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舶博物馆(16)

 苏家酒窖 2020-04-26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船舶博物馆(16)

公元960年,后周的御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开封。当然,仅仅建立王朝并不足够,北宋之后又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赵匡胤画像

遗憾的是,北宋王朝虽然南征北战十多年相继使各方割据势力纳土归附,但北方及西北地区局面混乱,穷其国力仍无法控制;辽与西夏的阻遏,使得其与河西走廊处于完全隔绝中。整个宋代统治的300多年间,与西域的陆路交往严重受阻。综上所述,南北两宋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尤其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海上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

提到宋代的海上交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对航海事业起到重要作用的指南针。

指南针

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甚早,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原型是“司南”。司南是一种勺型的指南器具,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鬼谷子》中记载,郑国人去山中寻找玉石的时候,为了避免迷失方向必须要带上司南。但是稍有活动或者不平,司南指示方向的“勺子”就会滑脱,所以它并不能在活动的运载工具上应用。

司南

北宋时期曾公亮撰写《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能在车、船上应用的指南鱼,如果遇到大雾天气或者夜间赶路无法辨别方向时,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指南车或者指南鱼。

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梦溪笔谈》,书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对指南针的详细记载,书中还记述了装置磁针的4种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20世纪40年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以图解的方式形象而准确的诠释了4种装置方法,四种方法中缕悬法被沈括最为称赞,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

《萍洲可谈》书影

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南针在海船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12世纪初,中国最早使用了指南针导航。

《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这段话是北宋时期舟师利用天文导航并配合“海底取泥”的地文导航技术进行海上活动的记录。

《萍洲可谈》作者是朱彧,他的父亲朱服曾历任润州、莱州知府,徽宗即位后任庐州、广州知府。朱彧在书中记载的海船规模等,应该是根据其父亲任广州知府时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因此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同时根据朱服的履历来看,中国海船应用指南针应该是1103年以前的事情。



自北宋起,应用指南浮针导航的事例不断出现。宣和四年,徐兢随从路允迪出使高丽,宣和六年,徐兢撰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共四十卷。书中写道:“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指南针

其他的记载还有“海南……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则记载:“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相当于驾驶员或船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梦粱录》书影

如果说船舶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出海远航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那么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则减少了航行中的危险,鼓动人们征服海洋的野望。

南北两宋时期与外部世界的通过海上交通进行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另一类则是充满政治意味的使团互相派遣。

首先,我们来看两宋时期与各国的经济往来。




北宋时期,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相较于前代大大增加,矿冶、制瓷、丝织和造纸等手工业部门发展迅速,进步显著。






在宋代,浙江地区的丝织品名著天下,根据陆游的记述,亳州出轻纱,拿在手里若有若无,用来做衣服,淡淡的就像蒙上一层烟雾,可谓精妙绝伦;而瓷器的制造,无论是产量上或制作技术方面,与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北宋有五大名窑:定、汝、钧、哥、官窑,各具特色,五大名窑之外还有景德镇,以制青白瓷著名,建瓷窑几万座。江西吉安地区有吉州窑,同样名扬四海。

官窑瓷器

宋代的丝、瓷贸易,主要依靠的就是海上航运。在唐以前,中国同外国的贸易往来以丝绸为大宗,等到了宋代,陶瓷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当时出海的大型船舶中堆满了陶瓷,“大小相套,无少隙地”。中国盛产的精美陶瓷,由广州或泉州出发,经由南海而行销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乃至东非沿岸各港埠。

为了方便对商贸事务和往来船舶的管理,宋政府在主要的通商海港设立有市舶司、市舶务或市舶场等机构。


1

广州,971年设市舶司。

这是汉、唐以来南方的主要海港,侨居的外国人很多,宋时称为蕃坊。等到了南宋初年,广州仍然保持着最大航海贸易港的地位。


2

杭州,989年设市舶司。

它是中国唯一的建过都城的海港,北宋时是国家的南大门,直通汴京的大运河在此处与海相通,因此杭州扮演着国际贸易港和中转港的重要角色,其作用是船舶所载货物的进口征税,使节、贡物由外海转内河并向京城汴梁运送的中转。

南宋时,国都设在杭州,因此杭州港更带着浓厚的友好交往港的意味,以接待来访的各国使臣和舶商为主要作用。



杭州西湖

3

明州(今浙江宁波),999年设市舶司。

在建立市舶司之前曾先后由两浙市舶司、杭州市舶司管辖。




明州虽非都会,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接闽广,东望倭国,北通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盛。北宋末年起,为了避免辽东金人的骚扰,所有与倭国、高丽往来的船舶,都通过明州进出。







4

泉州,1087年设市舶司。

泉州位于闽东南海滨,扼晋江的入海口,既有江岸,又有海湾,利于靠泊,是交通南洋的门户,海舶往来之盛仅次于广州。南宋时获得大发展,到宋末元初时,泉州的重要性已经凌驾于广州之上。

泉州塔楼

5

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1088年设市舶司。

是北宋时北方的重要海口。由于山东半岛北面的登州、莱州太靠近辽国,因此在此处设市舶司。


6

秀州华亭县(今上海松江),1113年设市舶务。

此处市舶务经历了多次调整,最开始由执掌各路茶、盐管理的提举茶盐官担任领导职务,不久改由县老爷兼任,后来可能认为这样容易滋生贪污腐败,最终又改成设置专门领导职务,由专人任职。南宋绍兴二年,国家曾经将两浙市舶司改到此处,乾道二年又改回。



除了上述设有市舶司、务的港口之外,长江以北的通州、扬州、楚州、海州,长江江南的镇江、平江、越州、台州、福州、漳州、潮州、雷州、琼州等地,也都是两宋时期重要的通商港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