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走向自由的路上,洒满了追求者的斑斑血迹——读曼殊小说《碎簪记》

 昵称16627923 2020-04-26


李蔚

1916年秋,曼殊杭州西湖,住秋社。向杨沧白写信,感叹:“湖上佳话正多,奈无文士耳。”

其实,他所感叹的、惜“无文士”描述的“湖上佳话”,很快就由他自己写成了小说。这就是他1916年10月至11月发表在陈独秀所编《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三、四期上的《碎簪记》。其中,“密发虚鬟,亭亭玉立”的女主人公,尤其得到了细致地刻画,使“斯人小影”活现于读者面前。

                                               《新青年》杂志封面

故事是单纯而动人的:

庄湜(shí食)与曼殊同游西湖。一日,庄湜策马外出,有女来访,曼殊不识其为何人。又一日,曼殊应邀赴江头观潮,迄还,已黄昏掌灯时分,不见庄湜。沿堤寻至断桥,见庄湜临风独盼,而不知何为。是日半夜,曼殊忽醒,庄湜榻空无人,即出楼头寻觅,又只见庄湜枯立栏前。此后连日天晴湖静,曼殊但凡出游,必强庄湜同行。一日,庄湜忽问曼殊:“吾骑马出游之日,曾有老人觅我否?”曼殊曰:“彼日觅者,非老人,乃一女郎。”庄湜大出意外,愕然视曼殊良久。原来,他他担心的是叔父来游,却未曾料到会是他不愿相见的女子。

秋老冬初,庄湜束装归去。他日,更有一女郎来访庄湜,不遇,惘惘乘轩去。半月,曼殊。此时庄湜已因热症突发,而住法国医院。曼殊探视,医者谓其精神受刺激颇重,嘱曼殊不必与谈往事。

少间,一女郎至,庄湜要求曼殊陪见。此女郎即湖上访庄湜不遇之第一人,名杜灵芳,原与相爱有日。前者,庄湜曾游京师,正值袁世凯欲帝之日。某要人劝进,要他联名,遭到拒绝,即被羁押。其友杜灵运为某院秘书,鼎立相救,事后弃职。灵芳灵运之妹,曾随乃兄游学罗马四年,兄妹二人名声俱佳。灵运作冰,庄湜感篆于心,欲与其妹结褵(离lí).但庄湜由其叔婶监护,乃叔认为自由恋爱为蛮夷之风,不之许。此次医院相见,为二人相见之首次,灵芳拔玉簪授曰:“天不从人愿者,碎之可尔。”

庄湜婶母之甥女名莲佩,婶以她许庄湜,即是湖上往访庄湜之第二女子。莲佩幼工刺绣,兼通经史,曾从苏格兰老师学习外文五年有半,于英法文学,俱能道其精义;丽绝人寰,且又热爱祖国。奈庄湜与其无缘,每相晤面,但莞尔示敬而已。

在湖上,庄湜曾接其叔来信,谓灵芳受聘于姓,亲迎有日。庄湜大受刺激,夜不成寐,食不下咽。当时精神失常,回后即住进了医院。此次庄湜灵芳在医院相见,庄湜方知乃叔谎言,俩人误会消除。

数日后,叔婶携庄湜居于江湾之别业。为了加强了解,亦令莲佩前来同住。莲佩手制百叶水晶糕,以饷庄湜曼殊;又往诸肆购物以赠。在博物院剧场观泰西歌剧时,为之翻译。奈庄湜心在灵芳,不为所动。莲佩绝望,在卧室以小刀自断其喉,香消玉殒。

此前,灵芳曾往别业看望庄湜,适不在,其叔乃为明确表态。灵芳不胜其凄,请叔碎簪以践前言,而后以信达:“但愿订婚姻于再世,尽燕婉于来生”,亦自缢死。

庄湜几受刺激,病势加重,精神恍惚,含恨而殁。出葬之日,来相送者,仅其远亲一人,同学一人。

陈独秀在这篇小说的《后序》中写道:

      余恒觉人世间,凡一事发生,无论善恶,必有其发生之理由;况为数见

不鲜之事,其理由必更充足。无论善恶,均不当谓其不应该发生也。食色性

也,况夫终身配偶,笃爱之情耶?人类未出黑暗野蛮时代,个人意志之自由,

压迫于社会恶习者又何仅此?而此则其最痛切者。……

陈独秀不愧是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小说的核心问题,并进而扩展之,对社会恶习压迫个人意志自由问题作了富有战斗力的分析。袁世凯虽然在人民的痛骂声中忧愤死去,但是反动势力依然存在,社会恶习依然存在,革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争取自由、争取个性解放仍将是一个艰巨长期而广泛的斗争过程。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十分抓人。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灵芳这位他心目中的标准女子。首先,那出场就不同凡俗:她至西湖访庄湜

    此日天气阴晦,欲雨不雨,故(西湖)无游人;仅有二三采菱

之舟,出没湖中。余忽见杨缕毵毵之下,碧水红莲之间,有舟

徐徐而至。更视舟中,乃一淡装女郎;心谓此女游兴不浅,何

以独无伴侣?移时,舟停于石步,此女风致,果如仙人也。

至旅邸之门,以吾名字叩阍者。阍者肃之登楼。余正骇异,

女已至吾前,盈盈为礼,然后赧然言曰:“先生幸恕唐突。闻

先生偕庄君同来,然欤?”

余漫应曰:“然。”

        女曰;“妾为庄君旧友,特来奉访。敬问先生,庄君今在

否?”

        余曰:“晨朝策马自去,或至灵隐天竺间,日暮归来,

亦未可定。君有何事?吾可代达也。”

        尔时,女若有所思,已而复启余曰:“妾姓,名灵芳

住湖边旅舍第六号室。敬乞传语庄君,明日上午惠过一谈。但

有渎清神,良用歉仄耳。”

        余曰:“敬闻命矣。”

    女复含赧谢余,打桨而去。

不写女子的装饰相貌,只写她是独来,而且淡妆,突然出现在碧水红莲之间,出现在那没有游人、仅见二三采菱之舟的寂静湖面上。由于这特别环境的衬托,和气氛的渲染,调动了读者的想象,那纯洁女子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生动具体地站在读者面前。接着,写她的盈盈为礼,使读者又如见其美好的仪态。而语言的彬彬有礼,婉转温和,更使形象得到了丰满。作者“心谓此女游兴不浅,何以独无伴侣?”的心理独白,巧妙地穿插在女郎出现于湖面和舟停于石岸两个画面之间,既使剪接显得自然,又强化了环境的气氛,颇显匠心。

灵芳往见庄湜的情节,也描绘得颇为成功。这是他俩的第一次、也是生平的唯一会晤:

少间,女郎已至,驻足室外。庄湜略起,肃之入。余鞠躬

与之为礼。庄湜肃然言曰:“吾心慕君,为日非浅。今日始亲

芳范,幸何如也!”

此际女郎双颊为酡(tuo驼,脸红) ,羞赧不知所对。庄湜复曰:

“在座者,即吾至友曼殊君,性至仁爱,幸勿以礼防为隔也。”

        女始低声应曰:“知之。”

        庄湜曰:“吾无时不神驰左右。无如事多乖忤,前此累次

不愿见君者,实不得已。未审令兄亦尝有书传达此意否?”

        女复应曰:“知之。”

        庄湜曰:“余游西湖之日,接叔父书,谓闻人言,君受骋

姓,亲迎有日,然欤?”

        女容色惨沮,而颤声答曰:“非也。”

        庄湜继曰:“如此事果确者,君将何以……”

        语未毕,女截断言曰:“碧海青天,矢死不易吾初心也!”

    庄湜心为摧折,不复言者久之。

        女忽问曰:“妾中秋侍家母之钱塘观潮,令叔亦知之耶?”

        庄湜曰:“或知之也。”

        女曰:“妾湖上访君未遇,令叔亦知之耶?”

        庄湜曰:“惟吾与曼殊君知之耳。”

        女曰:“令叔今去通州,何日归耶?”

        庄湜曰:“不知。”

        女郎至此,欲问而止者再。已而嗫嚅问曰:“君与莲佩女士曾见面否?与妾同乡同塾,其人柔淑堪嘉也。”

庄湜曰:“吾居青岛时,曾三次见之,均吾婶绍介。”

        女曰:“君偕曼殊君游湖所在,是彼告我者。彼今亦在武林,未与湖上相遇耶?”

        ……

        这次会面是灵芳约定的。但是,到了医院,她却“驻足室外”,听肃始入,

显得稳重。两人见面时,庄湜的开场白,单刀直入,感情外露,灵芳乍听,一

下红了脸,不知所对。接下去的两答“知之”,表现心灵纯洁,耿洁如玉,纤

尘俱无,与前面见庄湜好友曼殊时的落落大方,成一对比。受聘结褵的说法,

突如其来,又使她不能忍受于须臾;她不由自主地,不顾失礼与否,直接插话

进去,斩钢截铁地表白了心迹,以至连必要的掩饰之词,也置诸脑后:庄湜

的问题太重要了,仓促无备之下,不容她有丝毫含糊;而在当时,她也的确来

不及寻找恰当的符合自己身份的含蓄的措辞,故有是语。灵芳来此,本意在摸

庄湜对自己及莲佩的态度,但又无法说出口,沈吟颇久。所谓“观潮”、“通

州”等,都是当时情况下的搪塞之词。她一边顺口说着这些无关紧要、可有可

无、不着边际的话,一边在盘算着对这个极其敏感的问题,该怎么发问。想来

想去,不得所以,最后无可奈何,只好心非所愿、不得不如此地索性直接提出。

而在发出这样的问话时,她没有忘记同时声明莲佩与她“同乡同塾” ,而且言

不由衷地推崇莲佩为人“柔淑堪嘉”,是一位自己熟悉的美好佳人,藉以掩饰

她发问的真正意图,真是心细如丝,细微得体。

      和灵芳性格绝然不同的是莲佩。她性格外向,大胆泼辣,绝不羞羞答答,

绝不掩饰自己的意图。她注目庄湜,含娇含笑,并且直接问他:“湖上遇灵芳

姊耶?”庄湜告她:“彼时适外出,故未遇之。”她进一步追问:“然则至今

亦与未之见面耶?”看到庄湜一言不发,即凝视庄湜,目中之意,似曰:“你

灵芳的秘密往来,我一一知道。”她打扮入时,身着西装,上身为雪白毛线

所织,束桃红领带,着墨绿色丝绒短裙,黑长袜,所穿鞋亦十八世纪流行样式,

玄色天鹅绒所制,尖处结桃红缎带;不冠,虚鬟其发,耳饰钻石。她在市场购

物,也极开放,大方,除了自己所用之物俱购自西肆外,并购泰西银管四支、

观剧之望远镜两副,分赠庄湜及其友曼殊。剧场以外语演出,她一一翻译,口

若悬河,声音洪亮、清朗,无异剧中演员。

        其他,如庄湜叔父,报馆编辑,均能以寥寥数语,而极写其个人特征,令

人读后不忘。而庄湜曼殊商量如何处置这一爱情上的难题时,彼此推心置腹,

洋溢着少年朋友之间融洽和谐的特有气氛,无异于使人重温了童年的梦,感到

甜蜜。亲切,味道醇厚隽永。

(录自拙作《苏曼殊评传》418-4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原题:《一一四、〈碎簪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