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米粉始长沙

 人生如茶65cab 2020-04-26

米粉形态

米粉也别称米线、米面、河粉、粿条、粄条等,凡是用稻米制成的丝状、条状、带状食物,无论是干的还是湿的,都算米粉。

米粉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扁粉,是米浆蒸制成片再切条,比如长沙米粉、广东河粉粿条、越南米粉等各类扁粉。

一种是圆粉,是湿团压榨成丝,比如云南米线、江西米粉、广西米粉、台湾米线、东莞米粉、贵阳米粉、绵阳米粉、常德米粉、邵阳米粉、湘西米粉等各类圆粉、线粉。

常德米粉

起源传说

相传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这个说法来自于2000年3月20日《桂林晚报》副刊中的《桂林米粉起源探秘》,作者看到桂林米粉制作和北方饸饹面方式差不多,都是湿团挤压成条,得出这个结论,影响甚远。

这说法有些漏洞。第一,秦朝还没有面条,第二,秦朝可能还没吃上麦子,第三,秦朝可能没有石磨,第四,入桂秦军多楚人,第五,无任何史料或文物佐证。

秦军思乡传说实属信口开河,凭空杜撰想当然而已。

千古猜测

北宋初年《太平御览·饮食部》记载了这么一个字典条目:鎍(左米右索,以下同),《通俗文》曰:煮米鎍。《食经》曰:作煸法,近水则涩。

南宋杂文家高似孙看到这个字就备注写:江西有所谓米缆岂此类也。

这说明宋朝已经广泛见到圆米粉,当时叫米缆,后来学者们据此猜测米粉始于东汉,即《通俗文》成书年代。

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有套著作《北堂书钞》说:《通俗文》云煮米为鎍,勿令过熟。《食经》云作粥糄鎍法:取蒸米一升合,捐沸汤里,勿令过,着新箩内也。

这样看来,《太平御览》对于鎍这个条目,引用《通俗文》时疏漏了一个重要注释。并且还搞错一个字引起歧义,糄不是方法,按上下文应该是介于粥和鎍之间的食物。

把米倒在开水煮,水不要放多了,再用个箩筐去蒸煮过的米。这不就是长沙的撩水饭吗?

鎍不是米粉,是蒸饭。

最早文献

最早为东汉《通俗文》。原书早已亡佚,收录于北宋《太平御览》的部分章节可以看到:米皮。

米皮切成条就是湿扁粉。这应该是古书最早关于米粉的记述。

(禾會)这个已经消失的汉字是米粉。

古方技法

根据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分别有圆粉、扁粉制法和吃法。

圆粉——粉饼法: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钻作六七小孔,仅容粗麻线。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开四五孔,仅容韭叶。取新帛细紬两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凿去中央,缀角着紬。以钻钻之,密缀勿令漏粉。用讫,洗,举,得二十年用。裹盛溲粉,敛四角,临沸汤上搦出,熟煮。臛浇。若着酪中及胡麻饮中者,真类玉色,稹稹着牙,与好面不殊。一名「搦饼」。着酪中者,直用白汤溲之,不须肉汁。

释文:割掉牛角尖钻六七孔,如果要做面条那样,就再割个牛角开四五孔,各绑上开孔绸布,每次用完洗干净挂起来可以用20年。用时牛角倒入米浆挤条到开水里煮熟,浇肉汤或者淋芝麻酱,或拌奶酪都行,细腻黏软,和上好的面条差不多质感。

扁粉——豚皮饼法:一名「拨饼」。汤溲粉,令如薄粥。大铛中煮汤;以小杓子挹粉着铜钵内,顿钵着沸汤中,以指急旋钵,令粉悉着钵中四畔。饼既成,仍挹钵倾饼着汤中,煮熟。令漉出,着冷水中。酷似豚皮。臛浇、麻酪任意,滑而且美。

释文:先把米加水磨成浆好像稀饭,用大锅烧开水,用小瓢子舀米浆倒入铜盘放在开水上,用手指拨铜盘旋转让米浆平坦摊满铜盘,烫出粉皮后,把粉皮揭下来倒开水里煮熟捞出,放进冷水,好像猪皮。浇肉汤或芝麻酱、奶酪随意,滑润美味。

考古发现

长沙阿弥岭出土西汉米粉作坊文物。

通过探究湖南省博物馆考古论文,以及考察湖南省博物馆展示的藏品,就会在茫茫古迹中看到一组特别的滑石模型。

1974年,长沙阿弥岭发掘出一座有点奇怪的汉墓,编号为M7,后来的湖南省博馆长熊传薪在此墓论文中写到:这是长沙周边常见的西汉晚期器物,它们独特在于,身上刻有器物名称,或能对于研究长沙西汉的历史有所帮助。名称分别是:仓、井、灶、鼎、釜、甑、磨,另外有铁刀和陶罐陶壶。  

仓——储米

井——引水

磨——磨浆

灶——生火

釜——烧水

鼎——熬汤

甑——蒸粉

刀——切粉

这些器物组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长沙石磨米粉(扁粉)生产作坊。也只有米粉作坊才需要把这些器物同时安排在一起。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米粉作坊证据。

长沙米粉简史

2200年前,西汉,考古发现证实长沙已经出现石磨米粉作坊。

根据《齐民要术》的米粉配肉汁吃法,以及《楚辞》对长沙本地食物的描述,当时的米粉是“煨码”汤粉,如:牛肉粉、羊肉粉、鸡肉粉、鹅肉粉、乌龟粉、甲鱼粉、猪肉粉。豆豉熬汤提鲜上色已是重要技法,加入多种肉酱调味也有可能。

600年前,明朝,政府开始提倡食用猪肉,煨码猪肉粉成为长沙米粉的基本款,和今天口味类似。

500年前,明朝,辣椒已经在湖南推广种植,但是辣椒从来没有进入长沙米粉的基本味型,当时或已开始流行加入剁辣椒和干辣椒开味。

300年前,清朝,长沙酱园兴盛,米粉的重要伴侣“柒醋”出现,老饕可以吃完粉加点醋喝汤。

150年前,清朝,湘军把控军政富可敌国,将苏浙闽粤名师囊括长沙精研食艺始兴湘菜系,在苏派红汤面基础上开创长沙面条流派,调鲜码味技艺独树一帜,由面及粉,长沙米粉出品体系逐渐定型。

100年前,民国,长沙市面出现专业米粉店,也开始出现味精,汤鲜码润、原汁原味延续至今。

40年前至今,改革开放。随着城市巨大发展,传统大型专业粉店面馆因为成本高企逐渐被淘汰,繁复手艺逐渐湮灭,新兴个体摊点大规模兴起,品种趋于轻快简略,粉面商业格局蔓延到今日。

食谱概述

长沙米粉西汉开始出现,用野生动物食材做肉汁浇盖,到明朝普遍食用猪肉汤粉,民国时期湘菜鼎盛,粉面款式随之花团锦簇,近二十年商业竞争,传统技艺逐渐凋零,今日易裕和继往开来,所列粉码尽心还原古早并与时俱进,概有四十款呈现。

码子有三类:煨码、蒸码、炒码。传统湘菜源远流长,其特点是:原汁原味浓淡分明,技法多样尤重煨㸆。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煨码,是传统湘菜灵魂所在。蒸码为长沙家常菜小钵精华。炒码是小锅小炒一点一炒,是民间湘菜在粉面之缩略版。

◆ 肉丝:猪前腿肉切丝文火煨制。

◆ 酸辣:梅菜、笋丝、辣椒加高汤文火煨制。

◆ 杂酱:猪五花肉末、酱料、香料炒后再文火煨制。

◆ 酱汁:猪前腿肉方块、香料、酱油文火煨制。

◆ 牛肉:牛肉切寸片加香料文火煨制。

  (以上称五大油码技艺,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椒脆:传统码,榨菜、肉末、香菇、干辣椒煨制。

◆ 冬菇:上等干香菇高汤煨制,再加入白菜心。

◆ 雪菜:雪里蕻、肉末、辣椒加高汤煨制。

◆ 卤子:传统码,蛋皮、笋片、木耳、肉片煨制。

◆ 牛杂:牛肚牛肠等切寸片加香料和辣椒煨制。

◆ 墨鱼:墨鱼、五花肉加胡椒煨制。

◆ 鸡火:民国著名码子,鸡丝、火腿丝、笋丝煨制。

◆ 猪脚:猪脚、香料、酱油红烧煨制。

◆ 三鲜:传统码,鱿鱼片、肚片、肉片、香菇煨制。

◆ 寒菌:传统高端码,湖南特产名品寒菌高汤煨制。

◆ 虾仁:传统高端码,嫩虾仁粒加香菇先炒再煨制。

◆ 大什锦:传统码,大海碗加量三鲜码再加大煎蛋。

◆ 肉饼蒸蛋:猪肉馅打上一个蛋后蒸制。

◆ 酸菜蒸肉:猪五花肉、梅干菜、干辣椒蒸制。

◆ 豉椒排骨:猪肋排、浏阳豆豉、干辣椒蒸制。

◆ ……

其他炒码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