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理芒格:解决问题的3种 “思维模型”

 禅修缠休 2020-04-27

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为何重要?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及如何探索“思维模型”的方法。

谈思维模型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思维模型。

一、什么是思维模型?

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而“思维模板”来自我们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哪怕这个模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也深深的刻在我们脑子里。

大多数人做决策时就像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很早就知道了,那时候课本跟我们讲的是,盲人无法摸到大象的样子。

有人摸到大象像根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墙。

但我们却从来没想过,盲人为什么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对呀,为什么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你没有想过,我也没有想过。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例子现在来看有点傻,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每时每刻,终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盲人就是我们,大象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们对待真相的方式

比如做生意的商人,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想到如何利益交换。而一个律师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想到如何理性的讲道理。

说明我们每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由于阅历和经历不一样,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这些无形的却重要的思维模板下做出的,而这些思维模板,本质上就是一个个的思维模型。

二、为何“思维模型”如此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可以解释:

ABC理论=诱发刺激(A)-信念反应(B)-行动结果(C)

ABC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诱发刺激(A)-信念反应(B)-行动结果(C)

比如,两人一起上班时,迎面碰到领导,但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人会想:“领导可能没看到我。”而另一个人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对同一个现象,由于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所以接下来其对我们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或很困难,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

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替换旧的基于个人有限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思维模型有助于构建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就拿学习而言,分为两种人,积累经验学习型和深度思考学习型。

1、积累经验学习型

比如我碰到了一个困难,苦思冥想想了很久都没有想通,于是我需要去摸索,找到一个方法后,需要试试有没有效,没有效的话又需要换一个方法尝试,如此循环,直到找到一个行得通的方法。

这种做法需要敢于试错,在试错中积累经验,但试错会花掉大把时间,而且并不意味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2、深度思考学习型

深度思考者在解决问题时,先会关注那些做法有效,那些做法无效,然后持续把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拿着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

大多数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是他们都喜欢总结背后的方法论,拿着方法论为已所用。

就像芒格说的:“你需要找到几十种经过验证有用的原理和规律,然后拿过来为自己所用,就可以解决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事实上这两种类型都是在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但是前者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需要试错,后者喜欢总结有效的方法论和规律,拿着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

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之后,我们就需要问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思维模型呢?

三、如何寻找有效的“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

在面对问题时必须不断追问为什么,只有不断追问才能像剥洋葱一层一层的接近本质,探索到深层次的原理和规律。

1、面对答案时不断追问为什么?

查理芒格说:“你要变的聪明,需要不断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必须将答案联结到更深刻的理论,虽然有难度,但是会变的有很多乐趣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思维模型,就要把自己分析问题的答案,从表面、现象层次的不断追求深挖,用更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来思考遇到的具体问题。

比如我刚毕业那会时,我在深圳的服装市场买衣服,我不太喜欢砍价,我觉得男士砍价很不好意思,其实我也知道砍价本质上是一种谈判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后来我就想专门练习一下砍价的能力,几个月后我到了深圳东门的服装批发市场,我决心去练练手。那天我在服装店看见一件衣服,就问老板:“衣服多少钱?”

老板回答我:“200元。”

我想现在是锻炼我砍价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鼓起勇气说:“老板,100元卖不卖。”

   老板马上就把衣服包起来往我手里塞了,吓的我赶紧跑了。

后来我把这个经历告诉了我姐姐,我姐姐笑死了,我姐告诉我:“去批发市场买东西你这样砍价,别人不得赚死你,你应该从脚脖子上砍,老板说200,你直接可以说20。”

我说不信,这样也行,后来我姐就带着我去了上一次那家服装店,从20元起,一番博弈,最终50块钱买下来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确实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后来我把从脚脖子上砍,当成是一个有效的思维模型。

当然这个思维模型是比较浅层次的,只是经验技巧而已,如果要训练深度思考我们必须要不断追问为什么有效。

带着这个问题,我发现,如果不是在“服装批发市场”买衣服,而是换了其他场景,如买车或进行商业谈判,这个“从脚脖子上砍”的策略就不太好使了:一辆车定价40万元,我和导购砍价4万元,不被保安轰出来才怪。

这是我们看到的这个策略是有局限性的,那我们就要追问,“从脚脖子上砍”背后的原理究竟为什么有效?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讲商业谈判方法论的书,书中介绍了一系列谈判方法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个策略就是“狮子大开口”,要给谈判对手出乎意料的强硬条件。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从脚脖子上砍。”

为什么当年在“服装批发市场”买衣服的策略,会在商业谈判方法论中出现呢?显然,这两个方法背后有共同的更底层的原理。

直到学习心理学后,我才发现,“从脚脖子上砍”和“狮子大开口”等谈判策略其实都是利用了心理学的“锚定效应”,其背后的思维方式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寻求博弈中的优势。

什么是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

这时,我们对“如何砍价”这一问题的答案研究,就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有效策略--那些较浅层的思维模型往往能被更底层的思维模型统一起来--这就是多层次的思维模型。

这段经历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对砍价这件事情,“从脚脖子上砍”、谈判方法论、锚定效应等都可以视为“有效的策略”,但它们属于不同认知层次的有效策略。

如果只掌握了其中一个策略,显然思考问题的层次就很单薄。

在寻找到更多有效的思维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2、3种“思维模型”解决不同层次问题。

事实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都可以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3个层次思考追问,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的层次越深、维度越多,我们理解问题也就越深刻。

因此,从理解,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深度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思维模型分为3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方法流程思维模型、学科原理思维模型。

   这三种思维模型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各的应用场景。

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

往往出自实践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

比如我写作遇到问题时,有人在写作上比我强,那我去请教他,他告诉了我方法,这就是来自于他的经验实践总结。

像前面在服装批发市场买衣服,我姐教我的方法也是个人经验总结。这一类的思维模型可以解决日常的单一问题。

第二类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

把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了。市面上流行的类似麦肯锡工作法式的方法论书籍,往往是在这个层面给出可复用的思维模型。

第三类是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

是各门学科中科学家们发现的重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其实,芒格在此前一次演讲中解释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总结的“思维模型”追根溯源,和相关学科的重要科学原理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对这个思维模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的时候,思维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学科原理大都经过人类严格的检验,这让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

2012年华为公司就引进了物理学的耗散结构去指导企业管理,华为在研发的投入上是中国第一名,公司墙上也贴着不让奋斗者吃亏,早年就开始把钱耗散在人、技术、资源上,这种做法就引用了物理学的耗散结构。

如果我们是基层员工,日常实操性工作比较多,就需要多掌握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思维模型,这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很有帮助。如果你是或者想要成为中层管理者,那么就应该在第二类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方面下功夫,同时了解一下重要工具的学科原理,这对具体方法的底层规律的理解有帮助。

至于第三类是老板和高管需要考虑的事。

3、用“棱镜法”分解问题层次。

当年牛顿借助三棱镜,把看似简单的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七色光。

今天我们也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不同层次找到不同解释吗?

举个例子。2018年,我看到李靖在混沌大学有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营销课,叫“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课上提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营销工具:需求三角。

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需求三角工具,毫无疑问需求三角是属于一种有效的经验技巧了。

“需求三角”思维模型的源头在哪里?他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我如何用更底层的原理解释这个方法?这个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追问答案的起源。

说到寻找答案源头,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寻找答案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

于是找了营销界的教父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这本书。

结果在第一章开篇就看到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这个概念变一下形式就是:“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

再往本质追溯“需求定义”的来源是那里?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解决了生存以后,就会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购买更多的东西,来帮助自己实现、享受更好的生活。

棱镜法可以在答案上找到不同层次的有效策略,而这些有效策略就是经过验证的思维模型。

我们需要不是一个表象答案,而是一种如何发现深层次可靠答案的思考能力,只有建立了这种提问、思考、探索的能力,才是在解决问题上掌握了一种新思维。

在面对问题有了答案时,在答案上不断问为什么?去探索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用棱镜分析法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思维模型。

最后复习一下文章的内容:

什么是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

为何思维模型重要?能够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替换旧的基于个人有限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如何掌握有效的思维模型?

面对问题有了答案时,在答案上学会不断问为什么?

去探索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分别是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思维模型、学科原理思维模型。用棱镜分析法帮助我们追溯本源,找到更有效的思维模型为我们所用。

经验技巧能够解决单一的问题,方法流程能够解决常见问题,提供的是标准化。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的时候,思维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  

这是因为学科原理大都经过人类严格的检验,这让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

建立了提问、思考、探索的能力,不仅在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新思维,而且是一种终身成长。

参考资料:成甲《好好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