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鉴赏-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黄庭坚)

 高山仙人掌 2020-04-27

其一
朝廷无事君臣乐,花柳多情殿阁春。
不觉胡雏心暗动,绮罗翻作坠楼人。

其二
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其三
梁州一曲当时事,记得曾拈玉笛吹。
端正楼空春昼永,小桃犹学淡燕支。

其四
高丽条脱琱红玉,逻逤琵琶捻绿丝。
蛛网屋煤昏故物,此生惟有梦来时。

其五
上皇曾御昭仪传,镜里观形只眼前。
养得禄儿倾四海,千秋更有一伶玄。


赏析

黄庭坚的诗渊源于韩愈、孟郊,但其实他也受到李商隐的影响。他的诗句的奇崛得力于韩愈和孟郊,这是黄庭坚风格的主流;而长于用典、精于布局和偶涉艳情的色彩绚丽之作,则脱胎于李商隐。

他的这组诗,境界、色泽,极近李商隐。《太真外传》是宋初史官乐史所作,他的这组诗,不像大多数歌咏杨贵妃的作品侧重于引古鉴今,甚或把这位绝代佳人写成倾国的“祸水”,而是着力渲染爱情悲剧的意境。

在这一点上,很得李商隐神髓。纵使黄庭坚诗的艳冶以盘拗的形式来表达,李商隐诗的艳冶以婉约的形式来表达,互有不同之处,但并不影响凄艳气氛的大体近似。

黄庭坚受李商隐影响,与其学杜甫有关。他学杜甫,又和他的家世有关。他的父亲、舅父和前后两个岳父(谢景初和孙觉),都是爱好和学习杜诗的,因此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潜移默化地受了杜诗影响。至于李商隐,其渊源虽属多方,但得力于杜甫却是他风格醇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王安石曾经这样激情称许李商隐学杜甫的成就:“唐人之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蔡居厚诗话》引)尽管同一渊源,而取法者各有其途径,各有其所取,也各有其成果,但既然各人的构思能不谋而合,这就说明大家的审美观点,有其相同之处。

黄庭坚近李商隐诗的地方至少有一点,就是都善于写出凄凉的幻境;于神思则缥缈,于感觉则精细,于笔势则灵转。李商隐的“包蕴密致”,黄庭坚的“囊括古今”(翁方纲《跋山谷手录杂事墨迹》),有时也能统一。如“蛛网屋煤昏故物”这一句,用的就是白描的手法。把荒凉景象写得如此之足,可见笔力之雄。

除诗风的渊源、承传外,二人的坎坷亦颇相类似。张佩纶《涧于日记》论及黄庭坚说:“终其身竟无展眉舒气之一日。较之义山之死于令狐,不同一侘傺乎?”说得很有道理。不同的只是相对地说,黄庭坚的性格比较豁达而诙谐,李商隐虽然意志坚贞,但气质偏于多愁善感。黄庭坚以兀傲见称,有时也以粗硬被人诟病,恰恰反映了他的高旷的品格,这和李商隐咏蝉以自表“高洁”,有相通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