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根论说文集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0-04-26

培根,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读过书的人好像都知道,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他的话很多被当作格言警句引用。他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伟大的人吧?想想而已,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

如果我们看一遍《培根论说文集》,就会发现,他的文章也并不是格言警句的汇编,所说的话也并非句句真理。会有许多看不懂的说法,也会有一些不认同的意见。培根的时代(英国文艺复兴期)与今天已经有点遥远,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神话,如果没有相当的底蕴,那么这书,有时候就不容易理解进去。第一篇《论真理》的第一句看起来就会莫名其妙的,善戏谑的彼拉多曾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之后并且不肯等候回答。

我的《培根论说文集》是商务版的“汉译名著丛书”之一,水天同译本,前年“书交流”(北京书市)上买来的。以前买过一本《培根论人生》小册子随笔选(上海人民版),也不知有没有重复的内容。商务版书前有一篇“绪论”,作者Oliphant Sweaton,介绍了培根的经历,对我们了解培根非常有帮助,对理解培根的文章应该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就智力方面说,培根是伟大的;就道德方面说,他是很弱的。”

读“绪论”,我们可以看出,培根其实是一个政客;他出身显贵家庭,从小熟悉宫廷仪节,初有志于外交,继则专攻法律成为律师,几度进入国会,还当过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他依附女王宠信之人,在该人倒台时又起草其罪状;后来又做过“见风使舵”的事,曾经位极“掌玺大臣”“英格兰法相”。培根的经历很复杂,他的人格是多方面的,他的天才不限于一隅。他认为对于在上的人表示尊敬并不是一种奴气,而是处世应尽的一种责任。当然,他也是法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还是散文作家。培根的文章可能是他的经验之谈,也许是其复杂人生的体会。“绪论”说到培根老是把文集放在身边,不断增删修改,那是随着人生经验的改变需要改动文中的意见、议论。由培根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理论方面”作者是一个对道德、对正义很崇敬的人。“绪论”作者对培根还是很推崇的,他说培根的《论说文集》是世界上一本划时代的名著,读者将是全人类。

培根的话,有很多是值得回味的,如:

一个人要是念念不忘复仇,他就是把自己底伤口常使其如新,这伤口若不是这人老在思想报复,是会痊愈的。(论复仇)

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刺绣)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论困厄)

作伪与掩饰底大益有三:第一是使反对者不疑而我可以出其不意,第二是为一己留一个安全的退步,第三是可以有较好的机会来看破别人的心思。(论作伪与掩饰)

不要给《伊索寓言》中的雄鸡一颗宝石,这雄鸡要是得到一颗麦粒,他要快乐欢喜得多了。(上帝)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然而他不降财富,也不叫荣誉和德能在所有的人上面平等地照临。(论善与性善)

很少有能够腾达而在手段中不是善恶交混的。(论贵族)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说起狡猾之术一套一套,简直有教唆人去尝试之嫌,兹不引用)。(论狡猾)

蚂蚁是一种为自己打算起来很聪明的动物,但是在一座果园或花园里它就是一种有害的动物了。那深爱自身的人的确是有害于公众的。(论自谋)

重复言说多半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但是再没有比常常重述问题的性质之更为节省时间者,因为这种办法把许多空虚无关的话语在将要说出之时都驱逐掉了。(论敏捷)

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的这件事能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欢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一个朋友比较一个人底己身用处还要大得多。(论友谊)

内战真有如患病发热;但是对外作战则有如运动发热,是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底主人就等于已成了一个帝国。握有海上霸权的一方是很自由的,在战争上它是可多可少,一随己意的。(论邦国底真正伟大之处)

给子嗣留一分大家业而如果他于年龄和识见上都不坚固的话,则这分家业无异于一种鸟饵,是诱致一切鸷鸟使之环聚……的东西。(论财富)

一个人在侪辈之中一定可以得到亲密的,因此要矜持一点才好;在下属之间一定可以得到尊敬的,因此亲密一点好。(论礼节与仪容)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懑,却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论怒气)

培根的文章,记得四十多年前曾经读过一篇《谈读书》,是钢板刻写油印的文章,好像有点文言文的味道,开头几句似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后面好像还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什么什么。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篇对应的文章《论学问》,可能英文是同一篇,只是翻译不一样;开头几句译为:“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感觉味道远不如文言。这篇文章里有一句“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难以理解;也许是批评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

(五一节回老家找到了这张纸,拍照附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