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与魏晋文学——浅谈《蒿里行》

 黑龙江波涛 2020-04-26

东汉末年三分国,兵火连年不休,这首热血的歌词又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王朝到了汉灵帝,汉献帝时期,已经是岌岌可危。王朝腐朽,人民不安,社会动荡;自古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果真出了一位奸雄,他就是曹操。世人说曹操是白脸的奸雄,但我却不如此认为,我反而认为他是一名有着博大胸襟,兼怀天下的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当时的东汉政权处于极度衰弱的局面,朝廷的政治势力大约划为三个部分:宦官把持朝政,贵族外戚入政,士大夫监政,曹操在被举孝廉入仕后,入洛阳为官,'孟德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三国演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五色棒,'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三国志·曹瞒传》),曹操先颁布法令,并杖杀受宠于灵帝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至此以后,洛阳社会得到安宁,'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得罪权贵后,权贵碍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明升暗降,让曹操离开了洛阳,到顿丘(今河南清丰)任县令。后曹操出任议郎,典军校尉等职,因朝廷腐败,东汉内廷混乱,为官不久,便赋闲隐居。年轻的曹操是治国能臣,不论从处理内政的手段,打压不正之风上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限于东汉末年,吏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世人将曹操的狂放作风同他的家族势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曹操不为时人所重视,但唯有桥玄见说:'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玄见太祖曰:'吾见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世说新语·识鉴》注引《魏书》)。曹操将桥玄比作知己,以至在桥玄去世后,曹操为桥玄做吊文道:'士死知己,怀此无忘'(《祀故太尉桥玄文》)。

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典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军事理论上注释《孙子》十三篇,开创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详细注译,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的兵法和行军策略(《孙子略解》),并结合战争和经历汇成《兵书接要》,(《隋志》著录为十卷,注'魏武帝撰,梁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又有《兵书要论》七卷,亡。)在相继消灭袁绍,吕布,刘表等各地军阀势力,讨匈奴,征乌桓,平凉州,一统北方。自此,曹魏政权得以稳定,后方再无战事。早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出现'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情况。曹操推广屯田制,使得民生得到极大的恢复,'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王夫之对其评论道:'谋国者不可不省也'(《读通鉴论——卷十 三国》)。曹操改良选拔人才的制度,提出'唯才是举',不重视虚妄的名誉,'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选拔人才上不再只根据仁义孝悌,道德品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但军事和内政上的卓越成就并不能掩盖他的文学造诣,曹操开创建安文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性人物。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始祖'(《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武的严刑峻法是曹操所制定,曹操重视法度,强调律令,古今公认。傅玄说:' 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晋书·傅玄传》)。刘勰也说:'魏之初霸,术兼名法'(《文心雕龙·论说》)。法令本身归于儒学的范围,儒家的的思想也并不排斥法制的作用,西汉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举贤良对策》)。西汉时期就认为德是思想之源,并认为'德'的教化应该大于'刑'的教化,但由于东汉后期儒学势力的衰弱,本身受到儒学影响的曹操不得不更加重视法制,对待儒学思想的态度较西汉时期便有所不同。曹操认为:'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以高柔为理曹掾令》)。在太平时期重视'礼'的教化,乱世之中重视'法'的教化,这和曹操早期以法为官是密不可分的,曹操在后来的为政思想上更是推崇'立法并举,尚礼重法。'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上马横槊,下马吟诗。奉迎汉帝,使贤能之士闻风而至。许都更是成为天下才子和读书人的聚集之地,'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后汉书·祢衡传》)。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更是消灭大部分军阀势力,结束大范围群雄分割的局面,'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荀彧说:'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三国志·荀彧传》),这指明了曹操在军事和文学上的成就。曹操推动魏晋文学,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文学贡献,更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文人,例如'邺下文人集团',更开创了'建安文学',形成了该时期特有的'建安风骨'。在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的时代,儒学的衰弱使得儒家思想不再成为人们评判行为的道德尺度,更多的人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此时的文学发展相对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人们多元化的思想和不同的文学类别为建安文学提供了发展条件。人们可以通过文学这个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抒发个人的情感。政局的混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出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蒿里行》),曹操酷爱文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志·武帝纪策一》)注引《魏书》)。这时的文学从言'集志'变成言'己志',在文学情感上同情 '人民疾苦,百姓流离',文学题材也多了百姓疾苦生活的写照。钟嵘评述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诗品》)

古代的政治家上可与君王讨论天下时局,下可和好友谈事论文,所以说卓越的政治家一定有好的文学造诣,但拥有深厚文学造诣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千百年来,能够将政治和文学包容并蓄,并且合而为一的人却少之又少,但曹老板绝对是其中的一个。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以董卓为首的乱臣贼子挟持天子以制诸侯。诸侯肯定不愿意被他管制,于是组成了抗董大军,其中有一心报国的曹老板,也有只顾自身利益的袁术等人。当他看见十八路诸侯组成的大军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时候,发现自己入错团队,不禁开始感慨,在此他写下《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的题目中有'蒿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后来颜师古对此注释的时候,理解为:'蒿里,死人里',就是埋死人的地方。后来陶潜也用到这个词,没错,就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彭泽县令。他在《祭程氏妹文》中写道:'死如有知,相见蒿里。在坟墓里面走路,想想都毛骨悚然,那曹操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题目,而不用其他题目。这一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联,连年征战,尸骨无数,有的时候是一人一坟,死的人多了就是一坟多人,到了最后,死的人民军士更多,就随便拉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埋下。到处都是坟地死尸,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社会。曹操选用题目的时候就很好地表现了社会影响下的人民和军士的状况。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关东'里的关就是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灵宝西南。关东这个地界很不一般,有老子在此化胡为佛,战国时期就有燕国在此设郡。我们知道燕国出了一个侠士,叫做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世的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少热血的男儿,面对董卓的残暴行径,他们选择出兵抵抗。曹操也是这样的人,他行刺董卓失败以后,以奉天子诏书出兵讨伐董卓。加入十八路诸侯盟军,看到周围和他年龄相仿的诸侯,都正值壮年。他暗自夸赞,终于遇到有志之士,能够在一起聚盟举兵,共讨董卓。有这样的心情是很能理解的,当你失败之后,突然出现几个人说:我要和你一起共创天下。我想,是个正常人都会兴奋不已,以为找到了伯乐,这是热血男儿的通病。'

有了会盟,首先要定下会盟的地点,'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盟津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史记》记载:'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乃心'中的心就是上文的义士之心,有热血杀敌之心。按常理来说,会盟在河南,怎么一下子讲到咸阳,我们都知道,咸阳是在现在的陕西,古时是秦朝的都城。当时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诗人借用'咸阳'来代替'长安',曹操在此刻是一个有报国之志的将领,内心的想法一定是如何救出天子。开始入盟的曹操还是一个小白,还不知道这些人的水深水浅,以为每个人内心怀揣着的心思都和他一样,实则不然。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每路诸侯都是想借董卓的手来除掉其他诸侯,使自己的势力做大。所以你让我出兵,我不出兵,我让你出兵,你也不会出兵。曹操观察到了这个状况,所以他用了一个词'踌躇',虽然排列有序,但是犹豫不决,就像是天空上飞行大雁。

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是袁绍,袁绍四世三公,但其志向不小,时刻想做天下霸主,乱世英雄。后来,袁绍与公孙瓒发生战争,公孙瓒加固城墙。袁绍心想: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加固城墙,我就挖掘地道,最终把城墙挖穿,大军攻入,公孙瓒兵败自焚。曹老板一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感慨,明明当年还立誓杀敌,结果自己先打起来了。这一切都是源于权力和地位的诱惑。袁绍的野心还不仅于此,当时汉朝虽然危亡,但是未亡。袁绍已经按捺不住相当皇帝的想法,但碍于局势,所以想拥刘虞为王,便于操控,成为实际的皇帝,所以命人刻了玉玺。他的弟弟袁术和他哥哥一个样子,但更无耻,直接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受禅称帝,建号仲氏。这样没有才能的,但有野心的人注定会失败,在袁术的带领下,使得他的管辖领地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最终袁术也只落个呕血而死。曹老板的诗歌最早被称为诗史,用了短短了三句话,就写出了当时的局势和各诸侯的混战。这些借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的人,曹老板不仅看不上,还要对之加之笔伐。诗人对这样的阴谋给予了无情的揭露,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会盟到分离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这样的动乱直接导致国家的混战不休,曹老板看到的不是王朝的繁盛,而是一片白骨。长年的征战,连铠甲都没有晾晒的时间。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你以为饥荒是个什么情况,人吃人!人饿起来开始吃人,古代的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邻居交换孩子来吃,也称易子而食。百姓不是饿死,就是受战火的牵连而死,《董卓传》中记载:'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意思就是说两百里的地方没有剩下一个人。数以万计的人民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粮食,饲养家禽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结果千里的地方安静地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这是何等的凄凉悲惨,人们说此句夸张,但夸张地却很有水平,语言的夸张却不代表现实的夸张,只是景象过于悲惨,难以形容罢了。

我们刚才说到曹老板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思考的肯定是整个天下,所以他自己也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着雄心壮志的他,看到的王朝已经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他有济世安民的志向,看到此等景象一定是内心伤痛,目不忍睹。所以诗人感叹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肝肠欲裂。或许曹老板想到在战争中死去的长子和爱将,如果没有这许多的混战,他们还在和自己饮酒谈文。这句是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点,不仅怀有悲怆愤懑的情调,更是结合自身,想到那些无辜死亡的天下黎民,他的至亲。这种感情不能用文字完全表达,只能在言有尽意无穷的方法中戛然而止。

在艺术风格上,曹老板保持作诗的一贯作风,朴实而无华,用最平凡的文字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用最简单的文字表现出慷慨和悲凉。读这样的诗怎么能不让人伤感,诗中作为一位父亲,失去了最爱的长子,涕泗横流;作为有抱负的政治家,白白看着百姓死亡,而痛断肝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