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制笔师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26

     □ 方敬新

“这笔真好用!”2001年5月的一天上午,当著名书法家刘国泉老师拿起一学员的毛笔为其书写范字时,发现这支笔使、转、提、按很得心应手,便赞颂不已。他随即问这个学员:“这笔是哪里买的?”学员回答说:“含文堂笔莊。”

含文堂笔莊,发端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制笔史。民国时的掌门人、制笔名师赵含英是现任含文堂堂主杨友才的外祖父。12岁时,杨友才即跟随外祖父学制笔。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了个笔厂,自己当老板。他的笔不但具有湖笔尖、齐、圆、健的特点,而且有弹性好、软硬适中、经久耐用的长处。从小楷到碗口,从羊毫到狼毫,从短锋到长锋,从普通笔到特种笔,品种齐规格全,选料考究,制作精良。

但自主创业谈何容易?开业没多久,因资金周转不过来,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只好关门,亏了五千元。

1999年2月,杨友才从湘潭青山桥来株洲解放街,开设了含文堂笔莊。因为人生地不熟,他的笔在株洲知名度不高,一年多不但没赚钱,反而亏得更惨,一万多块钱打了水漂。请来的制笔师傅走了,他儿子原本是准备子承父业的,看到这情况也另谋生路了。

有人劝他改行,他笑笑,说:“今生今世我就吊死在做笔这棵树上了!”

他想,书法、国画,乃是我国的国粹。毛笔是传承这两大国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尽管毛笔的使用面狭窄了,但却永远不会消亡。他决定以质取胜,专做中高端客户。

文化名人聂鑫森、刘国泉、丁华成、冯磐石、龙斯元等大家在用过他的笔后皆赞不绝口。画家袁定赞画了一幅大富大贵的牡丹送给他,表示了对他制笔事业的美好祝愿。著名画家何浩中则送他一幅《济癫醉酒图》,似提醒他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报纸、电视台也纷纷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最后的制笔师”。

得到这许多书画名人和媒体的青睐,杨友才也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生意也有所起色。然而,因为他的笔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利润小。

他来株洲十多年,一直处于困顿潦倒的处境。一间7平米的房子,作坊是它,销售门面也是它;租来的住房不足10平米,宿舍是它,厨房也是它;一个鸡蛋炒韭菜,说是“十个菜”,中餐是它,晚餐也是它。

杨友才60多年如一日,为了他的笔,背驼了,手变形了,头白也白了,终于将笔做出了一点名气。

杨友才的毛笔,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权威认可,现在的问题是后继乏人,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