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话“非著名珍稀动物” | 中国国家地理网

 知识天堂360 2020-04-27
除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国宝”,中华大地上还有不少动物正处于、或正在走向“濒危”行列。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危险还没怎么被人重视,甚至它们的名字和样子都鲜为人知。然而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它们能否继续生存繁衍,同样关系着生态的平衡,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由于穿山甲习性古怪,尤其是只吃蚂蚁、白蚁,因此全世界只有两家动物园能长期饲养它们,产业化养殖就更是谈不上了。一些被打上“人工养殖”旗号登上餐桌的穿山甲,其实就是野生的。图为近年大量走私进入国内的马来穿山甲。
黄胸鹀俗名“禾花雀”,个头与麻雀相仿。每年它们结成大群迁徙,途中常常大批落入捕鸟人的罗网,被卖给餐馆、商贩,制成各种菜肴。最近几年,部分地区的黄胸鹀开始罕见,甚至已经找不到了。摄影/张永

在口腹之欲中消失

典型代表:穿山甲、黄胸鹀、蛇类

作为“大吃货国”的子民,我们在谈论野生动物时,常免不了“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话题乱入。不过这种调侃有时并不轻松,因为一些至今还经常被摆上餐桌的动物,已经悄然步入了“珍稀”行列……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但今天看来,古人选用的一些食材也挺变态。比如被誉为珍馐的“猩唇”是驼鹿的鼻唇,而“鲤尾”也不是鲤鱼之尾,而是“中华穿山甲”(古称鲮鲤)的尾巴。在我国的3种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原本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长江以南各省几乎都有,可如今已经很难找到野生的了。这一方面是它们生活的森林被破坏,更因为它们的肉被视为美味,鳞片还被当作药材。

所谓物以稀为贵,穿山甲越来越少,可一些餐馆却把“能吃到穿山甲”当作有档次的表现,也不管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国内的穿山甲供不应求,从东南亚国家走私穿山甲的“产业”随之兴起,近年时有走私数百只、上千只穿山甲被查获的案件发生。市场如此贪婪,穿山甲再怎么擅长挖洞土遁,怕是也要“入地无门”了!

吃货的威力远不止此。曾经数量众多、十分常见的黄胸鹀,已经在许多栖息地消失,可能很快就要被列为濒危鸟类;俗称“毛鸡”的褐翅鸦鹃,因为可制药酒,已在多年滥捕中数量大减。在一些地区,就连体内饱含农药和寄生虫的蛇类、蛙类也被当作滋补野味,变得越发少见。其实真正需要“滋补”的,怕是这些食客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知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