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注释①清明:阴历三月的节气,为春分之后的第十五日。在这一天中。有到郊外踏青和扫墓的习俗。 赏析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清明节到来,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在这里,“兴味”的含义是: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只好强忍苦熬,设法将兴味转移到别的方面。 诗的前半首着重刻画一个被遗忘了的人,是怎样在形象和心境方面酷似“野僧'的情景。眼看别人欢度清明佳节,对比自己的困境,固然令人感到“兴味萧然',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 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名家点评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马清福《中华节令风俗文化·春》:《清明》一诗,描写了一位穷苦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他从邻居那里乞得新火,闻鸡鸣而起借火光来读书,表现出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诗的语言清新,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