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谣《打铁歌》,是关于张献忠李自成的谶语还是劳动的赞歌?

 共同成长888 2020-04-28

这首《打铁歌》,是民谣,有些地方将之编入了儿歌。在南方尤其是西南流传较广。基本词句是: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去学打铁。

此谣究竟始于何时,似不可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打铁歌》已经问世,李介的《天香阁随笔》卷二中有载:“天启时,南直有童谣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还要回家去学打铁。’皆连臂而歌,手作打铁势。”(李介《天香阁随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文中的“南直”,即为现在的江苏和安徽一带。近年从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中发现张献忠沉银等文物已逾数万件。其中发现的大量银锭上都刻有铭文,铭文所刻的州府名称有四川、湖南、湖北和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两省)各州府,与张献忠进军路线完全吻合。

李介指出的说唱动作,回忆起来,我在儿童时代也是这么做的啊。两个孩子相互拍手而高歌,手舞足蹈,无休无止。据道德家解释说,具有“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含意”。是否如此呢?

民间传说中,认为《打铁歌》另有深意:张,指张献忠;李,指李自成。一种流行说法是张献忠幼年因为学过打铁,他要高举造反大旗时,他姐姐劝他说:“你造起反来我们还能活吗?”张献忠说:“姐姐不用着急。唱《张打铁》歌可免难。”于是这首歌便传散开来了。起义时,会唱此歌的即为义军,可见这首民谣原初的名字就叫《张打铁》。但历史上没有关于李自成曾经学习过打铁的记录,只是有李自成成年后偶然展示打铁记述的传说。趁热打铁,铁匠之身,他们像打铁一样打人、打天下,渴望锻造铁打的江山。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载“张李者,即献忠、自成之谶。”(《清稗类钞》(第10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693页)近代学者朱天民在《各省童谣集》中也指出“‘张打铁是指张献忠而言’,‘李打铁是指李闯而言’”,但他也认为可以“姑且不管”。

第二种说法是歌中“姐姐”应读作“孑孑”,为清代某皇帝的乳名,此歌预示了明末张、李起义后明亡,满人做了皇帝。

第三种说法是“姐姐”暗指清朝,欲招降张献忠、李自成,二人不肯“歇”,且“继续回去学打铁”,再与清朝决一死战的意思。

第四种说法更为笼统,认为民间的俗话有“张李半天下”,意思是说姓张、姓李的人口众多。信手拈来作为比附也是很自然的,比如“张三李四”,“张家长李家短”(张献忠在成都时,还听军队探子汇报过这个俗语),尤其是唐朝“张公吃酒李公颠”。

《打铁谣》在三百余年的流传中,不断演化出新的版本,“劝诫”意义明显,在各地均有很多异文,有的地方还与《十二月歌》联唱。吊诡之处在于,歌谣藏匿着鲜血淋漓的历史隐喻,却成为了填补儿童心智的游戏。

四川成都等地区,《打铁歌》是孩子拍着巴掌念的。不是自己拍巴掌打拍子,而是两个孩子相对而坐,自己双手拍一下,再用右手拍对方的右手,然后自己双手再拍一下,再用左手拍对方左手,如此一直循环下去,这叫“对掌”。他们念着念着,最后一句就变成了“我不歇,我在桥洞底下歇”——这就是“睡桥洞”,又牵扯出一个晚清的成都世相。成都老九眼桥有九个桥洞,最靠近两岸的桥洞,因为长期淤积河泥,渐渐高离了河面。乞丐、流浪汉、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都住在这里,当上“桥洞客”。这里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惨不忍睹……他们既成不了大隐隐于市的狗皮道士,更不会成为在狗洞里窥视世界的古希腊犬儒。

到了民国,语文教科书开始收录了《打铁谣》。旅美散文家王鼎钧幼时所读课文即有一篇:

早打铁,晚打铁,

打把镰刀送哥哥。

哥哥留我歇一歇,

嫂嫂留我歇一歇,

我不歇,

我要回家去打铁。

一日,王鼎钧在家中温习功课,正当他高声朗诵此篇时,一位宗亲长辈来串门,他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厉声对王鼎钧喝道:“有那么多的事情你不干,偏偏要打铁!你太没有出息了!”(《昨天的云:回忆录四部曲之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版,第91页)

风化与伦理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写”真实,张献忠与李自成都金盆洗手、悄然隐退了,民谣成为了正大光明的劳动颂歌。我想,自《诗经》以来,还有多少民谣属于这类被反复粉饰、反复规训的情况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