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土著民族阿昌族,为何以制造铁器而闻名?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山东人若干个 2020-04-27

在群山环绕、河谷纵横的云南边陲,有一个人口不足4万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古氐羌族群支系,其族人与“寻传蛮”有支系血缘关系,这个民族就是聚居于云南德宏的阿昌族。虽然阿昌族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但“户撒刀”却闻名于海内外。

阿昌族与景颇族不仅聚居于一处,而且这两个民族也拥有共同的祖先。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阿昌族与景颇族应该同根同源。二者作为古氐羌族群后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

阿昌族形成历史就像一条蜿蜒不息的大河,在奔腾流淌的过程中不断汇入支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阿昌族体系,而且也为其民族文化提出多样性;以及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贡献。

这一点从阿昌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族名演化,以及与聚居地周边民族的交往,亦或是阿昌族习俗文化变更中,都可以找寻到耐人寻味的蛛丝马迹。笔者认为阿昌族的形成与发展,就像一部散发着古韵的书籍,既有精彩看点也令人回味无穷。超级通

从先秦“氐羌”演化而来的阿昌族

古氐羌族群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多个聚居于陕、甘、川三省,交边地区的古老民族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或者说是众多少数民族的统称。郑笺云:“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从这句中表达的意思可以得知,氐羌是古代中国西方民族的概称。

一、阿昌族起源于“氐羌”

古氐羌族群到底有多少个民族,时至今日依然没有确切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出自西戎、东夷、南蛮、北狄。而古氐羌族群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中原王朝称为西戎。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信息来看,阿昌族的民族起源历史,至少还可以向前推移2000多年。阿昌族属于古氐羌族群后裔,而古氐羌族群又是西周时期的西戎。所以阿昌族先民的活动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沉淀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文化。当这些独具民族标签的习俗文化,变成了阿昌族全体族民的共同意识,也就是阿昌族从古氐羌族群中,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阿昌族迈入“寻传蛮”时代

大约在公元七至八世纪左右,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祁鲜山以东,曾有一支聚居于寻传的少数民族群体,唐朝统治者因地取名将其称为“寻传蛮”。

作为唐代生活于西南地区的部族,虽然因为历史原因而导致一大部分“寻传蛮”族民散失。但是依然有两个支系却流传至今,他们就是聚居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景颇族与阿昌族。而且可以非常确切的说,“寻传蛮”就是阿昌族的祖先。“蛮”是对聚居于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统称或蔑称。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阿昌族在唐朝时期已经非常活跃。据史料记载:“其俗无丝纩,跣足践履榛棘不为苦,持弓矢射豪猪,生食其肉,取其两牙双插髻旁为饰,又以猪皮为条系腰;每战斗,即以笼子笼头,状如兜鍪”。

这段史料记载了阿昌族祖先,寻传蛮的一些生活习惯与习俗。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阿昌先民,彼时尚处于“生啖其肉”的原始社会。而且他们以狩猎的方式生活,并且“其俗无丝纩”,指的是阿昌族先民的习俗非常粗狂。

三、南诏、大理管辖期间

“南诏”指的是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势力范围主要在洱海地区。而当时的云南大理也归属“南诏”政权,所以阿昌族虽然归属于南诏、大理管辖,但却依然是唐朝治下的少数民族。

在唐朝先进生产力的熏染之下,“寻传蛮”较快地接受了新思维,于是一场民族快速发展之路就此展开。原来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渐向农耕过渡。笔者认为这也是阿昌族先民,逐渐由居无定所向定居生活转变的重要标志。

“寻传蛮”时期的阿昌族先民,不仅改进了生产技术,而且还学会了种植稻谷,以及饲养牲畜、家禽。至此,这个曾经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更先进的封建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在生产力提升以及,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阿昌族先民已经迈入了更高层次的社会生活。

四、明清时代的阿昌族

从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阿昌族先民聚居地已经划入中国版图。所以中央政权在此地设立官署,并开始实行土司制度。从明朝至清朝时期阿昌族,曾处于不同土司的统治之下。干崖、南甸、猛卯、潞江等,都曾管辖过聚居于此地的阿昌族。

笔者认为此时的阿昌族,早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农耕民族。而且在农业生产达到一定高度之后,阿昌族人在冶铁方面也做出了一定成就。“户撒刀”就是阿昌族铁器艺术的高峰,景颇族、傈粟族、傣族、藏族等,都对阿昌族制造的“户撒刀”情有独钟。

通过对阿昌族发展历史的了解,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阿昌族的发展脉络。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阿昌族先民,就已经开始在我国境内活动,在历经了千年沧桑之后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特色的单一民族。

实际上从阿昌族的历史演变,就可以了解到绝大多数氐羌族群,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岁月中,诞生、发展、成熟、演化的过程。可以说作为少数民族形成的标杆,阿昌族早已经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擅于制作“户撒刀”的阿昌族

春秋时期铁器出现是古代社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性进步。也就是说当铁质农具出现之后,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也让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提升。就认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擅于制作铁器的阿昌族,生产力也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阿昌族铁器制造的最高水准就是“户撒刀”。之所以将其称为“户撒刀”,是因为这种极具特色的民族刀具,主要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乡。史学界认为“户撒刀”应该诞生于明清时期,如果从明朝算起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明朝大将沐英西征之时,曾在阿昌族聚居地屯兵,并将打造刀具的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的阿昌族同胞。事实上早在唐朝时阿昌族人,就已经掌握了锻造铁器的技术。并且在明代时户撒地区还曾一度,成为了明朝军队的“兵工厂”。

笔者认为“户撒刀”作为阿昌族铁器制造技术中的代表作,不仅可以反映出阿昌族人,对制造铁器或者是兵器的高超技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阿昌族先民的伟大智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户撒刀”,就是阿昌族民族智慧的结晶。

“户撒刀”作为一种既可以日用,同时也可以上战场杀敌的兵器,其种类与样式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背刀、砍刀、腰刀、藏刀,以及匕首、宝剑等可谓应有尽有。尤其是背刀和藏刀最能体现出,阿昌族锻造刀具的精湛技艺。

云南特有民族阿昌族文化习俗

阿昌族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们,民族历史底蕴的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建筑、节日等习俗,时至今日依然在阿昌族中,被不断传承、创新、发展。

一、阿昌族服饰习俗

阿昌族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民族,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崇拜对象。所以阿昌族人的服饰习俗,其实与大自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特而又充满民族色彩的“阿昌族服饰”,是所有阿昌族同胞最喜欢穿的衣服。

1.阿昌族男性服饰

在阿昌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喜欢简单、自然、朴实的衣服。男性的“阿昌族服饰”多以蓝色为主,但也兼具白色或黑色上衣、长裤。年轻的小伙子们喜欢缠白色包头,老年人一般都会戴毡帽。

斜挎“筒帕”、“户撒刀”,佩戴白银首饰和装饰品,也都是阿昌族男性服饰习俗中的一大特色。而就算是男性也可以在包头上,插上娇艳欲滴的各式鲜花。这些鲜花既有装饰性作用,同时也可以表达,正真的性格与纯真的心灵。

2.阿昌族女性服饰

阿昌族女性服饰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少女的衣服颜色趋于五颜六色,主要穿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而且还会在腰间系一个围腰,头上会佩戴黑色包头并插花。而已婚中年妇女服饰习俗比较随意,她们多穿红色或蓝色上衣、筒裙。

头上也会包一个黑布包头,但相比较于少女来说,添加了很多装饰性的物品。比如,包头侧面会垂挂几个五彩绣球,每当走路的时候就会颤动,这种感觉也颇具阿昌族服饰特色。并且成年妇女还会佩戴各种首饰,远远望去俨然一位贵妇。

二、阿昌族年轻男女恋爱习俗

无论任何民族要想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就一定离不开恋爱与结婚习俗。“腊撒”是阿昌族男女恋爱习俗之一,大体步骤可以分为相送,以及回礼、赠送、刹水等。如果阿昌族小伙子喜欢上了某个姑娘,就可以在对歌时请姑娘收下“烟盒”。

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也有感觉,就会主动收下男方的烟盒。并在几日后将香烟、火柴用纸包好,然后再塞给小伙子以示同意。当小伙子受到女孩的“回礼”后,就可以再送给心上人一些贵重的礼物,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对姑娘的真心。

笔者认为阿昌族的恋爱习俗,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趣。毕竟在汉族人的眼里给心爱的姑娘,送一个空烟盒既滑稽又好笑。但是在阿昌族中却十分普遍,而且即使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习俗也依然存在。

结 语

笔者认为阿昌族作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不仅验证了古代中国民族发展史。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众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虽然在古代社会中他们的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可以用既原始又落后来形容。

但是当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接触之后,不仅学习到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昌族的诞生,或者说发展、创新与演变,不仅完全符合少数民族发展历程,而且也是一部完整的西南民族史。

【参考文献】

曹先强《阿昌族文化大观》

老嘲《阿昌族文化的新生》

王家富《独特的阿昌族民歌》

李红梅 《阿昌族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伦理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