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

 北书房2014 2020-04-26

本文以“双一流”建设大学人文社科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基于在读博士生的视角探究当下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研究发现:人文社科博士生的核心旨归是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应掌握两项重要科研技能,即善于写作和工于表达;应培养三种学术思维,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应增强四个自主意识:高度自律、笃定信念、心理健康和学术共同体。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两翼之一,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生存的关注与思考,在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正如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指出的:“无论是对英国的未来还是对世界的未来,人文社会科学永远值得投入。”[2]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为高等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传承、创新提供智力资源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教育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更关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3]。基于此,本文通过对10位“双一流”建设大学人文社科博士生的质性研究,从他们的视角来探究当下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

1.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博士生能力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从国家层面对博士生能力素质进行研究。英国在关注博士生学术能力之外,兼顾博士生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欧盟更加关注博士生与社会交流、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美国则更为重视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英国研究委员会和人文艺术研究委员会(AHRB)2014年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博士生应具备以下7种技能:研究技能与方法、研究环境、研究管理、个人效能、沟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职业生涯管理[5]。欧盟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博士生要具备5种能力:知识和理解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6]。(2)对博士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探讨,乔治·E.沃克等人认为博士生教育是个“养成”学者的复杂过程,注重培养博士生的教学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坚持己见”的勇气[7]。(3)在全球博士生培养理念从培养学者到培养精英转变的趋势下,博士生能力素质更凸显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芭芭拉·M.科姆指出博士生往往被看作雇员或受训者,更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其专业领域内推进自己的职业生涯[8]。

国内关于博士生能力素质的研究主要从四个视角展开:(1)实证研究,赵世奎等人基于毕业博士对博士生教育回溯评价的实证分析,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博士生[9]。(2)比较研究,钟周等人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既注重学术能力(包括创造力、专精知识与独立研究),又强调博士生的可转移性职业能力(包括独立思维、主动学习、自我规划及有效沟通与合作)[10]。(3)思辨研究,包水梅基于历史溯源和现实考证,认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广博宽厚的跨学科知识),卓越的学术能力(包括独立的探究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批判能力),以学术为志业的品质(包括独立人格、对学术的热情、忠诚于学术及坚强的意志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是学术型博士生的基本素质[11]。(4)类比研究,赵蒙成在借鉴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的前提下,认为求真向善和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品德、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科研问题为线索的完善的知识结构等是研究生(含博士生)的核心素养[12]。

上述关于博士生能力素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博士生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比如研究对象忽视了在读博士生这一群体,研究方法很少涉及质性研究。而本研究正是以人文社科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质性研究,从在读博士生的视角探究当下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

2.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质性研究是对某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样本一般比较小,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原则,即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或事[13]。按照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10名人文社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其中女性3人,男性7人。涵盖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6人为二年级博士生,2人为三年级博士生,1人为四年级博士生,1人为五年级博士生。研究对象均为“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博士生,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有6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4人,学校所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湖北、河南和湖南等省份。

表1 人文社科在读博士生访谈对象信息表

2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即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4]。汤姆·文格拉夫(Tom Wengraf)提出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1)“它的问题是事先部分准备的(半结构的),部分访谈提纲要通过访谈员进行改进,整体的访谈是你和你的被访者的共同产物(joint production)”;(2)“要深入事实内部”[15]。鲁宾(Rubin)指出,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赋予采访者,也给予受访者一定的自由度来共同探讨研究的中心问题[14]。

对10位研究对象的访谈主要是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辅之以电话或微信视频的方式。访谈时间历时两个月,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为30~40分钟,主要围绕两个问题:(1)以您的专业为例,博士生之“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您认为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社科博士生?访谈结束之后,将访谈资料进行文本转换,然后编码。

3.研究结果分析

1.核心

通过分析提炼10位人文社科博士生对“以您的专业为例,博士生之‘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访谈资料,人文社科博士生的核心旨归可概括为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为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1)博学至精。博学至精是第一要义,指通过广泛的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达到精通专业、臻于完美的境界。关于“博学”,《论语》和《中庸》都有相关论述,《论语》中提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述“博学而笃志”“博学于文”“博学之”都是要求广泛地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周易·系辞上》记载:“《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由此可知,至精是博学的归宿和更高层次的境界。

对于人文社科博士生,博学至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夯实专业知识,既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人文社科博士生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研究犹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2)精通研究方法,人文社科博士生应熟练掌握定量研究、质性研究以及混合式研究方法。(3)学好一门外语,有助于人文社科博士生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10位被访者在访谈中都提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最具代表性的是受访者Ⅰ,他认为:“人文社科博士生的博学主要是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专业知识或交叉学科知识。专业书籍要多读、多记、多问和多思,多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第二层面属于技术性知识,主要是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学、情报学等非教育类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学习或精通一两款统计分析软件,如Citespace、SPSS、SNA、Nvivo、Endnote等。第三层面是语言类知识。从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大学教授的履历与人生成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规律,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研究者都是语言天才,如季羡林、赵元任、胡适等,他们都是精通几国语言的天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人文社科博士生反思。”受访者B也表示:“人文社科博士生要有渊博的知识。首先是本学科渊博的知识。从历史学本身来说,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以前的历史教育,很多导师教导学生,四十岁以前不要写文章,就是说要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行。其次是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历史本身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涵盖人类过往的一切文化。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就先秦史而言,若是了解原始文化,必须懂人类学、宗教学、考古学的专业知识;研究商周史,又必须掌握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的深浅,往往影响研究的厚度。”

(2)明德至善。明德至善指通过品德修养,明确道德责任,达到高尚的境界。明德至善是博学至精的自然结果和延伸。《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所言:“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深造自得和修身立德是人文社科博士生达到明德至善的途径。受访者A指出:“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喜欢古典教育,经常阅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诗经》《礼记》等古典著作,读它们可以净化心灵,可以修身养性。读博,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在学习中涵养自己的品性。”C也表示:“我之前在《教育研究》上读过田正平老师的一篇论文,题目是《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可以说是我读书和修身的榜样。”受访者J也认为:“当下社会急功近利,尤为浮躁,很多博士生,乃至学术大腕都难以静心做研究,难以潜心做学问。要么找人代写论文,要么剽窃或抄袭他人成果,甚至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他们这种行为让人嗤之以鼻。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国外博士生需要掌握10种技能:应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工具和技术,批判分析,创新思维,学术道德,问题解决,观点表达和书面呈现,制定工作计划,项目管理,信息交流,学术网络建构[16]。诚然,在访谈中,10位被访者都谈到人文社科博士生需要掌握的多项科研技能,其中善于写作和长于表达是人文社科博士生的两项重

文社科博士生的两项重要科研技能。

人文社科博士生要习得写作技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之所以凸显人文社科博士生写作和言语的重要性,首先,基于研究的内在要求。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方能为人们所知,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则是最好的方式。其次,基于学术职业的使命。绝大多数人文社科博士生毕业之后从事学术职业,写作和表达就成了工作的基本常态。再者,基于培养质量评价的需要。从博士生入学、上课修学分、课程考核、发表学术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监控都离不开写作和言语表达这两项技能。受访者A、B、C、E、F、G、I等人一致认为:“作为人文社科博士生,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尤为重要。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博士生在整个读博期间乃至毕业之后的工作期间,必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拥有‘笔杆子’和‘嘴巴子’,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