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北京废品回收行业历史

 花甲毕然 2020-04-27

变宝网04月26日讯

(1)50代到80代初

废品回收,再利用其实在中国历史长久以来是一直存在的,到1949建国初期的时候,在北京有不少家庭在以家庭为单位以私人企业的形式在进行着小规模的废品回收工作。国家稳定之后一些政策的出台开始慢慢的不仅对中国的企业结构有了一些规定和要求,也对人口流动有了新的规定和限制。1958的时候北京以及全国都开始广泛推广“公私合营”,开始以国企和集体所有制的方式在各个领域整合零散的私人企业。就废品回收行业来说,在1957的时候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废品公司,以北京市供销社体系牵头,作为市一级的单位开始进行废品回收工作。

在1965代时候,北京废品公司更名为北京物资回收公司,对公司的经营目的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也就是说目的并不是废品,而是资源。而为了有效的进行废品回收和保证资源可以最大化的被利用,当时的市回收公司开始设立区一级的回收公司,并在区里面设置大型的回收站,回收站下面再设置居民小区的回收网点以及流动回收点。这个结构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回收结构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其实今天北京的废品回收体系是从改革开放前就存在了的。

当时以资源为目的的回收工作其实得到了政府好多政策层面的支持,比如说在购买新的日用品时,牙膏电池必须用废旧牙膏皮以及旧电池来更换,这些手段都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回归,而且当时另外一个情况在于社会上没有公开买卖的市场存在,所有商品的购买和交换几乎必须通过供销社进行,所以相当于从渠道上也保证了重要日常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所以可以说单从资源和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前的废品回收是非常有效的。当时跟现在的回收公司还是商委聊天的时候他们还提过一个有趣的事情,几前他们参观了德国的废品回收行业,还对他们的回收体系进行了参观和学习,当问到为何他们有如此有效的体系的时候说当时的一位资深的德国人士非常惊讶说,几十前我们是去北京学习的中国废品回收的经验才建立了我们体系的啊。

其实从资源角度讲,国内的废品回收在政府统一管理和各种政策要求下是非常有效率的,这种回收的体系是企业垄断的,而国企和集体所有制在保障员工收入和福利的同时,企业收入和员工待遇是脱节的。

(2)改革开放后到90代中期

1978改革开放对废品回收行业有很深远的影响。首先,当时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之后,废品回收行业和工作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福利项目给本地居民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70代末,废品回收企业接纳安置了很多上山下乡运动的返城人员。从80代开始,废品回收提供给很多低收入家庭和下岗职工新的工作岗位。而且有意思的是,当时本地人最多加入到的是社区和流动废品回收点,大家如果跟我纪差不多的话,应该可以记得小时候在外面骑三轮车,吆喝“破烂的买”的回收人员。还有个有意思的,当时在绝大部分人都在依赖国家领固定工资的时候,废品回收行业,尤其是这些回收点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做承包商的工作进行独立核算了,干得多赚得多,这在80代的中国其实是很不常见的事情。

但当时废品回收行业也经历了很深刻的变化。首先,从回收目的来看,资源慢慢让路给了利润和收入,其实开始借助其垄断地位开始挑拣利润最大的门类进行集中回收,利润低的物品开始慢慢退出了回收市场,这样的话回收效率也开始不如之前整体回收时候的效率高了。另外一点重要的变化是农民到城市的移民,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农民工的群体开始加入到废品回收的行业之中,但这个过程也是比较艰辛的。

从50代我们有了户口制度,城市和农村人口被按照当时的所在地进行了户口的划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跨城市或者省际的出行是需要介绍信来支持,并需要在公安系统登记的。而且当时的粮食供给,粮票制度也基本不允许自由的人口流动。一直到1982中国推行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收入开始有了一点点的提高,农民和农村的工作效率跟改革前的工分制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因为多干活会直接导致多收入,直接地解放了对劳动效率的抑制。但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农村人口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在我们访谈中对当时80代出来打工的人士来说得到的最典型的回复就是,家里孩子多,我们出门至少可以给家里省下一口人的粮食。而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上可以亲眼看到天安门,所以很多第一批出门的人选择了北京作为目的地。

他们到达北京之后,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很分散的,比如好多人在北京郊区继续进行农业劳动,种菜、养猪等基本维持跟老家一样的工作。也有人去建筑工地,装卸车工作,给企事业单位打扫卫生等等。很多这些打扫卫生的人们其实工资还是很低的,好多被雇佣的是以临时工的形式,所以如果当时跟企业或者事业领导关系比较好的话,企事业领导基本会额外的把处理垃圾的事情也交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当时的话,废品回收的收入还是很客观的,再加上是现金交易,其实处理垃圾是个肥差,里面废品经过分类卖给小区或流动回收人员的钱基本就作为工资以外的收入来给外来务工人员填补收入了。慢慢的,他们开始了解废品回收的工作过程,也开始意识到与其卖给这些小区和流动回收人员,不如直接卖给废品站,这样可以卖更高的钱。渐渐的,他们就明白了废品回收的运行机制,而废品回收行业的低门槛也开始对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吸引力。就这样,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加入废品回收行业,而里面人数比较多的来自河南的固始县。

回顾:北京废品回收行业历史

移民的故事很多都是跟着ChainMigration(链式移民),有一位立稳脚跟就可以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加入这个行业,而河南固始县的人们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慢慢很多人来到了北京加入了废品回收行业。他们一般从底层做起,底层的话一直就是流动废品回收,流动的话不需要多少投资,最开始拿着袋子收集一段时间废品之后,就可以攒钱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三轮车来进行流动回收。这种形式的回收他们称为“游商”,基本属于废品回收的最初形式。

(3)90代中期以后

到90代中期左右,北京本地人开始慢慢的退出了废品回收行业的一线工作,很多是因为没办法和外地务工人员来竞争经营,因为外地人的话来北京的目的就是赚钱,所以额外的工作时间,和卖力的劳动都比本地人效率要高出不少。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但是在当时的时候,废品回收里面的小区回收点和流动回收仍然是区回收站统一设置的,而由于废品回收属于特殊行业,这种经营权是需要有公安机关备案的,持经营证的人也必须有北京户口才可以,也就是说,外来务工人员需要从本地人手中来承包经营才可以进行废品回收工作,也就是说北京本地人可以通过他们的经营权来寻租,保证他们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去找其他的工作加收入。

一直到2003北京放开了对废品回收行业“特殊行业”的标签,任何人都可以自行注册废品回收公司,也就开始标志着外来务工者开始以注册的方式正式加入废品回收行业。

从70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废品回收行业的目的就一直在变化之中,他从最初的资源回收目的开始慢慢的转变集中在利润上,而回收种类从最最开始的国家规定回收,经历了资源回收公司的选择性回收,到后来变成“有利”才回收这样一种覆盖范围。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之后由于市场饱和等等原因,他们开拓了很多资源回收的可能,慢慢的基本上在垃圾里面,除了隐私物品,敏感物品还有食物残渣,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利可图的,如此一来首先本地居民其实是享受着额外现金收入的,而从资源和环保角度来讲,回收的种类变多对资源回收也是大有益处的。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垃圾桶里剩下的基本上也就是隐私、个人物品加上食品残渣了。说个题外话,在国内现在大建垃圾焚烧站的状况下,焚烧站收集到的垃圾大部分是烧不起来的,他们想要烧的比如纸,木头这些基本是没法安全抵达焚烧站的,这也是为何我一直非常关注并且支持立雯在北京和各地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还有堆肥的工作,这些一线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对大家重新认识垃圾起的作用比论文之类的要有更直接的意义。

与此同时,北京传统的物资回收公司在90代末也完成了股份制转变,其实他们也已经慢慢退出了废品回收市场。公司的名头,从区分公司,到各个回收点都仍然是在的,但经营方式已经不再局限在废品回收行业了。从2003之后,慢慢外来务工者就完全占领了废品回收行业,今天我们看到的在北京从事废品回收的从业者绝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涵盖了400人左右,其中只有两个人是北京户口,是一家废品回收的老板和经理,其他人中差不过70%来自河南省,来自河南的这70%的废品回收者中95%以上来自河南的固始县。

所以今天在北京的废品回收行业里面,河南固始人是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他们慢慢的继承了官方的资源回收公司的回收体系并进行了调整,而由于现在废品回收被认为是完全的经济行为,基本上可以盈利的地方外来务工者都可以非常聪明的调整经营模式来最大化他们的经济收入。所以虽然从经营方式上看,社会甚至学术界都认为有些方法还是属于不正规的,但从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市场化的模式却是效率最高的。不过由于被视为非正规经济行为,在北京的废品回收场地始终面临着拆迁,并且经历了从城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个过程,最近的大规模外迁当属奥运村和八家废品回收集散地的拆迁,当时大部分的从业者都向北迁移到了东小口,而东小口在2013前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拆迁之路。

今后废品回收行业会怎么走,该怎么走,现在大家都在探索之中,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这个行业,也为环保都出一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