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多元主体评价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

 典典娘亲 2020-04-26

摘 要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主体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对这些主体开展评价与引导干预是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全国11个省的调研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的校本课程实施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家长积极支持校本课程实施。但不同主体在推进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还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基于此,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提出加快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多元主体评价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开展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开展校本课程评价并通过评价来改进、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对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主体进行评价,并对不同主体进行引导与干预,以促使不同主体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基于此,需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此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一、调查工具与对象

1

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自编问卷。尽可能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相关因素,在综合大量文献和前期调研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初稿,并向专家征求了修改意见。经过对问卷的多次讨论、修改及试测之后,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全国11个省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正式调查。
问卷分为三类,学校问卷有36道题,教师问卷有38道题,学生家长问卷有21道题。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所在学校、学历等;第二部分为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相关问题,包括不同主体对校本课程的认知、态度、行为、作用发挥等。通过分析,三类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表1、表2),均达到统计学标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东部地区山东、广东、上海、浙江、海南、天津;中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南;西部地区广西、云南共11个省以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学校问卷201份、教师问卷1 137份、学生家长问卷436份。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16版和SPSS18.0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主要结果

1

 学校调查主要结果

第一,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是学校促进内涵发展、特色打造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措施。调研发现,学校能够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重要价值,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样本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很重视”“比较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比例为79.6%,“不够重视”的仅有1.99%。
第二,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实现多元育人价值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1]样本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例如有的学校建设形成了以体验实践为主导的校本课程体系;有的学校建设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区域乡土资源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例如,有的学校结合所在区域的特点,研制实施了《乡土地理》《民族风情》等特色校本课程);一系列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例如,有的学校20多年一直推进《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实施,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
第三,校本课程建设参差不齐。城市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较为成熟,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较为粗放,“多是零散的、无序的,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2]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及样本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能力普遍强于农村学校,具有很强的校本课程研发能力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比例分别为25%、8.7%;具有很强的校本课程实施能力的比例分别为25.61%、13.04%。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能力比发达欠缺地区的学校强,东部地区学校与西部地区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比例分别为66.66%和41.18%。
第四,学校资源经费短缺。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资源较为短缺,校本课程资源“不丰富”“不太丰富”“一般”的学校占比37.87%;校本课程实施没有充足场地保障的学校占比39.8%;校本课程实施没有充足专业的校内教师保障的学校占比49.25%;校本课程实施没有充足专业的校外专家队伍保障的学校占比49.75%;11.44%的学校认为学校经费较为短缺,无法满足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发展需要。资源经费是学校顺利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资源和经费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学校才能“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多元的成长道路,成为帮助他们起飞的‘跑道’”。[3]

2

教师调查主要结果

第一,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实施。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实施、评价和资源建设,并具备了一定的校本课程实施能力,城市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很积极”“比较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比例分别为71.95%、69.56%,其中,“很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5.98%、21.74%。
第二,教师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有限。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总体上不高,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系统性的课程理论和知识,课程实施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活动课程实施构建与生成不够,大部分新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够熟练,在教学中感到手足无措;部分教师校本课程评价能力缺乏,45.38%的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没有评价方案,这些情况都难以适应学校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积极性不高。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总体不高,城市学校教师的积极性略高于乡镇学校教师、农村学校教师,其参与校本课程研制的比例分别为33.45%、31.91%、27.94%;城市学校与县城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案)的比例分别为45.54%、27.27%。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3

学生家长调查主要结果

第一,家长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持、参与较高。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家长能够充分意识到校本课程重要的育人价值,积极支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能够积极支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家长比例在59.52%以上。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校本课程的支持、参与情况不同,公务员学生家长、事业单位学生家长、经商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很支持”“比较支持”的比例分别为95.23%、78.5%、75%。
第二,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建设缺乏有力支持。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学校436名学生家长中,“很支持”和“比较支持”学校校本课程的比例为56.53%;“很了解”和“比较了解”学校校本课程的比例为34.78%;“很积极”和“比较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农村学校学生家长比例为39.13%。

三、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1

对学校层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课程。“校本课程规划是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以及社区发展的重要规划。”[4]在规划校本课程时,要确保校本课程建设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与区域特色和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整合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各种资源,构建多元主体支持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的经费筹措,构建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校外专家库,与社会机构和社会资源共用建设校本课程实施基地。
第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对教师开展培训是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增强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激发区域内教师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5]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教学风格、课程理论、课程知识、课程研发、课程实施方法等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培训,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评价方式等,使教师学会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价校本课程,进而有效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建设实施能力。
第三,建立标准推进评价。学校要通过建立标准推进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以教育标准促进教育评估”,[6]以教育评估带动课程实施的改进。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包括实施准备、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等,学校可以设计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等相关标准,并根据标准实施评价。通过评价发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性措施,从而逐渐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完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

2

对教师群体的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认识。调研发现,有些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度较低,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被主科教学时间占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教师要把“校本课程的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学生期待的,也是学生想要的课堂”。[7]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内容、方式,校本课程实施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发。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研发的主体,也是校本课程的执行者,因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促进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校本课程建设实施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研发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将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才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研发质量才会提高。只有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质量,校本课程实施质量才有保障,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第三,创新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方法。加快教师课程实施方式转变,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构建校本课程实施共同体,鼓励学校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传统意义上只有校内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模式,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实施校本课程,发挥家长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优势与特长。

3

对家长群体的建议

第一,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没有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学校校本课程资源难以丰富多样,难以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家校要树立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为发展目标,积极寻找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奠定重要基础。组织家长建设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家长围绕共同愿景建设课程资源,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短缺。发挥家长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优势,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开发形成优质的校本课程资源。
第二,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实施。在现实教育中,“往往是学校教育一家独大,社会教育其次,而伴随人一生的家庭教育却显得格外苍白或十分缺位”。[8]因此,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实施中,在校本课程实施前,鼓励家长建言献策、提供思路,保证校本课程研发的适切性;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让家长参与、监督,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实施质量;在校本课程实施后,鼓励家长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对校本课程实施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校本课程在今后实施中不断完善。
第三,积极参与过程性评价。学生发展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在日常学习中,家长要监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在学期末时,家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给出评定结果,为学校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参考,弥补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荣.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42-44.

[2]朱宁波,薛猛等.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大连市两所学校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2013(1):30-34.

[3]刘耀明.校本课程建设:内涵回归与价值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0(6):66-69.

[4]李正福,周家荣.中小学校本课程领导力的内容及评价指标[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3):65-69.

[5]周家荣.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的框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1):1-7.

[6]周家荣.管办评分离背景下以教育标准促进教育评估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8(7):51-56.

[7]李正福.构建中小学校本课程监测的基本框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4):118-122.

[8]马希良,李玉花.校本课程开发中家长因素缺失的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2):75-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