄连阿胶汤、连梅汤

论述题

8、暑湿兼证如何辩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剂 暑湿在卫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胸闷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或濡数。 涤暑化湿,解表或散寒解表 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暑湿困阻中焦 壮热,烦渴,汗多,尿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清热化湿 白虎加苍术汤 暑湿弥漫三焦 身壮热,面赤,耳聋眩晕,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臭,或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三石汤 9、如何理解“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方剂 首用辛凉 暑入阳明 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清暑泄热,或兼益气生津 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继用甘寒 暑伤津气 身热,心烦,尿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 再用酸泄 暑伤心肾 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泻心火,滋肾水“泻南补北” 连梅汤 再用酸敛 津气欲脱 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 补敛津气,扶正固脱 生脉散













































第十一章湿温

一、概念: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以湿热郁遏卫气分为主--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二、特点:

1、四季皆发,多发于长夏

2、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变化少,病程较长

4、易阻滞气机,热伤阴津的两重性

三、辨湿热的轻重

湿重于热:身热不扬,汗少而黏;面色淡黄,困顿寡欲;头重身重如裹,难以转侧;胸闷脘痞,气塞滞胀;口淡多涎,口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稀会水泻,小便混浊;舌腻白多黄少,脉濡缓(相对濡数而言)。

热重于湿:身热夜甚,汗出而臭;面垢微红,烦躁不安;头胀痛或掣痛;胸腹灼痛胀满,常兼瘀痛;口秽喷人,口苦口渴欲饮,渴喜冷饮,饮后不舒;大便硬或便秘,或下利溏垢,少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四、辨证治疗原则:治则――祛湿清热;治禁:禁汗、下、滋腻

湿温初起三禁:

a禁用辛温发汗;由于湿温初起,多头痛,恶寒,口不渴,身重疼痛,易误认作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法。湿热之邪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多蒙蔽清窍,出现神昏耳聋,被湿邪雍滞之症。

b禁苦寒攻下;湿温若见胸闷,脘痞,易误以为内有积滞而过早用苦寒攻下而损伤脾胃之阳气,出现洞泄难止。

c禁滋养阴液;若见午后热蒸,易误以为是阴虚之症,而用滋阴养液,致使湿邪滞着不化,迁延难愈。

五、证型证治

(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恶寒,少汗或无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解表祛邪,淡渗利湿;清热利湿-藿朴夏苓汤(用于湿邪表郁,表湿明显者)、三仁汤(用于湿中蕴热者)

藿朴夏苓汤药物共同药物三仁汤药物

藿香、淡香鼓(解表化湿)

杏仁------开上

白蔻仁、厚朴、姜半夏-----宣中

生苡仁-----宣中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滑石、白通草、竹叶(清热)------渗下

2、邪阻膜原: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寒热往来,继则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苔白厚浊腻,脉不浮不沉而数。--疏利透达膜原湿浊-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

3、湿困中焦: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浑浊,舌苔白腻,脉濡缓。--芳香化浊,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苔垢腻。--宣通气机,清化湿浊-宣清导浊汤

5、湿浊上蒙,泌别失职:身热不扬,热蒸头胀,身重疼痛,恶心呕吐,神志昏迷,小便不通,渴不欲饮或不渴,舌苔白腻,脉濡。--先予芳香开窍-苏合香丸,继进淡渗利湿-茯苓皮汤

(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身热,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欲多饮,心中烦闷,胸脘痞闷,呕恶,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症状灵活运用可能出多选题)--辛开苦降,清热燥湿-王氏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湿热蕴毒:身热,口渴,胸闷脘痞腹胀,身痛,倦怠,咽喉肿痛,或吐泻频作,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解毒利咽-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昼轻夜重,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清热化湿,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至宝丹

(三)热重于湿:壮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腕痞身重,苔黄腻,脉滑数。--清泄阳明胃热,兼化太阴脾湿-白虎加苍术汤

(四)化燥入血: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质绛而干--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五)湿从寒化: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泻,食少无味,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温运脾阳,燥湿理气-四加减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

(六)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腻,舌淡,脉细缓。或甚则形寒肢冷,倦怠神疲,面目、四肢浮肿,心悸,头晕,小便不利,或咳喘气急,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淡白或青紫,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结代。--补气扶阳,运脾逐湿-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2、余邪未净:身热已退,腕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轻清芳化,涤除余邪-薛氏五叶芦根汤

章末总结:

简答

1、湿温病的特点有哪些?四季皆发,多发于长夏;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起病滞缓,传变较慢,变化少,病程较长;易阻滞气机,热伤阴津的两重性。

2、藿朴夏苓汤证和三仁汤证证治异同?(见上)

3、湿热并重中湿热困阻中焦证的症理法方药?(见上)

4、以白虎加苍术汤举例说明异病同治?

在湿温病中的热重于湿证可见壮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腕痞身重,苔黄腻,脉滑数。可用白虎加苍术汤来清泄阳明胃热,兼化太阴脾湿。

在暑温病中的暑湿困阻中焦可见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小便短少,胸腔痞闷,身重,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可用白虎加苍术汤清热化湿。

论述题

1、什么是“湿温三禁”?为什么?

“湿温三禁”是指:即在湿温初起阶段湿重于热,湿遏卫气时禁汗、下、滋腻。

吴鞠通:“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a禁用辛温发汗;由于湿温初起,多头痛,恶寒,口不渴,身重疼痛,易误认作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法。湿热之邪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多蒙蔽清窍,出现神昏耳聋,被湿邪雍滞之症。

b禁苦寒攻下;湿温若见胸闷,脘痞,易误以为内有积滞而过早用苦寒攻下而损伤脾胃之阳气,出现洞泄难止。

c禁滋养阴液;若见午后热蒸,易误以为是阴虚之症,而用滋阴养液,致使湿邪滞着不化,迁延难愈。

第十二章伏暑

一、概念:伏暑是秋冬季节感受暑湿或暑热病邪所引起的【发病初起即有气分或营分里热见症】的一种急性热病

二、特点:

1、属于湿热性质的伏邪温病

2、起病必见表里同病(新感引动伏邪)

3、初起似感冒(发热恶寒,继而寒热如虐,而后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褚症稍减,但胸腹灼热始终不除,大便溏而不爽)

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4、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月(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

三、治疗原则:

首辨暑与湿之孰多孰少,次辨暑湿病邪郁发部位,再辨气血阴阳状态

治则:早期以清泄里热为主,随后辨证论治

四、辨证论治

(一)伏暑初发:

1卫气同病:头痛,周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解表透邪,清暑化湿-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杏仁、滑石方(燥凉)、黄连香薷饮(燥热)

2卫营同病: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烦不寐,舌绛少苔,脉浮细而数。--辛凉解表,清营泄热-银翘散+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二)气分证治:

1郁阻少阳:寒热如虐,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夜尤剧,天明得汗,褚症稍减,但胸腹灼热始终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清泄少阳,分消湿热-蒿芩清胆汤

2暑湿挟滞,阻结肠道: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导滞通下,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

3热结阴伤:高热不退,灼热无汗,口渴冷饮,心烦燥扰,小便短少不利,舌红苔黄燥苍老,脉细数。--清热泄火,滋阴生津-冬地三黄汤

(三)营血分证治:

1热入心营,下移小肠:清心凉营,清泄火腑-导赤清心汤

2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凉血化瘀,开窍通络-犀地清络饮

3热瘀气脱:凉血他瘀,益气养阴固脱-犀角地黄汤

(四)肾气亏损,固摄失职: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泉丸

章末总结:

吴鞠通评论伏暑,暑温兼证及湿热:伏暑,暑温,湿热,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伤寒少阳证与湿热少阳证鉴别?

伤寒少阳证 湿热少阳证 病因 风寒入里化热 湿热 病位 足少阳胆经 手足并病(三焦、胆腑) 病机 胆腑上炎,枢机不利 胆火上炎,气郁湿阻 治法 和解少阳,疏郁泻热 清泻少阳胆火,分消三焦湿热 方药 柴胡汤(里实证:大柴胡汤;里虚证: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伤寒下法和温病下法区别?(伤寒下法和温病下法区别其实是湿热积滞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区别)

湿热积滞证 阳明腑实证 病机 湿热与积滞交结于胃肠 邪热在里劫烁津液形成燥屎,阻于肠道 治法 下之宜轻,大便溏为邪未尽,可再下 下之宜猛,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秋燥(温燥)

一、概念:秋燥是发于秋季的因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初起以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二、特点:(清代喻嘉言首创了秋燥病名)

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证

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肠胃;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并重

辨证论治

(一)邪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咯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二)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发热,口渴,咽痛,目赤,齿龈肿胀疼痛,耳呜,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清宣上焦气分燥热-翘荷汤

2燥热伤肺: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咯痰带血,气逆而喘,胸闷胁痛,咽喉干燥,鼻燥,齿燥,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数。--清肺润燥养阴-清燥救肺汤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初起发热,咽痒,干咳,继则咳粘痰而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疼痛,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清热止血,润肺清肠-阿胶黄芩汤

4肺燥肠闭:咳嗽不爽而痰多,大便秘结,胸闷腹胀,舌苔腻而干,脉滑。--肃肺化痰,润肠通便-五仁橘皮汤

5腑实阴伤:便秘,腹胀,口干唇燥,潮热,或见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滋阴润燥,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

6肺胃阴伤: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止,口干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甘寒滋润,清养肺胃-沙参麦冬汤,津伤甚者合以五汁饮

(三)气营(血)两燔:身热夜甚,气逆咳喘,心烦,口渴,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气营(血)两清-加减玉女煎

(四)燥伤真阴:滋养肝肾,潜镇虚风-三甲复脉汤、小复脉汤

章末总结

简答

1、秋燥中燥热伤肺与风温邪热壅肺证证治异同?

燥热伤肺 邪热壅肺 证候表现 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咯痰带血,气逆而喘,胸闷胁痛,咽喉干燥,鼻燥,齿燥,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数。 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病机 燥热伤肺 邪热壅肺 治法 清肺润燥养阴 清热宣肺平喘 方剂 清燥救肺汤 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2、鉴别沙参麦冬汤与加减复脉汤

适应证 适应症 作用功效 方药组成 沙参麦冬汤 肺胃阴伤证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止,口干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 加减复脉汤 肝肾阴伤证 低热稽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口燥,唇裂齿黑,神倦欲眠,耳聋,舌质干绛甚或紫晦,脉虚大或迟缓结代 滋养阴液 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论述

1、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上燥治气”,乃是燥邪上受,首犯肺卫,肺主气,肺津为燥邪所伤,则肺气宣降失司,治宜辛凉甘润以宣肺透邪,治燥保肺。

“中燥增液”,则指燥热病邪由上焦而至中焦,损伤肺胃津液,治当甘凉濡润,以复其津。

“下燥治血”,为燥热损伤下焦肝肾阴血者,治用甘咸柔润,以补肾填精,故“治血”之意实指滋补肾阴。

献花(0)
+1
(本文系参甘为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