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清代名墓发掘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风吟楼 2020-04-26

     久闻贵屿华美乡的学亭陈公墓是一处颇有传奇色彩且具有独特风格的清代古墓,几次和一些爱好古墓葬的朋友慕名前往参观考察,都因山深林密,路径被荆棘覆盖,寻考未果,甚是遗憾。前段时间,有朋友发给我前往参观考察该墓的视频并告诉我通往该墓的路径荆棘已经被铲除了,路径相对比较畅通,可以前往参观了,因此约了几位有兴趣的朋友前往参观。因为朋友之前曾经来过,路道还算比较熟悉,非常顺利的找到了该墓。近前一看,此墓虽有经过小修缮,但整体格局保存完好,没有太多的改变其原有的风貌,基本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学亭陈公墓主墓全景

      学亭陈公墓是一处清代早期的古墓,据传该墓是江南无锡风水名师张帆飞卜地主持建造的,该墓分金是坐午向子兼丙壬(坐张宿八度)水走庚口。喝形为:“丝线吊金钟”其形峦甚美,造型独特。因为该墓的造型比较奇特,是我所看过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古墓中从未见过的一处古墓,我特别喜欢它独特的造型,该墓由主体和外围二部分组成,在墓道处另建有牌坊一座。墓茔主体四周为圆形贝灰围墙,上面为覆鼎状的封土,形成了一个“土馒头”形状。墓茔主体前面是花岗岩石墓碑一方和祭床一台,整体高度大约有2米多高。碑文中间撰刻着:清祖墓,左边:考岁进士、诰赠宣武大夫学亭陈公;右边:妣太嬬人、诰封恭人贵屿顺升李氏;石碑右侧面撰刻: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庚子十五癸丑日癸丑时安葬。祭床由三部分石构件重叠砌成,中间的石构件虽然风化严重,但两边雕刻着祥云图案以及中间圆形“寿”字依稀可见。

虎畔的“后土”神位

龙畔的“土地”神位

墓碑

清 祖

考  岁进士  诰赠  宣武大夫  学亭    陈公

妣  太嬬人  诰封  恭人  贵屿  顺升  李氏


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庚子十五癸丑日癸丑时安葬

     墓茔外围是由贝灰夯土建筑而成,从后面到墓碑前围成“Ω”形状,墓碑前面留着前、后墓门,后墓门两边的石柱上雕刻着石狮子一对,前墓门树立石柱一对,墓前外围横墙右边设有后土神位,左边设有土地神位。墓墙前面是宽敞的墓埕,墓埕前方是墓庭,墓庭墙壁向前倾斜大约30度,墙体大约3多米高,墙体同样是由贝灰夯工构筑而成,墓庭中央留着一个直径约2米的坍池。坍池对墓体本身的随龙水起到水聚天心汇集的作用。站在墓前给人的感觉十分藏风聚气,整座古墓格局形成了“前圆后圆,内圆外圆”的形状,严然形似一个金钟模样。

墓左前方

墓正前方

      我曾听说在学亭陈公墓的墓道约一公里处建有石牌坊一座,有牌坊必有铭文,我素来比较喜欢金石撰刻,酷爱儒文化,对这座牌坊一直充满着期待,更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但是在杂草和密林的掩盖下想要看清这座古牌坊也不是一件易事。为了看看这座古牌坊,我们穿小径,钻密林,劈荆棘,蹚水涧,踏洼地。虽是一公里多的距离,但是要到达目的地也是费尽了周折,好不容易来到这座牌坊的附近,在树木和枯藤的缠蔓中隐隐可见,为了近距离的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我们在附近就地取材,找来枯木、树头搭成跳桥,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拔开前面的杂草荆棘,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踩着草畦地向这座古牌坊靠近。

      当我们到达这座牌坊前面看清这座牌坊时,这是一座由花岗岩石组成的三门四柱二层的墓坊,前面顶层石匾阴刻“紫诰荣先”四字,其意思是指用诏书的诰封以此荣耀先祖。左右两边各刻有小字,因风化严重和苔藓覆盖,无法分辩,中间二石柱的右柱上刻着:锡命宠荣名登天府扬先德;左柱上刻着:图书叶吉地列云韱庇后人。石匾背面阴刻“夜台庇后”四字,其意思指寄望先祖的墓茔能够福荫庇佑后代。右边石柱刻着:仙艸锺灵龙蟠结就凝真气;左边石柱刻着:圣恩累洽虎祥扬休荷宠先。这座牌坊既显得古朴凝重,又充满岁月的沧桑感,这让我由衷的感叹!它虽经历239年风雨的侵蚀,但依然保存完好地矗立于荒野之中。更庆幸的是在那个动荡年代没有被人为破坏实属难得,它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又为后人研究潮汕地区清代墓葬文化习俗提供重要实物载体,更希望学亭陈公墓的后人能够更好的保护这座古牌坊,保护先人为其留下这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紫诰荣先

锡命宠荣名登天府扬先德

图书叶吉地列云韱庇后人

夜台庇后

仙艸锺灵龙蟠结就凝真气

圣恩累洽虎祥扬休荷宠先

      据传学亭陈公墓的卜造者是江南无锡风水名师张帆飞,张帆飞先生一名,未见史传,但是坊间的传闻却是神乎其神。相传,张帆飞先生是清初风水名宿张九仪先师的后人,幼年弱冠之年,博览经史之书,通儒易之理,精山峦九星之秘。八岁之年,其祖堆沙成丘,埋竹钱于结穴之处,先生用筷点之屡中,世人皆惊其才。十二岁,入潮寻龙造墓,在民间尚有多处坟墓建筑可窥其高超的术数神技与卓越的营造才干。帆飞先生擅长水龙平洋穴法。据说每逢下雨天,先生必雇船出,于原野浅滩之处,遍洒粗糠,以辨水道行止。至今,潮汕多处尚留有其规划的村落和宗祠。张帆飞得东湖先生(张九仪)真传。东湖先生师从浙省淳安县方老夫子,方氏乃溯焦仁山一脉,焦仁山为宋代赖太素之首徒。故东湖之学皆得赖派真髓,天下地理山水谒形之法,无出其左者,于《地理玉髓经》可窥一斑。帆飞先生更得其砂法之妙传。从帆飞先生所卜造的墓葬方法中,也可看出赖派催官天星风水的痕迹。这也应是张帆飞先生乃东湖先生后人最好的佐证。张帆飞先生为自己卜造的墓也在附近,喝形:“孩儿泳水”。

      我回家后,便拿出《潮阳县志》清嘉庆己卯年版和《潮阳县志》清光绪甲申年版,想在科举表查找关于陈学亭的科举史料记载,但是查遍清朝代历科举表中都没有发现。在《潮阳县志》清嘉庆己卯年版中找到了:

陈朝会·贵山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考中庚寅科武举人,官至卫千总,例捐三级都司。卫千总是从六品的武职外官。

后与陈学亭的后人、振华祠理事会长陈钟汉先生提供《潮阳华美陈氏族谱》资料进行校对核实,陈朝会(汇川)便是陈学亭之孙,陈清溪之次子,曾受诰赠宣武大夫,其父其祖俱诰赠宣武大夫。宣武大夫是个官阶称号,属散官,清乾隆二十年(1755)改宣武将军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四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属八旗者从四品亦封此,五十一年,改为宣武都尉。

陈清溪的长子陈大来(春山)是清嘉庆十年癝贡,历署英德、香山,乐昌等地教谕,县志专为作传记。

三子陈纶会(芸书)是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拨贡官至任新安教谕

五子陈柏川是邑庠生修职郎,任盐运司库使,

陈大来之子陈应时于清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举人,受香山县教谕,县志有传。

陈纶会之孙陈吉祺是清咸丰二年癝贡,任博罗县教谕。

还有陈应时的从兄陈光远于清嘉庆十五考中庚午恩科举人。

陈纶会裔孙:陈秀生、字钟毓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取贡生入读国子监师从翰林吴玉臣,历任潮阳劝学所所长,后辞官从教,他同郑浩、郭经被誉为“潮阳三学士”,留有诗文传世,县志有传。

因此有一门文武三举人,兄弟父子祖孙四教谕的美誉,满门荣耀,科甲蝉联,簪缨迭出,人文蔚茂,这不正是他们所寄托的“夜台庇后”吗?

图:卢顺满

文:卢顺满

鸣谢:

陈钟汉先生提供《潮阳华美陈氏族谱》资料及其宗族世序的较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